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把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沟通网络因素、人际关系因素、知识能力因素,并把渠道、媒介、信任、环境等都以一定的数值计算模拟出来,根据沟通模型的打分情况来评价沟通系统的质量等级,对组织沟通方式的测评和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沟通;影响因素;沟通网络;模型
一、组织沟通概述
Simon认为组织沟通即是组织中的一成员,将自已的意思传达给另一成员的任何过程。传播学把沟通划分为三大类:人际沟通、大众沟通以及组织沟通。本文界定组织沟通为以组织为主题的沟通,它的作用是交换组织内部信息,整合资源,合作协调,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一)沟通要素
沟通要素是指构成沟通的各个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信息发出者。即沟通的主体,组织中常因回报工作;传达管理制度、日常信息;或者相互了解工作进程,合作需要而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发出者即是沟通的主体。
信息。沟通的内容。根据信息的不同,可分为业务型沟通和情感性沟通。业务型沟通的信息是有关工作方面的,情感性沟通中的信息为与工作不直接相关的其他信息。
沟通渠道。沟通渠道是信息流通的路径,信息传递层次越多,信息收到干扰和失真的可能性越大,用时也越长,对沟通效果影响越不利。
沟通方式、媒介。沟通媒介传达信息的物质载体,用来满足不同沟通方式的需要。如面对面沟通,会议、谈话、文件、报告、电话等。
信息接受者。沟通中信息传递的终点,沟通的目的就是让信息准确及时地被信息接受者接收和理解。信息能否被很好地消化执行收到信息接受者的地位、个人利益、知识能力的影响。
反馈。信息接受者再接收到信息以后最好给予信息主体一定反馈,来测定沟通是否成功,信息有否发生误解和失误。沟通是否需要重新进行,或者进行一定形式的补充。
(二)组织沟通模型
在组织沟通中,信息由沟通主体通过一定渠道和媒介传播给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接收到信息后会对信息进行加工消化以及反馈。这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沟通的效果受到一系列变量的影响,首先是沟通网络质量因素;其次是沟通双方的心理因素,如两人间的信任关系,人际关系较好的两方之间一般沟通的效果也越高;最后沟通的效果还受到双方知识能力的影响。本文将沟通的模型用图1表示。
二、影响沟通质量的客观因素
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主要分为三类:沟通网络因素、情感因素、知识能力因素。其中沟通网络因素属于客观因素;情感因素和知识能力因素属于主观因素。在沟通效果的评估模型中,分别用以下代号代称这三个因素。CN代表沟通网络因素Communication Net;EM代表人际关系因素Emotion;KA代表知识能力因素Knowledge Ability。它们又分别由不同的二级因素共同影响决定,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沟通网络因素受硬件因素影响较多,它影响沟通中的通讯质量、信息传播的数量、方向等,主要包括沟通网络中所采用地沟通媒介、沟通渠道、沟通环境三大硬件因素。
(一)沟通媒介
沟通媒介是沟通传达者与沟通接受者之间信息的中介传达物质,用来满足不同沟通方式的需要。沟通媒介可按借助工具的不同分为五类:面对面沟通系统、电话式沟通系统、电子式沟通系统、书写式沟通系统以及复合式沟通。
面对面沟通,即沟通双方当面,即时的沟通。常见的如会议、谈话、演说、报告等,它的优点是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声音来增加沟通的效果,并能立即得到反馈,具有双向沟通的好处。
书面沟通是以文字为主体的信息传递,较为正式,如文件、报告、信件、书面合同等,它因其正式、法律意义而成为办公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单纯的文字表达具有单调枯燥的缺点。
电话系统的媒介主要是电话信息设备,包括电话交谈、短信、电话会议等。电子式沟通系统较为丰富,它包含多媒体、网络、邮件等先进沟通技术。
复合式沟通媒介即同时运用好几种媒介,如在沟通的不同时期来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来增加沟通的效果和效率。
评定一个沟通媒介的质量,可依据所采用媒介的类型、数量以及媒介传递信息地准确性、全面性来综合打分。此处我们把媒介因素media以代号Mi表示,按照媒介传播信息的数量、速度、准确性、反馈来分为优、中、差三个级别。当媒介因素质量为优时,令Mi=M2,即i=2;媒介因素质量为中时,令Mi=M1,即i=1;媒介因素质量为差时,令Mi=M0,即i=0。综上可得:M0=差,M1=中,M2=优。
(二)沟通渠道
企业组织的沟通渠道是信息流通的路径,按照渠道的性质可分为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正式的沟通一般指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如下级汇报、文件、公函等。非正式沟通又可视为小道消息的传播,如闲聊、非正式团体会议等。无论是正式沟通渠道还是非正式沟通渠道,他们都对信息传递效果和沟通质量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一方面,渠道的长短会对沟通质量造成影响,信息在组织内部都需要沟通渠道的层层传递,渠道过长会导致信息层层失真,渠道过短可能会传递过多无效信息而导致信息量过大,耗费时间、人力,或者造成终端人员无法知晓信息等后果。另一方面,渠道对信息传递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会有所影响。丰富性强说明信息传递量大,准确性高代表所传递的信息更为直接、正式、清楚明确。
