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因此,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在个性化上下功夫。这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结合教材,拓展思路,贴近本地(省市、社区、学校、家庭等)生活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从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并完善学生的法律意识,完成自身品格的塑造。
一、近水楼台先得月
每个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这是思想品德课老师的近水楼台,理应成为思想品德课的有机内容。
首先,教师应该是熟悉校史的专家。教师要熟悉校史,善于在“校本”材料和教材的融合上下功夫。只有熟悉校史,熟知学校创立的时间、创立者、创立中的艰辛故事、校训、知名的校友等,才能在使用这些材料时信手拈来、收放自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新学校,新同学”、“创建新集体”和“学习新天地”等内容时,我做了以下尝试: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或走访相关人员,了解本校的基本情况;上课时,通过提问、抢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把握校史脉络,如本校的前身为私立崇敬中学,创建人为顾儆基(字仲敬)先生,办学宗旨为“以学为人”。
其次,教师应该是精通教材的行家。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初中各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材,吃透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才能把“校本”材料恰如其分地融合到教材中。校友的经历是本土化教学的绝好案例。南通市实验中学创办至今,培养人才数万,其中不乏各界名流、国家栋梁。著名电影人赵丹、顾而已、钱千里等从这里的“小小剧社”走向艺术殿堂;中共南通市委第一任书记、原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朗,中科院学部委员、上海生化研究所所长王德宝,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管惟炎,第三军医大学教授管惟宾,美籍华人天文学家范云章,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仲阳……都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独具传奇色彩和人格魅力的赵丹,我们把他作为校友的典范,融入到课程中。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七年级下册“做意志坚强的人”等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赵丹的个人经历,以及赵丹主演的电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中华儿女》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与领悟教材内容。
二、令我生心忆桑梓
教材中的案例对学生来说相对遥远,而家乡的事例,特别是本地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或者涌现的新闻人物,更为贴切、生动。因此,在教+n1KK50fyVJ/utGDDyd+yfr9yWX+ZmpjzH612rVcV1c=学过程中实现案例的“本土化”极为重要。
案例的“本土化”是指利用当地事例或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例来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案例的“本地化”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材料时代性,还能让学生了解乡情,热爱家乡。如2008年我参加了南通市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所授课题为《平等尊重你我他》,比赛地点为通州市平潮中学。课堂上我巧妙地运用了平潮中学女生陈墨面对不尊重他人、不尊重社会、不尊重自然的行为“不沉默”的新闻故事与相关视频。由于陈墨就在大家的身边,在引导学生讨论南通市共青团组织为什么要号召全市青少年向陈墨学习、要学习陈墨身上哪些优秀品质,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向陈墨学习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那么,如何获得本土化案例呢?
1.教师首先应该是新闻的关注者。教师应当关注本地的媒体,从日报、晚报、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及时分类整理有用的素材。如我将本地案例大致分为模范人物、文明新风典型、反面典型、政法类社会新闻、轰动全国的本地新闻、本地每年评出的十大新闻等部分。有了丰富的案例资源积累,实现案例“本土化”便有了基础。
2.教师还应该是地方史的研究者。本地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涌现的杰出人物,也应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时,我要求学生搜集南通历代的著名书画家以及他们有情趣的逸事。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将“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绘画大师赵无极、王个簃等的故事搜集起来,结合他们的事迹,自己动脑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富有情趣的、高雅的、健康的。在学习“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我除了继续将教材知识和赵丹“文革”中遭受迫害但依然充满激情和理想的经历结合起来,还重点融入近代南通的缔造者、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丰富人生经历,让学生从他们身上体味到应如何面对挫折。
总之,笔者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引入本地案例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从而达到能力与品格的同步提升。[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