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开教学是学校教学研究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行动研究方式,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能力和个人魅力的综合展示。上公开课是每位教师从教生涯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作为一名信息技术青年教师,我把每一次公开课看成学习、研究的过程,看成是自我锻炼、自我实现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公开课;信息技术
公开课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的活动。是教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一种有益的研究活动。公开课应该是教师授课水平的真实展示,而不应该仅仅展示好的一面,而把问题掩藏起来。掩藏问题的公开课是表演,是作秀,不是教学。如何上好公开课是每位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我的一堂信息技术公开课《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谈谈如何上好一堂信息技术公开课。
●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是教师灵活自如地调度课堂的源头活水。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走在掌握新科学、新知识的前列,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法,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是技术与艺术的课堂,教师清晰流畅的表达、深入浅出的讲解、规范严谨的演示、环环相扣的提问……这些是衡量一堂公开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是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创造者。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深刻解读:对教学目标定位合理、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把握明确。《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课,是学生学习信息加工与表达方法的延续,也为后续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打基础,只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因此,本课的设计理念是营造和谐生活化的计算机程序体验课。通过一系列课堂情境的创设和学生探究、体验活动的设计,力求让学生首先体会到计算机程序在生活中的不可替代性,并产生自己动手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愿望,进而了解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
根据公开课的课题,明确教学目标,针对目标逐个思考通过创设怎样的情境,采取何种策略和方法,解决什么问题,才能让学生最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即制定教学预案。这一环节是教师进行艰辛创作的阶段,也是灵感闪烁的时期。在教学中要把握好难度,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如果课堂教学的知识难度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而如果知识过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倦,激发不起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只有难度适中,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学生会带着一种高昂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到并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样易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达到教与学相结合的效果。
3.力求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条件,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设计出使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 课堂实施有效得当
1.做好情境导入
一首乐章要有优美动人的序曲,一出戏剧要有钩人心魄的序幕,一篇文章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比较集中在课的导入阶段,此时如果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就能顺利进行,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和谐轻松,那么这堂课已成功了一半。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欣赏视频《电脑大战》感受程序的神奇力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下来设计了“达芬奇密码网站入口”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亲自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2.任务驱动恰当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任务驱动,如果设置合理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进行“任务驱动”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提高兴趣、获取新知。在本节课中以“寻找必胜策略”为驱动任务,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找出规律的学生很想教师再多给一些时间自己动脑想出答案。实践活动环节的加密程序体验,既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程序的作用,又巧妙引出下节内容,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扮演着引领解惑的角色,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提问,要精心设计问题,把所学内容变成有待解决、学生感兴趣的大问题,再把大问题变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本节内容。
● 灵活处理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恰当地引导和处理动态生成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在思考问题或者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常常并不按照教师预设的问题想下去,而是在他们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去思考,于是就会出现许多预料之外的问题或“事故”,即课堂动态生成。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怕学生提问题,怕出“事故”,甚至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预设时,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把课堂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学生始终在被动地听,被动地做,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想要灵活处理课堂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提出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其次,要利用这些问题引出进一步问题,指导学生继续思考,从而一步步解决问题。如本节课的“发掘规律”环节,学生确实找到了必胜策略,即第一步要选择的数字就是目标数减1除以4的余数,但是很多学生考虑地不够周到,没有考虑到余数为0的情况,这时我就把目标数换成17,然后问学生第一步应该如何选择,学生根据规律计算出第一步应该选择数字0,而根据游戏规则第一步是从1、2、3三个数字中任选一个,学生自然就发现了当余数为0的情况下是必输的。
● 课后深入反思
讲完公开课后,有的教师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觉“任务”完成了。其实,这时更应该静心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捕捉一些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才能让课前大量的思考、准备,课上教师及时的引导调控等一系列工作发挥最大效益,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供经验、指导。只有坚持对自己的教学深入反思,才能使教学活动更趋合理,使教师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