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政治心理与政府治理原则探微

2011-12-29 00:00:00王慧军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摘 要]网民政治心理是网络时代网民基于网络特性所产生的一种政治心理。这种政治心理有其自身特性,是网络虚拟性与政府管理存在问题双重作用的结果,对政府治理具有双重影响,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对其治理就经验而言,难以在短时期内形成较成熟的心理调适方法体系,因而探讨一些基本的治理原则就显得极其重要,这可以为政府调适网民政治心理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关键词]网民;政治心理;网络;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1)05-0028-0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上网关注政治问题,发表政治见解已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是个特殊的空间形态,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有许多人活跃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之中。因此,对生活在这个空间中网民的政治心理作必要的探讨,研究其特殊的政治心理和具体心态,是政府治理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网民政治心理特征
   网民的政治心理特指网民这一社会群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现象、政治决策等以及自身政治地位作用的一种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等方面的总和。根据对一些网民政治言论分析,可以归纳出网民政治心理的特征。
   (一)对政治问题直言不讳,顾虑较少。持这种心理的人是网络受众人群中最具民主意识的一族,其民主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平等意识。平等是网络帮他们树立的第一个梦想,也是第一信心。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和传播者地位相仿,身份时常互换,不存在谁支配谁的问题。而这使他们远离现实生活的政治地位、经济能力等身份因素,充分享受在网络面前一个平等的虚拟身份。二是独立意识。人的独立心理其实是在大量占有信息基础上的人格自由,作为受众的他们随着信息权的增大也就意味着他们决策判断能力的增强,也就有条件作出独立选择,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三是参与意识。在网络传播中,他们的政治参与意味着表达自己意愿,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他们在各网站开设的电子论坛中提出各种建议,小到社会生活某一现象,大到国家和国际政治问题,都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持有这种政治心理的人能够知晓全面情况、了解社会各主要趋向和关注焦点,比那些只与邻居或熟人打交道的人更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他们通过网络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关于政府法律、规则、政策和服务的信息,保持一种浓厚的参政兴趣,在网络问政的大环境下提升了公共参与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二)双重性,即在网络参与状态下的心理表现与现实生活中的心理表现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这些人在网络上言论比较激烈,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尽然。这种心理通常表现为对某些政治问题跟帖的“失范”现象,“失范”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现代化过程中因传统价值和传统社会规范遭到削弱、破坏乃至瓦解,所导致的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无序状态[1](P79)。目前网络中有些人的政治言论“失范”趋势正在蔓延,作为网上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的跟帖中也出现“失范”现象。这里讨论的失范现象主要指失范的行为,即跟帖中对于现实政治问题中组织和个人及其他网民的恶意攻击。网络互动直接体现在它把单向传播模式改变成多向的交叉传递,对同一政治问题的分析存在多个角度,当更多的人参与一个政治问题讨论时,受众的主观议论可以更具有自由化倾向,这往往会使得严肃的政治问题被个人随意评价,从而造成对事实的歪曲,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根据社会学理论分析,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日常政治生活受到法律规范以及各种道德的约束与监督,一旦进入一个自身运作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的网络世界,则容易发生无疑无从、自由活动的状态。从社会学场域理论看,一是在网络活动中人们的行为活动本身从现实转为虚拟;二是身份由固定转为机动,人们在网上发表政治意见更加自主灵活;三是网民的社交关系的变化,从网下的“熟人社会”转为“陌生人社会”,其发表帖子的内容与其社会角色联系程度较弱,对其失范成本较低。因此,网民的政治心理与实际生活中有规范约束的政治心理未必完全相同,具有双重性。
   (三)略带夸张的表现剧烈性。持这种政治心理的人主要是想取得声势,以此博得各方对自己见解的关注与认同。有人曾总结网络传播三大原则:一是标新立异原则,二是引人注目原则,三是消解神圣原则。依据对网络传播这三大原则分析,网民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具有彰显个性的心理,网络化的政治交往结合形式带给了这些网民彰显个性的无限可能,产生只服从自己、具有鲜明个性的网民一族。网民在网上讨论政治问题、发表政治见解有时会体现为一种心理宣泄。现代人都面临着来自社会大环境和周围小环境乃至自身的多重压力,社会的转型和变革会带来利益重组、失业、贫富分化等结构性压力,竞争性的工作环境、紧张的生活节奏、社会的日益“原子化”使人们倍感孤独、紧张和压力,对自己的理想要求和现实之间的分裂也会造成人们内心的紧张和冲突,这些都需要适当的宣泄渠道。而网络由于其虚拟性,被很多人选作良好的安全的宣泄渠道,因而有些网民对政治问题的见解就会产生略带夸张的表现剧烈性。另外,网民的心理逆反也会加剧这种特性的生成。从网民角度来看,因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原因,网民较之传统媒体的受众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分析能力,眼界的开阔、见识的广博使他们具备了较强的批判和怀疑精神。从接触媒体态度的角度分析,传统媒体受众更多倾向于相信和顺从,网民则更多倾向于怀疑和逆反。就个人表达来说,网民也更多表现出对某些政治问题的某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理。
   (四)政治心理的累积效应与急剧爆发的扩散效应。由于网络的无时空界限,所以人的政治情感容易逐渐累积,而累积到一定阶段又容易急剧爆发与扩散。跟帖作为网民参与政治问题讨论的一种交流形式,其观点可以反映某些网络舆论的特点,如去中心性、主体隐匿性、互动性等。网民在对政治问题意见表达的网络环境下,容易出现观点极化现象。詹姆斯•斯通(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经过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在个体身份隐匿的状态下迷失自我,沉浸于一种“法不责众”的群体心理。法国学者勒庞也认为,群体经常失去方向感,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无意识形态。在群体的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占了上风[1](P79)。网民往往容易在持相似观点的人们之间建立团体,而团体内部的交谈又会进一步加深团体共同持有的观点,而且由于回避相反观点的出现而带来团体观点的进一步偏激化。网络意见表达不是多数决定少数,而是少数意见领袖支配多数,少数的意见领袖总是希望通过煽动性的言论将舆论往极端的方向推进。而对于网民而言,从众心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这些煽动性的一边倒的言论。这样,通过“滚雪球”的方式不断积聚,累积到一定阶段又容易急剧爆发与扩散。
  
