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情景激趣,引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自觉、主动、积极的状态。因此,激发、保持并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高效率完成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桥的世界、自行车王国、起重机城堡、风格各异的建筑……一个个三角形在幻灯片中跳跃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明快、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引人入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对数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许多学生难以理解。多媒体课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如果加以恰当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组织学生交流,然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操作探究的结果,先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一个一个地摆成一行,再一行一行地摆成一层,最后一层一层地摆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看到,拼成的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等于每行摆的个数(长所含的厘米数)、摆的行数(宽所含的厘米数)和摆的层数(高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进而抽象概括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清晰有序地展示了学生的操作思维过程,为学生抽象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创造了条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 注重差异,满足需求
课程目标的差异化和弹性是目前国际数学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小学数学新标准也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每个人学习满足自己需要的数学。网络上的资料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能获得课堂以外的大量信息,拓宽了视野。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传播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
● 优化练习,增加容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练习应用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优于传统练习方法。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有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之目的,如在练习中编写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用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得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同时,多媒体操作便捷,内容更换迅速。有的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复习课、课堂练习题、巩固题、作业题,在课堂上适时在屏幕上呈现,学生可以很快知道练习题的内容,尽快投入练习,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增强练习密度,学生积极思维、参与、解决,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创造了课堂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