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在历史上卓有成效的农民群众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为做好农民群众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有益启示。现阶段的农民群众工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从执政的高度看待和做好农民群众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农民群众角度看问题;以教育干部为重点;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群众工作;积极推动农村公共治理模式的改革,不断赋予党的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群众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1)05-0089-03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国最大的社会阶层,党做农民群众工作的成效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回顾建党以来党的农民群众工作的历程,科学总结党的农民群众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凝练其对当代农民群众工作的启示,对于我们党做好新时期农民群众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执政的高度看待和做好农民群众工作,高度重视农民的执政认同
建党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由于农民在中国社会占绝对多数,中国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援助和参与,是不能成功的。早在1923年党的三大上,我们党就提出了拥护工农利益和把领导工农参加革命作为中心工作。大会指出:“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1](P14)党通过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展识字扫盲运动等形式,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和素质,扩大了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但由于右倾路线错误,农民群众工作出现了偏差,党自愿放弃了对于农民群众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尽管我们党也承认农民是小生产者,思想保守,目光狭隘,存在天然的思想缺陷,但总是从正面看待他们,密切联系他们,把他们当作是革命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在革命战争时期,党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从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入手,使农民心向共产党,无私地支援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在根据地建立了各级工农民主政权,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在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群众积极支援革命战争,真心实意跟着共产党走,农民开始真正成为中国革命的同盟军。党要求部队必须执行严肃的纪律,做好打仗、生产和群众工作这三大任务,进一步赢得了农民对党和军队的好感。“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我们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2](P138-139)中共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在当时给省委的报告中写道:“民众在打土豪后相信毛司令,在分田地后相信党相信苏维埃。”[3](P165)在和平建设时期,农民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力量,失去农民的支持,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邓小平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4](P65)改革初期,我们党顺应农民意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实现第一次飞跃,充分发挥农民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农民对党充满了感激之情,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
由于我们党同农民共同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的洗礼,农民对党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认同,特别是在革命年代和建国初期,他们对党是发自内心的支持和认同。有了这种执政认同,做好农民群众工作就具备了基础条件。由于对党的领导高度认同,农民对党的号召、政府的指令总是不加置疑、不折不扣地执行。但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由于代际更迭、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农民对党的认同已从过去的情感认同,转变为法理认同和利益认同。农民更加理性,遇事先考虑制度是不是公正合理,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利益,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难度加大了。因此,做好新时期的农民群众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执政认同,使农民对党的执政认同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二、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利益
群众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关心群众生活相结合是党的群众工作的特色和优势。群众工作不单是思想问题,更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解决好了,群众工作就好做了。利益问题不解决,群众工作就无从谈起。
纵观中国共产党农民群众工作的历史,不难看出在建党以来的农民群众工作中,利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强调“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5](P1273)党围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一农民的根本利益,将奋斗目标与群众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掀起了农村革命的高潮。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党的土地政策从实行减租减息到实现耕者有其田转变,都体现了我们党对农民利益问题的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党动员和组织人民参军的重要举措。刘少奇曾说:“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解决力量对比关系,就要实行土地改革。”[6](P395)广大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和参军的积极性,党获得了农民群众高度的信任与支持,最终使我们党赢得了执政地位。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江泽民非常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党正确处理同农民的关系,保持同农民群众的坚强团结,靠的是什么?就是靠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靠不断地给农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靠对农民的坚强有力的组织工作和服务工作,还靠加强对农民的教育。”[7](P120-121)胡锦涛也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更是成为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最现实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8]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中央更加关注“三农”问题,更加重视农民利益。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我国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伴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真诚帮助农民的政策措施又相继出台。党中央接连不断的惠农、支农政策为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创造了新的契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受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市场经济等带来的消极因素影响,农民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群众工作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任务更艰巨。要做好新时期的农民群众工作,必须统筹兼顾农民多方面的利益需求,突出农民的物质利益,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从农民群众角度看问题,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农民朋友的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取得好效果,必须了解人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切实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激发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取得实效。
