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赢新生 “特色”出效益

2011-12-29 00:00:0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4期


  “5·12”大地震以后,四川省北川中学在长虹公司异地办学818天。2010年8月17日,由中国侨联组织华人华侨援建的新北川中学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园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全校共有56个班,学生2545名,教职工182人,有北京市西城区、怡海教育集团支教教师16人。
  北川中学既是一所发展潜力很大的学校,又是一所承载着巨大关怀和美好愿景的学校。在新学校建成后,配备了一流的硬、软件教育装备,目的在于办出高品质有特色的教育,真正感恩社会,实现办学目标。北川中学的教育竞争力、教育内涵和办学品质的提升发展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有力的支撑。为此,学校领导及时确定了“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四川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加强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信息化资源建设,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并在各项工作中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 立足学校管理和教学需要,做好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有功能齐备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标志。
  1.功能用房、专用教室配套,设备设施完善
  学校配备了网络管理中心1间;信息技术教室3间;专用多媒体教室98间;校园广播管理中心1间,室外音柱20个,室内广播190个;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办公室1间;阶梯教室(带多媒体设备)3间;英语语言室1间;紫荆礼堂1个,附带总控制室1间;清华远程教室1间;校园广播站1间;专用多媒体备课教室2间;运动场专用音响设备1套;室外专用真彩LED显示屏一块,长虹52英寸电视机8台;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套;教师办公用计算机共333台;笔记本电脑60个,各科室办公用计算机共38台;学生教学用计算机150台。
  2.课堂教学系统完备
  每班教室都有投影仪、电子白板和视频展示台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3.校园网络系统
  (1)校园广播系统采用计算机程序加分区控制方式,终端遍布校园,除教育教学之外,学生广播站每天2次用中英文进行广播。
  (2)校园网采用电信光纤接入因特网。采用Cisco Catalyst4503—E双核心交换机,分为有线、无线、刷卡系统等三套网络,有850余个有线信息点,网络中心千兆光纤到各楼层,实现有线无线的全覆盖,建成了以信息服务为中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体系。
  (3)建立了北川中学校内外独立的网站,并与省、市教育网实现了链接。
  (4)目前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已经进入招标阶段,建成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又将提升一个档次,达到国家级示范高中水平。
  ● 注重实用性与开放性,建设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库
  资源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长期工作。学校领导高度关注,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使具有北川中学特色的信息资源库初具规模。
  (1)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和教师计算机网址收藏等方式分享优质资源,主动建立与中央电教馆、四川基础教育资源网等资源的链接。
  (2)建立学习型、资源型校园网站。学校网站栏目丰富、功能齐全,在学校宣传、信息发布、交流互动学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另外有部分学科二级网站、学科资源等页面也都在网站主页中设有链接,网站还为学生开辟了计算机作品展示的空间,各种类型资源都实现了共建共享。
  (3)链接数字图书馆系统,丰富了资源的形式和内容。学校采用链接的方式分享四川省和绵阳市数字图书馆系统资源,既节省了开支,也大大加快了学校资源建设的进程,丰富了学校数字图书的内容。
  (4)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购买了教学应用软件、光盘,订阅了《中国电化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刊物,配合数字图书资源,满足了学校的需要。
  ● 建立机构、完善制度,着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1)建立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由学校教学、科研副校长分管。
  (2)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配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办公室,专职教师6人。
  (3)将教育技术工作列入教学工作计划。建立教育技术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和保障措施。
  (4)设立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教育技术中心人员与学科教师同等政策,管理制度健全。
  (5)设备保持完好率达98%以上。
  (6)加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管理力度。提供丰富、多层面的教师发展机会,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的“1357”工程,前期实施“八个一”项目,包含对青年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要求及如何通过网络与名师适时交流学习。
  ● 多元化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先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素质,其中包括了教师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策略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此,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县、市、省、国家和海外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构建开放而具活力的教师专业成长环境。
  1.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近三年来,学校利用多方资源搭建培训平台,并选派学校领导和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相关培训,其中包括: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绵阳师范学院“教师专业成长”培训,香港圣保禄学校“英语教师专业”培训等30余个培训项目,累计参训人员达2313人次。
  2.认真组织校本全员培训
  学校先后以假期集中培训、学期计划培训、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岗前培训、信息技术教师蹲点学科组单人辅导培训等方式组织培训工作。
  (1)美国思科公司对学校教师进行电子白板运用培训,合格率达到100%。
  (2)“加拿大英语教师专业”培训班,学校英语教师踊跃参与,结业率达到100%。
  (3)全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初级),参与率、达标率均为100%。
  3.鼓励教师自我提高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学校通过全天开放的网络以及教育视频等,为教师提供相应的辅导;开展课堂教学观摩、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优秀课件评比、优秀导学案评比等活动;利用“北川中学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平台,请中心专家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鼓励教师在各级网站、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并建立个人网页和开设教育博客等,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和素养。
  4.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卓有成效
  (1)98%的教师具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初级)合格水平。
  (2)学校每学期举行全体教师参加的“感恩杯”课堂教学大赛,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导学案设计,在初赛、半决赛、决赛时100%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在四川教育网绵阳教育“交流互动”专栏发表专业论文120余篇。
  (4)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较大提升,“高效课堂”的改革意识越来越明显。
  (5)近三年,学校教师参加县、市、省、全国教学竞技比赛有83人次获奖,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 深化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品质
  1.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带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1)学校明确提出以科研促进教改,以教改强化素质的方针,制定了《四川省北川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试行)》和《北川中学教育科研奖励条例(试行)》,要求各学科组、备课组、课题组认真执行,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开展教学科研。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省市级课题、校本主题研修课题各1个,初步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教研”的良好氛围。
  
