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教师可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有意识、有步骤地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机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想象力及写作兴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学习氛围轻松。我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创设情境。例如,教学《壮丽的三峡》时,我用纪录片《话说长江》引领学生走进三峡,《长江之歌》优美的旋律、歌词,还有壮丽的三峡景色深深吸引了学生。通过一幅幅形象而又富有动感的画面,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瞿塘的雄、巫峡的秀、西陵的险。再如,讲授闻一多的《红烛》时,我展示给学生一幅绘着浓重黑夜的画面,一支红烛在黑暗中发着微弱而执着的光,鲜明的对比、耀眼的红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赤子之心。
2.角色扮演。我在讲授《雷雨》这篇课文时,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排练课本剧,并在全校公开演出。这次活动使学生对语文或文学的兴趣大增,它不仅使参与演出的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还带动、鼓舞、激励了在台下观看的一大批学生。同时,为了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再由对生活、现实的认知回归到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此次表演活动结束后,我还要求参与活动的学生写评论,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3.设疑激趣。例如,在教苏轼的《赤壁赋》时,我先将“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四句诗句出示在屏幕上,让学生猜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谁,而后再引出作者和课文。又如,在教授《景泰蓝的制作》时,我在屏幕上展示了元青花和景泰蓝两种器物,让学生进行鉴宝,并说明鉴定的理由,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景泰蓝的了解,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
●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想象力
多媒体演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时,首先给学生选播了中国古代十大琵琶名曲中的《浔阳夜月》,随着如泣如诉、精妙绝伦的琵琶声,学生不但直接感知了中国古代琵琶名曲的无穷魅力,而且似乎置身于“浔阳夜月”那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亲耳聆听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于是,学生对白居易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产生了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诗人写琵琶女的真实意图是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郁不得志。又如,在教授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给学生播放了一幅幅风姿绰约的荷叶图和一段段芭蕾舞演员翩翩起舞的视频,激发学生想象力,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呆板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作品在学生的想象中被赋予了生命。
● 借助多媒体,激发写作热情
学生每次完成作文后,我会选择优秀的作文组织学生阅读。阅读之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整理,然后通过班级网页把自己的成果呈现在网络上,让大家欣赏。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还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种互助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很浓的参与热情,因而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内容,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多媒体的运用让语文教学之路更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