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教读图实践

2011-12-29 00:00:00徐正中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4期


  数学需要走进生活,不然学生就难以了解数学的价值;图形要走近学生,不然,他们不感兴趣。可是数学与图形怎样走进生活,走近学生?多年来,针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探究和实践,当信息技术与数学开始整合的时候,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解答,我的教学也有了新的乐趣。
  ● 信息技术应用初试
  记得那次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时,为了将教学预设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拼图。我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让计算机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学生认识的图形,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在计算机上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欣赏别人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快乐。这节在城市学校上起来很普通的一节课,却给革命老区的学生带来了剧烈的冲击,他们说,“计算机真能干,它让我知道了数学能用于建筑、用于裁剪、用于土地流转,还有好多用处”,“这节数学真有味”,快乐之情溢于言表。说实话,看到这些,我在高兴的时候,也有些心酸,不是因为别的,就因为这些在老区之外,已经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可是我的学生却像走进了魔幻世界一般新奇。我突然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从来没有过的沉重。
  我意识到,如果我的教学只停留在这里,是没有充分挖掘出信息技术参与教学优势的,我应该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继续探究。
  ● 信息技术应用推进
  小学数学教材是依据儿童的认知基础和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认知的循序渐进性,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是,我发现,由于书中几何图形受到篇幅的限制,受到纸质文本的制约,学生对于很多细部情节、对于图形的变化过程很难理解。也正因为这种难理解,才导致了一ji4owbcynK9FHKvczE8efWI3HJfXrvrUmeNBDrDtM+c=些学生学习的困难。能不能利用计算机提供的方便,建立我自己独有的图形教学模式,以缓解学生的压力?
  于是,我利用计算机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读图,读图的第一要件是读“点”,其次是读“线”,再次是读“面”,最后是读“体”。
  例如,在读“点”中,我利用计算机的放大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图形的关节点上。这些关节点,有时并非是图形本身的,而是教材特意选编的符号,如+、-、×、÷、≈、=、>和<,也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符号,如图与图之间的箭头、不规则的圈、连加时不带小箭头和连减时带上小箭头的连接符号等,学生却往往不能清楚地读出它们的全部含义。我用计算机将这些素材做了处理,面对着放大了几十几百倍的图形,任何细微的东西都巨化了,我有时也会刻意放大其中的几个细部,当它们暴露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检索就容易多了。然而,我也知道,从计算机上走下来的学生,终究还是要回到书本中去,因此,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按程序读,按照逻辑顺序搜索,只要学生学会了在图上读“点”的方法,即使面对纸质小图,也能顺读自如了。
  又如,“图形与拼组”是小学里常见并重要的教学内容,在纸质资源上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能发现多图形组合里有几个单图形,利用计算的辅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了,我让学生面对着复杂图形,先合作学习,寻找其中有几个三角形。显然这一过程里包含着一定的挫折教育,不少学生都会出错。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论时,我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达到了,这是因为学生参与了学习,动脑思考了。争论是由于不同的识图过程相互间发生了碰撞引起的。使用了多媒体后,我可以将不同的图形染色、复制、拆解,然后依序排开,让学生检索、核对。这样的教学,逻辑性强,力度大,趣味性好,深受学生的欢迎。
  ● 信息技术应用新景象
  今年,由于资源重组,我们这里的初中合并进镇了,我们的小学搬进了原来的初中,校园变大了,校舍变多了,怎样合理规划原来的教学环境?我想起了数学课堂上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曾经给我们的快乐,于是又引导学生走进了计算机教室,给他们说清楚意图后,让他们配给一定的文字,自主创新校园设计方案。显然,这是一节拼图的拓展课。结果,学生个个踊跃,热情之高,信心之足,效果之好,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学生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给父母看;父母在外打工的,通过QQ发给他们看,分享自己的快乐。看到这些,我被学生感动了,被走进生活的数学感动了。我意识到,借助信息技术让数学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是促进课堂模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控能力不可多得的好途径。我也发现,走进生活的数学,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价值,也让他们与父母远程交流时,提供了新的话题,燃起了新的希望。
  第二天,我教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开课,我就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计算机多媒体上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学生一个个聚精会神,仔细观察,不久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一位年长的教师对我说,这种形式的教学,比学生的手工割补法要快得多。不过,我也看到,计算机模拟实验还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实践,许多学生依然喜欢手工直接操作,这给了我一个新的启示,计算机演示固然好,可是我们依然要重视学生的直观想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是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说数学、想数学、做数学,在“说、想、做”的过程中,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促进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