  (2)2011年春季,学校申报了省、市级“十二五”科研课题《高中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实践探索》,聚焦课堂减量增效。2011年秋季,中央电教馆的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教师集体备课方式及效果的实践探索》在学校开题,以此为突破口,各备课组每周定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两次集体备课,时间在6课时以上。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快速促进备课方式的改变,并把集体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得学校在教师队伍年轻、生源水平低的情况下,连续四年获得绵阳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综合质量评估特等奖。
  (3)以应用为重点,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为了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学校鼓励教师开展课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和运用,借助网络,广泛下载、整合教学资源,使教育技术设备发挥最大效益。现在学校有98%的教师能制作课件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4)为了落实学校打造“特色教育”的核心工作,推进培养青年教师的“八个一”项目,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培养一批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业务骨干,同时为国家级课题校本课题、的实践探索提供平台。学校要求各学科青年教师运用网络环境,开展“拜一位名师”、“读一本好书”、“上一堂好课”等活动。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5)学校98%以上教师能熟练将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常规教学及艺体、特长、活动、实验课中,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2.以运用研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实践的融合
  (1)在2010年12月,学校承办的绵阳市教科所举办的语文、数学、英语上课高三质量分析会上,学校3位教师和外校3位教师一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上课、交流,提升了交流的层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010年11月,绵阳市中学生篮球比赛在北川中学举行,学校体育运动场专业的广播音响设备为比赛添彩,通过实践应用,积累了运用设备的经验,提高了广播技术运用水平,为今后举办大型活动奠定了基础。
  (3)2011年11月,学校与北川陈家坝初中建立“结对”关系,两校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并且商定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教育研究,目的是帮助陈家坝初中实现教学研究质量的提升。
  (4)自从2008年以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满怀感恩之心,建设北川文明新县城”项目连续获得市级、省级、国家级一等奖。学生在活动中广泛运用网络查寻资料,收集数据,运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和答辩,使6位科技创新指导教师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资源建设、管理水平、技术研究等各项工作有了较大的提升,创建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我们将学习和借鉴各方先进经验,把学校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发挥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为绵阳乃至四川省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