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效性管窥

2011-12-29 00:00:00王飞王荣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4期


  编者按:本栏目着重记录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人员在学校视导后关于课程整合的心得与体会,主题不一而足,包括整合课堂中的教学理念、技术应用、语言表述、教学节奏等。欢迎各地教研员赐稿。投稿邮箱:tougao5@chinaitedu.cn
  
  通过多年深入教学一线观课、评课,笔者发现,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优势并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地转化为教学实效,突出的问题往往表现为课堂上技术应用与教学需求的相互脱节,课堂教学的目标内涵不能得到媒体技术的有效支持和充分表达,教学对技术的包容性差,技术对教学的融入度不够,课堂教学呈现出低效或无效的症状。为此,探究如何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就显得紧迫而必要。
  ● 案例及分析
  案例1:以一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为例。教师在向学生演示CO2的酸性性质时,用PowerPoint 2003做了这样一个虚拟实验:用一只导管将CO2气体导入装有浅红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试管中的试剂变红。在这段幻灯片的制作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看清实验的动态效果,教师用浅蓝色标示了CO2气体,用深红色圆柱形的伸展方式表现试剂颜色的动态变化过程,很形象。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用虚拟的表达手法再现了实验的过程与现象,有效地揭示了实验的原理与知识内涵,就显性知识的教学而言,应该说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师在技术处理方面的错位,使这个过程未能客观反映出实际的实验现象,造成了教学中隐性知识的缺失和学生认知方面的错位。如用浅蓝色标示CO2气体,很可能使学生认为CO2气体在常态下是浅蓝色;用深红色圆柱形的伸展方式表现试剂颜色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就会使学生产生试剂的颜色变化过程是沿着一个方向进行的错觉。从这一点讲,这个过程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案例2:以一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电流和电路》教学为例。串并联电路的连接与识别是本章的难点内容,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并掌握串并联电路,使用VB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师的课件制作得很精细,小灯泡、导线、开关、电源、安培表、插座、错误连接警示信号等一应俱全,只需拖曳相关元件就可以自由地组合出各式各样的电路。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通过虚拟实验元器件和实验环境,克服了实际环境中组装实验的麻烦,排除了实验元器件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对实验元器件的损害,从这一点讲有它积极的一面。就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分析,这种虚拟的实验操作手法能够准确有效地表达实验的原理与内涵,并能对实验的正确性实时地做出智能的判断和提示,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但是,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强调对学生学科技能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方能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教师将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实验环境中,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这个层面讲,本节课的多媒体教学是无效的。
  案例3:以一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课《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学为例。教师制作了一个包含54张幻灯片的教学课件,涵盖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可谓面面俱到,生怕学生的理解有一点点和自己的认知不一样,整节课教师很忙,学生和观课教师很累。
  这个案例呈现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环节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在课件中利用今昔对照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过程,为学生构建起严密的知识体系,通过互动环节的问题引入答案的表达与呈现,为学生的认知勾勒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所有这些做法在促进学生准确获取知识方面确实是积极有效的。但这样的做法必然会造成课堂的臃肿,师生教与学负担的加重,导致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束缚与制约,限制和分散教师对课文解析的精力投入和情感提升,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从这个维度分析,这样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直接影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是无效的。
  案例4:以一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9课《生物入侵者》教学为例。上课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外来入侵生物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搜集了大量有关外来生物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做成了课件。上课时,他通过大屏幕先把外来入侵生物的图片罗列了出来(画面做得非常漂亮),让学生欣赏,感受他们的“美”。然后按照教学进程,对照屏幕上的生物图片,逐个介绍它们的生存特点和破坏力。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可知,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知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情趣,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这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显然是非常有效的。但大量地使用图片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造成学生学习意识的漂移,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的核心任务,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案例5:以一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JNFh+nybpN6W8aJUmw5yVyHocpBC1L/JdmGLFKums78=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学为例。教师为了演示原子的结构和动态效果,在课件中应用了一个刚从网上下载的原子结构Flash动画,把它作为引领学生攻克知识难点的杀手锏。然而到了上课时,当这个动画播放到一半时却诱发出了一个非法网页,教师试图关闭这个网页,却诱发出了其他的非法网页充斥了整个屏幕导致死机,学生哄堂大笑,教师特别尴尬,也非常着急,不得不重新启动计算机,才勉强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教师通过下载使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或素材组织教学,不但可以节省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利于通过优质资源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难点内容的认识性突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但是,如果教师对下载的资源和素材不做认真审核和调试,不能将引用资源和素材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有效整合,就有可能在课堂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和笑话,导致课堂进程中断,妨碍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的资源应用不但不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而且还会诱发课堂负面效应,制约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 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五个案例可以,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表现手法,它的有效性和无效性是一体两面的。如何积极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遏制其无效性的形成?综合以上案例分析,笔者归纳以下几点供教师参考。
  1.多媒体教学要尊重事物存在、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虚拟的手段歪曲表达事物的特质和现象,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错觉和误差。
  2.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要符合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排斥也不能过分依赖,尤其是在实验课上,做引领和示范可以,但决不能替代学生的亲身体验。
  3.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目的要明确,切忌全程替代,一般只要能达到促进学生学习重、难点知识的能力提升和认知突破的目的即可。
  4.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教师对于引用的教学资源和素材要认真审核,确定其合法性和有效性;做到合理配置,解决好软件支持和呈现需求;能够正确使用,对于“嫁接”过来的教学资源要结合课标要求,做到有效整合。
  总之,教师要加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多媒体教育教学水平,确保多媒体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