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教材二次开发

2011-12-29 00:00:00钟小霞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4期


  一、教学方法创新的方向——教材二次开发
  1.促进教材个性化。
  无论宣称教材多么完美,它都不能完全适应具体、独特的实际教学情景。教材二次开发就是通过改变教材来适应情景,从而填补教材的普适性和教学情景的独特性之间的鸿沟。增强教材的适应性能满足学生、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外部环境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材在适应情景的同时,也是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过程。情景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因为情景中的各种变量千变万化,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原有学习经验、学习风格和策略各不相同,而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水平、教学经验和个性特长等也千差有别,再加上物理环境的差异,教材二次开发过程充满了变数。但从另一方面看,教材也因此增加了弹性和选择,教材二次开发在追求教材情景化的同时,也实现了教材的个性化。
  2.弥补教材的内在缺失。
  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虽然都经过专家的慎重考虑,但有时难免出现一些疏漏或缺失。教材在出版后一段时间内必然保持相对稳定,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可能导致教材内容同社会实际相脱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政治教材都有明显的结构体系,教材在突出某一优势的同时,也会暴露出由此带来的其他问题。因此,教材中的某些缺失是内在的、固有的。对此,教材本身难以克服,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弥补。当然,这种弥补不是为了求全,而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
  总之,教材的二次开发一方面服务于教师本人个性化的教学需求,体现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诠释;另一方面也使原有的教材更适合于具体的教学情景,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二、政治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应用
  1.以课程标准为导向。
  与过去教学大纲有所不同的是,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某段时间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课程或教材的开发者,教师被赋予了二次开发教材的广阔空间。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统一的、抽象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这不仅体现着教师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也体现出他们对于课程标准的领悟和把握。课程标准是法定的课程文件,是教学的根本依据,二次开发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不能偏离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从教学过程来看,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实际上是在课程标准导引下,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和教学的“纲”;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课堂教学应该对课本再创造地重组,要围绕课程标准,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旧教材《经济常识》分上、下两册,供高一一学年教学使用,而今压缩成必修模块Ⅰ《经济生活》一册,需在一学期教完,每周课时仍为2节,显然,每课时的容量比以往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可能导致课上“听懂了”而到考试时又束手无策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空间。
  3.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不仅是教师,也包括学生,学生也是教材二次开发的决策主体,他们不能被排除在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之外,被动地接受教材二次开发的“产品”或“结果”。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学生同样拥有二次开发的权利。教师不但要倾听他们的声音,还应邀请他们一起参与二次开发过程。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教师实施的方案依旧是强加于人的。这要求对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都要有准确的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知识点的理论性、抽象性比较强,要是一味地就理论而讲理论,课堂将会是枯燥而令人生厌的。那么如何将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轻松快乐地传授给学生呢?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融入到鲜活的社会热点、时事材料当中,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充满活力和美感。同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多运用电教手段,使所传递的信息新颖、强烈、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背景,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思索、去创造。[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