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多媒体辅助教学陷入误区

2011-12-29 00:00:00陈海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4期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这种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但是,由于认识的偏差,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走入了某些误区,本文就此谈一些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误区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打破了历来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动态的、开放的、交互的新思维方式,有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某些误区,如何走出误区,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战”能力,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 误区一:教学目标不明,主体不清
  不少教师对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就先进,教学手段就现代化,自己就教得好,学生就学得好,而忽略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特征。例如,有的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做课件上,把课件制作得色彩艳丽,图文出现的方式不断变化,各种声音轮番上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课件就根本达不到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真正目的。
  ● 对策:明确目的,立足实用
  新课标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多媒体的使用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决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而是为实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以提高教学手段和效率,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多些、快些、好些。因此,上课时是否采用多媒体,必须从两个实际:即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实际和课文的内容、语言、体裁及艺术手法的实际出发。一句话,就是注重教学实效,因课因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该用的要积极去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没有必要用的坚决不用。否则,陷入盲目,必然事与愿违。
  ● 误区二:只顾多媒体不顾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肢体动作以及神态等。而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缺少了教师的热情参与,既不利于学生阅读,又增加了学生视觉上的负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不利。例如,有些教师采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只管击键讲解,把学生放在一边,师生很少交流。屏幕影像、文字接踵而至,学生无法承受。纵观40分钟教学,教师抬头与学生正面交流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剩下的就是教师全神贯注于桌面点击鼠标,表演课件了。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人际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教师也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
  ● 对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教师要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可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中,教师应当把自己从“繁重”的技术操作的枷锁中彻底解放出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课堂艺术,即点拨、启发上;学生应当把自己从“苦苦”地理解老师的意图的桎梏中释放出来,用自己的学习思维和意图沿着课件提示去探索新知。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