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颁布至今,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改实验。与此同时,根据新课标编制的教材也已投入使用数年。据了解,大部分学校选修的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2010年底至今,利用信息技术教研活动的机会,我们对北京、广州、杭州、南京等地使用高中《多媒体技术应用》课标教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涉及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教学内容、课时和考试等方面的问题,旨在发现新课标教材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建议。
● 《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的优势
课改前的信息技术教材重工具操作轻实践应用,忽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指导;重技术轻人文,忽视信息社会人文精神与信息责任的培养…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标教材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调查对教材满意的理由中,有69%的教师认为,课标教材体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把学生从注重技术层面提高到同时关注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层面。相比原来的教材,课标教材还加强了关于信息技术学科人文、历史等内容的介绍,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大大激励了学生树立学习志向。
从访谈中也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改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理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应该沿着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表达这条主线来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大大改变了原来仅仅只教授技术和操作的局面。课标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方面,在挖掘技术背后的人文历史及人文环境的创设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改进。
● 《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从调查中了解到,多数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不尽满意,也有很多学生不愿意使用教材。我们归纳分析了目前课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了可行的改进措施,具体如下。
问题1:对学生预设过高,涉及内容太多,而课时非常有限
现有课标教材默认学生在小学、初中已经按部就班地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并且对于图文声像的基本操作已经掌握。在这样的预设基础上编制出来的教材内容过多,而且很多内容仅仅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但实际上,具备高起点的学生很少,而且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信息技术课程一般都安排在高一学年,选修内容最多每周2课时,一学期32课时。课时有限再加上教材知识容量过大,使得多数教师无法深入讲解很多内容,甚至需要舍弃部分内容。在调查中,仅有38%的教师勉强能讲完教材中的内容,但每部分内容都不能深入;16%的教师称讲不完教材中的内容。这样的结果使得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
改进措施:加强学科定位,选取对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解决内容过多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对多媒体选修模块的基本目标和定位进行再思考,确定多媒体技术中沉淀下来的、稳定的内容,选取其中对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编进教材。而不能什么内容都往里面灌,什么WQXrFw1OauWOqVkw09EgkmVQelkr6HXGiVFajIJXPlQ=软件、技术都想让学生掌握。样样俱全的结果就是样样不到位。学生什么都学,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学好,而且出现“学完就忘”的尴尬局面。这样也解决了目前教材中内容过多导致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从容,学生也有时间消化、吸收学习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里给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再由学生迁移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才是本学科的真正目的。
问题2:技术操作过多,知识性内容欠缺
《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中涉及较多的技术操作。例如,某一选修教材中共列举了十三种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并侧重介绍Photoshop、CoolEdit、Flash三种软件及其运用。在介绍技术操作时,仅仅介绍软件的具体操作,而没有挖掘技术本身的价值使学生了解技术背后的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学完技术后“当时会用,过后就忘”。
改进措施:挖掘技术本身的价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中涉及较多的技术操作,在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之后,还应深入介绍方法背后的意义,挖掘技术本身的价值。针对技术操作类的内容,应沿着“从何来→是什么→有何用→怎么用”的思路详细介绍,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具体操作的同时,也了解了技术的历史脉络、概念原理、现实应用等技术背后的知识,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技术价值。例如,在介绍声音的淡入和淡出时,除了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外,还应问学生“为什么要为声音设置淡入淡出效果,淡入淡出的意义何在”;在介绍完音频压缩的具体操作后,还应详细介绍压缩技术的原理和意义…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操作后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会具体的操作后还知道其背后的技术价值。
问题3:与必修模块中很多内容存在重复,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调整
《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必修模块中的很多内容重复,最明显的是关于图像信息处理方面的内容。虽然选修教材的编写者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了螺旋上升的处理,使之理论知识更加深入,难度也加大。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生水平有差异,再加上如果教师理解不到位,就不能很好地拉开必修和选修模块内容的差距,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内容重复的感觉。参与调研的85%的教师,都是把选修和必修这两门课整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按一学年的课时进行备课,这样就避免出现类似内容重复的现象,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教师工作量的加大;而对于新教师来说,暂时还不具备很好的教材开发能力,只能照着教材教授。
改进措施:处理好选修和必修之间的衔接
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很多内容都是相同的,只是在深度上的要求有所不同。例如,必修模块中要求对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应用等有简单的了解和认识,而在选修课程中要求深入掌握各种原理和应用,从而达到知识内容上的螺旋上升。但是,课程设计时理想的螺旋式组织课程内容,在实践中却常常变成了机械重复,导致内容过多、学生厌烦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必修教材中设置多媒体初步知识专题,从多媒体的概念、特性、应用等方面给学生以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多媒体的应用及简单的作品制作。在选修教材中则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应用及丰富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内容深度上都有足够的提升。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解决了内容分配和课标的矛盾。
问题4:案例选择不当,多媒体作品不够精彩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必须通过反复动手操作才能形成技能。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时,需要恰当的案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制作作品,形成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并获得成就感。这就需要在编写信息技术教材时,选用生动、恰当的案例来表达内容,提供给师生使用。而在对教材案例情况进行调查时,54%的教师对案例“不满意,从来不用,自己设计案例”,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有可吸取的地方,改造后可使用”。
改进措施:把握选用案例的原则,追求作品设计的唯美,渗透创意
选择案例时要注意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有实用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尝到应用技术的甜头,从而进一步地去学习技术,乐用技术。同时,案例要有一定的共性和迁移性,能拓展到其他内容上;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材中呈现给学生的多媒体作品应该是美观的、精彩的,体现技术的前沿应用。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的高度,引导学生往前沿应用的方向迈进。在多媒体作品制作中,还应该渗透创意设计的重要性,好的创意,可以给作品添色不少,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这也是多媒体选修模块的价值所在。同时,有了对作品的高要求,也可以很好地处理与义教阶段(或必修模块)在内容重复方面的问题。
问题5: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涌现,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发展现有的教学内容、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各学科中内容最新、发展最快的一门课程。显然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
改进措施:以学生为本,开发立体化资源
我们都知道,教材修订制度非常严格,因此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需要开发相关的配套资源,配合教材使用。各种配套资源,如课外资料、作品素材、评价材料等应该以学生为本,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开发,及时补充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喜闻乐见的技术类新闻、IT人物,渗透新的课程理念等,使学生从配套资源中得到新鲜的“血液”。
随着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进,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信息技术教材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但是,信息技术正式进入高中课程实践领域还不到十年时间,在课程推进和教材编写方面还存在着各种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