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1-12-29 00:00:00李波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4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可持续学习能力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放在首位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并使之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学习地理的一种原动力。
  1.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果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解决的问题都来源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就会赋予地理学科较强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就会觉得有趣、有用,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2.8af5f47d736013e6aa4e90df63e2052e利用直观教学法,增加学习兴趣。
  很多地理知识非常有趣,同时比较抽象。在这种情况下,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想象就建立起知识和思维间的联系显然是不可能的,时间久了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时,可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使用直观教学法。使用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使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兴趣相对是比较容易的,而让学生持久地维持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让学生有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刺激,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使其从中获得持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的推进过程和问题的设置,恰当地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4.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习兴趣。
  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使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实现知识迁移,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地理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当一种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形成以后,学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学习地理。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对此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但笔者个人认为有三个习惯是必须要培养的。
  1.课前预习的习惯。
  (1)有认真看书、掌握教材提纲的习惯。从整体上把握某个章节的内容看似困难,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有助于学生对于细节的掌握。
  (2)有存疑、质疑和反问的习惯。存疑是指预习时将教材中不能理解的内容标注出来,上课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听讲。质疑是指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敢于提出与教师想法不同的问题。反问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3)有制作简单教具、解释问题的习惯。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理解所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问题表达出来。
  2.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笔者要求学生的课堂笔记有如下三部分:
  (1)预习时的笔记,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总结出提纲,并且将预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写下来。
  (2)将老师板书的内容记录下来,并将疑难问题的答案写在问题的后面。
  (3)课后将自己的提纲与老师的课堂讲解内容相结合,重新归纳和总结出适合自己思维习惯和记忆方法的课堂笔记。
  3.结合生活实际的习惯。
  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在学生时代用地理的眼光和地理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可以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和学习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础。[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