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实证研究述评

2011-12-29 00:00:00王恕立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2期


  摘要:产业转移是经济学前沿课题,学术界对其实证研究以比较优势原理和国际投资理论为指导,涵盖其现状、影响因素、效应等方面。当前研究主要从产业、投资等宏观视角出发,从生产要素差异、企业行为动机和价值链等微观视角出发的研究不足;在计量研究中注重经济因素而轻视非经济因素。文章对国内外产业转移实证研究现状与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评述,并预测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产业转移;价值链;区位选择;FDI
  
  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日益迫切。产业转移作为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学前沿课题,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解决区域产业结构矛盾冲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学术界对其实证研究既有国家或区域的宏观探索又有企业主体的微观研讨,内容涵盖其现状、动因、影响因素以及效应等多方面。
  一、产业转移现状描述
  根据是否跨越国界,产业转移可分为国际转移与区际转移,对其现状的描述也可分为国际实证与区际实证;在时空范畴上,其既有多国间横向比较,也有单区域纵向比较。在研究方法上,有学者选择相关指标利用统计数据的变化描述转移客体现状,有学者利用调查问卷了解转移主体意愿,归纳出其特点与趋势。
  (一)国际转移现状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2004)利用1998-2002年外商对华制造业FDI数据并结合中国与东亚各国的贸易结合度,指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特征——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与地域特征——亚洲“四小龙”、日本、美国。李志能(2005)通过对印度承接IT服务业现状描述揭示印度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面临挑战:发达国家政策导向出现向隐蔽性壁垒和近岸化趋势的调整;IT服务业由于低附加值、信息不通畅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等而升级困难;如价格偏低、自有品牌缺乏、产能过剩以及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等现象明显。
  (二)区际转移现状
  高广阔(2007)通过采用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分析长三角各省市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制造业各行业空间集中度,揭示其内部产业转移情况,证明上海向江苏和浙江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吸收港口型和都市型工业;浙江采用“只进不出”方式逐步增加在长三角市场份额,制造业落后于江苏;江苏维持制造业优势,在多行业市场份额最高。卿枫(2009)通过计算中部六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及权益利润率,表明其区位熵大于1或权益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行业多为垄断性行业,其他产业与全国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中西部地区尚不具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无论是对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对区际产业转移现状的研究,从宏观视角出发的研究数量较多且较深入,从微观视角出发的研究相对稀缺,其往往选择反映产业结构、产业集聚、产业地理分布、投资与贸易的变化等宏观变量来分析转移整体状况,对于要素流动性差异、企业行为动机以及产业链或价值链某环节转移的现状研究相对匮乏,从价值链视角对产业转移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产业转移动因研究
  产业转移动因理论对于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由于动因理论具有宏观(国家和区域)、中观(产业与产品)与微观(企业)三大视角,在实证研究方面,也呈现出三大视角。学者们往往是在理论指导下,通过选取相关变量,收集相关数据并分析其变化与内在联系,对特定国家或区域的转移现象进行解释。
  (一)宏观视角研究
  李国平(2004)通过分析对华FDI数据并结合企业调查,指出要素成本是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动因,区域间要素成本相对变化必然导致外企空间转移,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与地域政策也是重要动因。李志能(2004)通过分析美国服务业转移背景,认为国际服务业转移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所要求的集约化;美国服务业国际转移主要成因在于企业大规模客服化、网基服务业发展、互联网泡沫破灭、人口老龄化以及国际制造业转移示范效应。
  (二)中观视角研究
  邹蓝(2000)分析中国东西部区域在原材料价格、工资、房租、公共事业费用方面的差异,由此形成区域差,为了控制成本上升,产业主动或被动地向低成本地区流动。王斌(2001)从包括贸易、投资、金融、信息传递等在内的产业结构互动机制出发,对东亚区域内产业转移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动因。郦瞻(2004)研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边际效益最大化和企业成长需求是推动浙江产业转移三大动因。
  (三)微观视角研究
  徐向红(2004)从微观层面出发,以美国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表明由于其受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生存空间狭小、对大企业的依赖性等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了外迁动力。黄伟(2008)从企业成本收益的微观视角出发,利用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相关数据进行经验研究,表明迁入地区位优势、劳动力成本以及企业自身生产的边际成本落差是企业是否外迁的重要决策因素。
  上述对产业转移动因的实证研究表明学者们在已有动因理论指导下,其分析视角与研究深度与相关理论研究类似。目前,理论界从价值链视角,从价值链组成环节来解释产业转移动因的理论还很匮乏,这直接导致从价值链角度对其动因的实证研究由于缺乏相应理论指导而受局限,亟待进一步深化。
  三、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社会、政治、自然资源等非经济因素。国内对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是以国际投资与贸易理论为指导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逐渐将影响因素分为促进因素与阻碍因素两大类,产业转移区位选择因素成为研究重点和出发点。
  Ying qi·W(1999)利用计量分析方法证明了贸易水平、工资水平、R&D人员数、GDP增长率、政策因素、基础设施改进速度和集聚经济效应是影响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Belderbos·R(2002)对1990-2001年日本电子制造业向中国产业转移区位分布进行分析,认为集聚效应是影响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企业规模不同,影响区位分布的因素也存在差异。Zhang·K·H(2005)对港台向大陆产业转移区位分布进行分析,认为优惠政策、廉价劳动力、外向型经济是大陆吸引港台投资的重要因素。陈晓涛(2006)通过严密的经济数学模型分析,证明转移成本与利润差是产业转移首要影响因素,利润差源于两地要素价格差别,成本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力,产品生命周期与比较优势理论对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张为付(2010)认为FDI区位选择受成本、市场、集聚和制度因素影响,通过对沿海和长江流域16省市“十一五”期间截面数据的研究,表明地理区位、FDI存量、国外市场接近度、地区GDP和工资水平等将影响FDI区位选择。
  区位选择因素一直是研究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出发点,学术界对此已形成共识。现有研究对于产业集聚、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研究比较深入。由于政策、社会、文化等非经济因素难以量化,对其研究往往受到局限。现有研究对宏观因素研究较深入,但对企业主体行为动机等微观因素研究较稀缺,随着转移客体从整体产业向产业链与价值链环节转变,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也将发生变化。
  四、转移效应研究
  产业转移作为复杂的市场经济现象,会对产业转出地、转入地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什么效应?这是实证研究的主要领域。这类研究数量最多,也最为深入。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转移必须借助贸易或投资手段来实现,现有的实证研究大多从贸易和投资角度来分析其效应,也有学者以产业转移效应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产业转移效应模型来进行研究。
  
