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千禧年的钟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悄然而逝。在这新世纪迈入第二个十年、恰逢“十二五”开端之际,我们这样一群热爱语文的教育工作者,齐聚石家庄,参加第九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决赛,共同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为改革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从某种角度说,做这件事的意义远远超过比赛本身。因此,我为今天参加这项活动的每一位选手、每一位评委感到骄傲与自豪!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可以怎么教?在认真拜读了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语文团队《猴王出世》的教学设计后,从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角度,对其试作评析。
● 值得赞赏之处
1.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猴王出世》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学生对《西游记》的故事耳熟能详,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十分熟悉,但真正读过小说的并不多,对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这本书的成书经过更是知之甚少。
教者来自一线,对学生的学情比较了解,因而花费了较多的心思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网站有作者生平、故事人物、名家点评、精彩故事、互动学习、视频欣赏等子栏目,大量的信息既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为后面的课堂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准备。
2.多媒体的引入,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重点,教者通过“起——趣入网站触经典;承——阅读提示理脉络;转——细品语言悟形象;合——互联网上说悟空”四步逐步展开教学过程,教学扎实有序。《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词语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教者有意识地在网站上开辟了“词语注释”这一栏目,栏目内的内容都是课文中没有但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字词注释,学生在学习时借助注释来读通句子,理解文本内容,消除了对阅读文本的畏惧心理,增强了阅读经典名著的信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用。
3.课后的拓展延伸,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后续学习
教学《猴王出世》这类节选自名著的课文,检验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学生有没有对整本书产生兴趣,有没有读完整本书的欲望。22号团队的教学设计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例如,专题学习网站中设置的“精彩故事”一栏让学生一窥《西游记》原著的生动有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读完整本《西游记》的欲望。
● 需要商榷之处
1.知识性的错误亟待改正
词语注释“芝”的解释条目语言混乱,错误明显。网站上显示:“芝”、“兰”,古书上指两种香草,喻德行的高尚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等,如“芝芝之室”、“芝芝玉树”。
错误分析:上述文字明显参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可由于课件制作者在此出现的马虎和错误的理解,造成了错误的解释。正确的解释应为:“芝”、“兰”,古书上指两种香草,喻德行的高尚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等,如“芝兰之室”、“芝兰玉树”。
2.语文课还是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
教者原有设计为:①抓词语悟石猴神奇;②进网站观动画片段。由原先的观看图片,改为观看视频,是因为视频更有视觉冲击力,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石猴出世的神奇。③品手法感语言精妙。④写批注悟人物形象(板书:神奇 自由 顽劣)。
剖析一下教者的设计,我们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层次①、②、④偏重对石猴出世后形象的感悟,教者引导学生通过抓词语、观看动画片段、写批注等感受石猴神奇、自由、顽劣的特点,皆属于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是理解“写什么”。层次③属于对文章语言形式的理解,是揣摩“怎样写”的范畴。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因而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顺序调整为①→②→④→③,显得更加合理些。
当然,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设计还是很成功的,教者找准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点,多媒体技术运用得当、有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信息量大,预计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预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将带来新世纪语文教学生机勃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