本文用三个标准来评判渠道的优劣:渠道长度、信息丰富性、准确性,并用Cj来代指渠道因素,并按渠道(channel)的优劣来给渠道打分。
当j=2时,Cj=C2,C2代表渠道较短;当j=1时,Cj=C1,C1代表渠道较长。
(三)沟通环境
沟通环境(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是指沟通过程中的周围环境和条件,它涉及沟通时间的长短、沟通场所的条件,甚至温度、光线和色彩等外在的因素。良好的沟通环境中,沟通场所要大小适宜,无噪音和干扰物,座位舒适,视线开阔,光线、温度适宜。
我们用Ek代表沟通环境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无噪音时,令k=1,则Ek=E1,代表沟通环境良好,无噪音干扰;环境条件不好时,令k=0,则Ek=E0,代表沟通环境有噪音干扰。
(四)沟通网络评测模型
CN=f(Mi,Cj,Ek)=i+j+k
当i+j+k=4、5时,沟通网络因素为“优”,CN=2;当i+j+k=3时,沟通网络因素为“一般”,CN=1;当i+j+k=1、2时,沟通网络因素为“差”,CN=0。
三、影响沟通效果的主管因素
(一)情感因素Emotion
情感因素包括两方面:人际关系和信任。人际关系多指个人对他人情感上的亲近或疏远,而信任是指对他人工作能力方面的认知。
1、人际关系Relationship
即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地交情状态,它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如两者之间关系亲密,则双向沟通会更为频繁,沟通会更为直接。在上下级沟通中,如果上下级关系和谐,他们更喜欢用非正式的渠道来解决非常规工作问题,因为这样的方式更为及时有效。研究证明无论在上下级沟通还是在同级通讯中,关系亲近的双方更可能同时选取几种沟通方式进行沟通,有利与沟通过程中地信息传递数量和传递速度,也有利于及时地接受和反馈,关系地疏远则产生反面地效果。在此用RS代表人际关系,RSq中,q为变量,我们依据人际关系亲疏评判RSq:人际关系和谐时,q=2,RSq=RS2;人际关系较为疏远不和谐时,令q=1,RSq=RS1。
2、信任情况Trust
信任是基于对他人正直、能力、承诺、开放性的评价,沟通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才会积极响应,并竭力对沟通中的信息加以吸收和消化,进而提升沟通效果。不信任会导致接收者怀疑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产生沟通障碍,消极执行,甚至拒绝沟通。我们用Tp来代表信任因素。沟通双方或多方相互信任对方能力时,赋予信任权重Tp=T2,即p=2,代表信任条件良好;沟通中的多方之间有部分成员不信任其他成员时,令Tp=T1,即p=1,代表信任情况一般;沟通中的多方互相不信任时,令Tp=T0,即p=0,代表信任状况很糟。则EM=f(Rq+Tp)=q+p。
(二)知识能力因素Ability
知识能力因素是指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知识能力,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传达方式受到知识能力的制约,一般来说,知识能力较高的成员对信息的表达和把握较好,信息沟通质量也越高,反之亦然。知识能力对沟通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认知性障碍,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而形成沟通障碍;二是语言性障碍,语言上表达不清引起歧义,或因专业术语的不理解导致沟通失误;三是文化水平限制,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如果在教育背景、知识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无法准确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沟通双方能力表示为Ag,知识能力较强时,令Ag=A1,即g=1;知识能力一般时,另Ag=A0,即g=0。
四、组织沟通效果评估模型
沟通效果受到沟通网络因素、情感因素、知识能力因素三者的影响,在计算沟通效果时,需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条件,由之前每个因素都根据具体的情形赋予了不同的值,本文以下公式表示沟通网络地效率:
CE=f(CN,EM,A)=CN+A+EM=(i+j+k+g+q+p)
2
五、小结
沟通时组织工作中必不可少且影响较大的环节,但一般组织缺乏对沟通效果的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沟通各要素的打分,我们可以简单计算出一个沟通模型的质量分数,这可以用于组织来评定现有沟通网络的质量。或用来来比较两种不同沟通情景下的沟通网络的相对效果优劣。不过此模型依然存在评定标准较模糊的不足。组织可以根据内部特色来具体设定评定标准,不断完善沟通网络。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