  张帆(1999)分析了中国工业部门吸收FDI的数据,研究表明FDI投资主要投向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江小涓(2002)通过对FDI企业问卷调查,证明大部分FDI企业提供了母公司先进或较先进技术,这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杨丹辉(2009)分析1998-2006年中国高增长工业在规模、效益、技术、创新、出口及产业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动,表明国际产业转移对外资集中度高的行业影响突出,对外资集中度低的行业影响较小。随着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对服务业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也得到蓬勃发展。Egger(2001)通过分析1993-1997年欧盟国家相关数据,发现服务业国际转移对低技术工人短期影响是消极的,长期影响是积极的。林青(2008)研究中国1989-2005年服务业FDI对劳动生产率影响,认为在转移初期,其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但其吸收大量非技术性劳动力;随着转移深化,非技术性劳动力转向技术性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投资与贸易是产业转移最直观实施途径,是产业转移效应研究的基础。随着计量方法改进,学术界在建模与数据选取上日臻完善,其研究精度与适用性大幅提高。但是由于某些重要因素难于量化,如宏观层面的产业关联度、移入地市场结构、产业模仿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及开放程度、市场化水平等和在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方法等,在现有研究中其往往被替代甚至忽视。但现实中这些因素有时甚至能决定转移效率与成败。
  五、简评与研究展望
  无可否认现有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和合理性,特别是对于特定国家、特定阶段影响因素与效应的研究还是很有说服力的。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其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层次高端化的趋势日益显著,现有研究的缺陷也逐步显现:一是研究对象上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国际产业转移研究较多,而对一国国内的区际产业转移研究较少;二是研究因素上对影响产业转移的经济因素影响较多,对制度、环境等非经济因素研究较少,很多重要因素因难以量化而未深入探讨;三是研究视角上较注重产业演进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宏观视角,基于要素流动性差异、企业行为动机等微观视角的研究较少;四是研究客体上制造业产业转移研究时间长且较深入,服务业产业转移研究依然处于起始阶段且未形成较完整研究框架。
  新时期需要有新的研究角度与方向来顺应经济、制度等外部环境变化,来顺应产业转移的演进发展。其实证研究将会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研究视角的微观化,即从侧重整体产业、贸易与投资的宏观领域逐步转向侧重要素差异与企业行为动机的微观领域,注重对产业链与价值链组成环节的研究;二是研究客体高级化,即从以制造业产业转移研究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产业转移研究为主,顺应世界范围内贸易与投资发展新趋势;三是研究方法完善化,即随着经济计量科学的发展,逐步将原先研究中难以量化但却非常重要的因素纳入模型中,使研究结果更接近现实,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Zhang·K·H.Why does so much FDI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go to Mainland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