  二、网民政治心理形成原因
   网民上述政治心理的特性是网络虚拟性与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双重作用的结果。
   (一)网络给网民提供了独特的政治心理情境
   网络可以改变人们对政治的体验方式,成为很多人政治心理依赖的载体。然而,这种网络政治心理体验方式和现实生活有着极大的区别,现实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情感体验的相对恒定与含蓄的特点,被网络体验的易变和夸张所替代,在网络中人的政治情感可以是爆发式的,也可以是渐变式的,还可以转瞬即逝,这些都是因为网络这一虚拟空间造成的。从拓扑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的心理特征的表现是以特定心理场域为前提的,也就是说网民在网络进行即时通讯时处于一个特定的心理场域,拓扑心理学称之为“生活空间”[2](P25)。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定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表征,而是要把这个人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特定心理体验情境中去分别对待。生活情境与心理情境有密切的关联,但这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方式。一般来说,生活情境是比较稳定的,这主要由当事人的性别年龄等的自然条件、社会身份、生活地域环境、工作或学习生活状况等决定的。而心理情境的体现却细致具体得多,更主要的是考察当事人某时某刻的感受,这些感受来源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由此而带来的心理情绪和情感上的变化是无法用生活情境来完全解释的。用此理论来理解网民即时通讯状态下夸张、粉饰等上述政治心理特征就顺理成章了。
  
   从人的心理情境来说,我们面对的所谓客观世界本来就可以附带我们自身个性特征的认识,用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和准概念事实来判断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即用我们认为的外在事实来检验所谓的客观性。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于人的认识中的,并且绝对的客观对人也并不具有指导的价值。我们在用准物理事实、准社会事实、准概念事实来衡量外部世界的时候,心理情境的发生与变化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在比较缺乏理性思考的人身上这种体现更加明显[3]。把现实生活情境与虚拟空间来做一下对比,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物理时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不同。人在现实时空中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带有更多的社会规范性,人的社会角色更趋稳定和规范,人的行为限定更加表面化和便于被其他社会成员所理解。而在虚拟空间中,人的行为限定有更多的自由度,相应的社会角色意味更加模糊、变动性更强。由此可以发现,在虚拟空间中人在从事传播行为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心理状态。
   正是由于网络的虚拟特性,因此我们在分析网民政治心理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网民政治心理情境。在网络时代,新的民主政治主体——网民,以网络虚拟空间为场所,以自身利益为目的,以直接民主为目标,积极进行基于电脑网络技术的数字互动,表达政治意愿、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管理决策,并具有鲜明特征。第一,主体的平等性。比尔•盖茨认为,网络高速公路的优点之一是虚拟平等远比现实中的平等容易实现[4](P11)。虚拟平等又叫网络主体的平等,既包括主体地位的平等,又包括所获信息的平等。网络中一切都是虚拟的,网民尽情地在数字背后发表言论。正是由于这种身份的隐蔽性,现实中的地位差异才无法延伸到虚拟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出同等重量的声音,平民和政治家的言论所产生的些许不同效果也只是基于ID差异。第二,权力结构的分散化与扁平化。权力结构的分散化是基于网络的平等性提出的。网络中每个人都有自由地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权力。作为稀缺资源的信息不再被垄断,于是集权失去了基础,权力结构向扁平化、分散化发展。第三,载体的无界性。网络空间的无界性是网络的平等性的前提。网络空间是网民参与社会事务、国家政治的场所,是网络民主的载体。它打破了传统空间的概念,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通过网络,人们无须特殊的授权或是许可,就可以做到以往或许只有跨越国界才能做到的事情。第四,参与方式的直接性。网络技术的即时性、即速性、低廉性,使得原本只能在“小国寡民”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直接民主成为可能;网民不再需要代理便可自己在政治事务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与管理。
   (二)政府自身存在问题催生网民消极政治心理
   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为网民的网络政治言论提供了各种便利,而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经常使网民认识到其政治见解不能得到充分重视,其利益不能得到良好维护,因此催生其消极政治心理。
   1.政府的不当作为和不法作为。我国现在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正从封闭内向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开放包容的市场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