革命战争年代,党创立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各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军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纪律,拉近了和老百姓的感情距离,广大农民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密切联系群众也因此成为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多次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也时常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拉家常、交朋友,替老百姓着想,确实把群众工作做到了农民的心坎上。邓小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实行改革政策,想到了老百姓最想解决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生产的积极性。胡锦涛也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信访工作能力,热情帮助信访群众排忧解难,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贡献。”[9]
历史已经证明,对于纯朴的中国农民,党员干部要想听真言、察实情、求良策,必须放下架子,以普通群众的身份到群众中去,面对面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声,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所思、所盼、所忧。只有我们心里装着群众,遇事注重从群众的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使群众工作取得成效。
四、以教育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注重以身示范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又一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党员干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无私的行动、公道正派的形象发挥了榜样示范的作用,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持续提高。
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影响新时期农民群众工作的因素积聚日久,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变相的农民负担、农村土地纠纷、农村贫富差距、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问题增加了新时期农民群众工作的难度。在一些地方,“三农”问题凸显,新老问题交织出现。有调研报告显示,一些地区弃耕、撂荒现象比较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粮食价格低迷,种粮出现亏损;农民负担沉重不堪;乡村债务日益严重等等[10](P63-77)。在党的建设领域,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员的宗旨意识淡化,作风简单粗暴,贪污腐化严重,从根本上破坏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农村干群关系。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习惯于用传统的强制手段对待群众。部分农村党群之间的裂痕开始出现并逐渐加大,有些农民开始采取上访、抗粮、抗税、围攻乡镇政府等多种形式表达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报复村干部等极端行为时有发生。
因此,做好新时期的农民群众工作,必须以党员和干部为抓手,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重塑理想信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基层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学习和道德修养,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意识和本领,树立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做农民群众工作的实效。
五、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群众工作,确保农民群众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群众工作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基本规律。群众工作任何时候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偏离甚至违背这一中心。大革命时期,党的农民群众工作围绕着启发农民觉悟、武装农民反帝反封建这个中心展开;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农民群众工作始终围绕着提高民族意识、实现民族解放这一中心任务展开;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农民群众工作始终围绕着土地改革、恢复生产和支前参战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民群众工作围绕着经济建设和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这一中心工作,体现了为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服务的特点。正是因为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群众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这一做法,才使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Qw2R1/qZrY60Oa5taeaf+x4EKBH1wKVqrF2NYQc9bfA=
六、积极推动农村公共治理模式的改革,不断赋予党的群众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群众路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价值理念和领导方式。但坚持群众路线并不是不要发展。尽管党的群众工作有着宝贵的传统,经验也十分丰富,但由于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决定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念、方式和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做农民群众工作的历史就是党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过程。
建国以后,党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党对农村实施了自上而下的高度控制,农村公共权力的运行无需农民的认可和同意。这种治理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改革开放后,原来被压缩在一起的利益开始分化出来,农民有了自己的利益。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农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意识进一步增强。198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使农民被赋予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农民群众可以通过村民委员会直接参与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农村基层社会事务,农村治理主体由过去单一的党政部门转变为党政部门与自治组织共同治理。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参与公共治理的需要,为广大农民当家作主找到了组织依托,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民对党的信任开始重新恢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的村民自治制度难以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现实生活中的公共治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农民由“替我做主”到“我要做主”转变的这种需求,农民参与公共治理的渠道明显不畅或相对狭窄,群众心存怨气,对“包办代替”行为充满抵触心理,导致基层具体工作难以推动。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层面推动农村治理方式改革,畅通和扩大农民群众参与渠道,把农民引入到权力决策中来,使农民群众成为这一治理模式中的真正主角。
总之,只有以史为鉴,把党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民群众工作的理论与成功经验与现实环境结合起来,密切联系中国农民的思想实际,才能不断增强新时期农民群众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 熙.中国农民运动大事记[M].北京: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