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材中的一些案例:身残志不残的海伦·凯勒和张海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发明家爱迪生……将这些案例运用于思想品德课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确他们是如何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旨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实际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案例在短期内对学生或许有一些触动,但时间一长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在于有些案例因空洞抽象、论理强硬,难以触及学生的灵魂,引发其心灵共鸣。那么选用什么样的案例,才能让他们身有感触,并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呢?笔者认为,教师对案例进行选取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运用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教学,以增强说服力。
记得刚任八年级(8)班班主任不久,一个男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表面上看他不爱说话,很文气,不像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我上任才几天工夫,告状声此起彼伏,有来自同学的,有来自任课老师的。这些诉苦声内容大致相同:经常欺负人;老师批评他时他不服管教;爱发脾气,发起脾气来挺吓人的,不是摔东西就是用手砸墙等,他的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对这样情绪化的学生该如何开展教育?我想不妨结合思想品德“学会调控情绪”这一课的内容,把这件事编写成案例让同学们自己讨论、自主探究,从而达到集体教育的目的。
首先,我让学生分析该同学的情绪表现是属于什么情绪,对他有什么影响。其次,我引导他们讨论:这种不良情绪能控制吗?通过什么方法调控?如果不调控,后果又将会怎样?因为这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所以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最后,大家在共同探究中获得一致答案:情绪对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情绪犹如双刃剑。一方面,情绪对人的身体和生活是有积极影响的。积极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情绪对人的身体和生活是有消极影响的。消极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抑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不良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每个人的情绪都与态度有关,可以通过改变态度来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如:心理放松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升华法、心理换位法、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法等。在整节课的最后环节,我引导学生尝试着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还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现在大家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不良情绪?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最开心的或最不开心的事,你面对这些事情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对你有什么影响?这样的情境使学生有话可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效果非常明显。
二、选取带有生活智慧或情趣哲理的案例
一些刚升入初中的新生,对自己没有信心,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头低垂着,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针对这种情况,在思想品德课中我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富有生活情趣哲理的案例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在课上,我给他们讲珍妮的故事: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品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的,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连出门时与人撞了一下都没注意。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当她站在镜子前时,惊讶地发现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品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受到了很好的启发,身体都坐直了,头昂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三、选取贴近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案例
最近我市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了让学生多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我结合九年级思想品德“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这部分内容开展教学。在课堂设计中,我选取了学生身边的一些典型案例,让他们去分析、讨论。如学校附近的某娱乐场所夜夜艳舞;一些居民大办婚丧喜事;路边有一些算命打卦的先生等。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些现象的看法。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该如何做?因为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学们讨论时很投入,情绪高涨。有的指出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危害性,有的献计献策以制止这些不文明的行为。通过讨论、探究,同学们从中深深地感悟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对个人、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青少年更要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讲文明,树新风,对不文明的行为要进行劝导,对不文明的现象要进行举报,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之花开遍社会的每个角落。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有选择地运用教材,这样不但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调整和重组,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补充。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选用案例、捕捉教育契机,一方面深入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行为和困惑;另一方面留意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并将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予以批判,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真正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