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社会遵从”的两面性

2011-12-29 00:00:00陶炜廖树炎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9期


  摘要:“社会遵从”也称之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面前,采取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社会遵从”现象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主要包括信息压力、规范压力、群体规模、群体的专长、群体的一致性和个人心理特点。“社会遵从”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产生负面效应。
  关键词:社会遵从;群体;个体;两面性
  
  一、“社会遵从”现象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遵从”,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面前,采取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相一致的行为的一种“从众”心理现象。人类是群集的动物。人类个体都是在与其他人的密切交往中度过一生的,这种交往不只局限于在狭窄的家庭成员中间,所以,人类的个体行为就决不会是一种单独现象,必然会受到来自群体以及群体中的其他个体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人们必须遵从社会的规则和要求,否则,将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并产生心理恐慌,由此产生了“社会遵从”现象的出现及其程度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信息压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他人看作是自己的“信息源”。我们通过他人获得许多有关这个世界的信息,甚至许多有关我们自己的信息也是通过他人获得的。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从众是因为缺乏信心,无法判断对错。于是,群体中多数人的判断就成了人们的参考框架。所以,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说“当客观现实很模糊时,别人就成了信息源”。人们掌握的判明模糊情形的信息越少,从众的倾向就越大。从众的目的在于寻求信息,以弥补信息的不足。
  第二,规范压力。任何群体都有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时尚、舆论、公约、宗则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群体规范可能是群体内部正式规定的,但大部分是在群体中自发形成的,并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行为及人格的发展。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群体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是非常广泛的,小到一言一行,大到成千上万人的一致行动。并且这种作用是持久的、深入的,它促使群体成员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共同的行为模式,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如果个体不遵守群体规范、违背群体要求,他将被视为“越轨者”,并且会被群体疏远,群体甚至会对其施行精神或肉体上的惩罚。为了避免发生“被抛弃”的后果,人们往往会遵从社会或群体要求,从而产生“社会遵从”。
  第三,群体的规模。一般情况下,群体意见和行为一致时,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率就越大。米尔格雷姆的现场实验表明:当群体规模为15人时,从众率可高达40%。
  第四,群体的专长。对于个人来说,一个群体越有专长,他对群体就越信任,就越把群体的意见当作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他就越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从众。研究表明,当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的意见时,就会增加人们的从众率。
  第五,群体的一致性。无论群体规模的大小,只要群体内成员的意见越不一致,其他成员的从众率就低,而群体意见越一致,人们的从众率就高。
  第六,个人心理特点。一般而言,文化和智力水平低者较之文化和智力水平高者容易从众;易受外界影响的情绪不稳定者较之情绪稳定者容易从众;自信心低者比之自信心高者容易从众;重视人际关系者较之不重视人际关系者容易从众。
  
  二、“社会遵从”现象是一把“双刃剑”
  
  “社会遵从”现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社会遵从”现象会使个体失去独立意识、消极怠工,甚至产生过激行为等,严重影响了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把握“社会遵从”现象的规律,就能够有效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积极引导大家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统一的集体行为。
  “社会遵从”现象的负面效应。一是由于“从众”,个体及群体的工作效率普遍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著名的“霍桑试验”中,心理学家观察了“霍桑工厂”工人行为,这些工人的工资以其劳动生产率而定。工作越努力,完成任务越多,工人的工资也就越高。然而,心理学家却发现,这些工人对自己每日的工作量好象有一个不言而明的标准,每天每个工人完成了这个工作量后,就自动放弃。工人们通过这样的工作,就能合理地挣到一份工资,而不想努力工作。因此,工厂的生产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怎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每个工人都必须遵从群体认可的生产率,否则就会被群体攻击为“假积极”或者“磨洋工”,甚至被群体把自己当成懒汉而被群体瞧不起。在现实生活中,迫于群体的压力而在工作上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现象是时时可见的。二是鉴于脱离群体后的心理恐慌,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会失去独立意识。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农村流传这样一则消息: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必须穿上用红布做成的衣服,否则就会有灾难降临。一时间,街头巷尾的百姓奔走相告。由于大家无法判断此消息的准确性,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观念驱使下,众人纷纷涌向街头,买红布为小孩做衣服。此时此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判断能力急剧下降,外界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被视为真理。三是由于“从众”,个体会在社会群体的掩护下,违反自己在社会情景中常常严格遵守着的社会准则,从而形成疯狂的举动、一时的狂热,表现为群众性的歇斯底里。19世纪末,法国医师李本观察并解释了群众聚集而发生的集体行为,他认为聚集在一起的群众似乎能够突然转变为残酷的、兽性的、失掉理智的、毫无约束地发泄情感和滥用暴力的乌合之众。
  “社会遵从”现象的正面效益。一是培养“核心人物”,提高管理的民主程度和工作效率。任何群体都有其“核心人物”,核心人物的产生是一种自发的过程。群体中的少数人,由于其知识、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魅力,逐渐从群体中脱颖而出,他们的言行往往被当作其他人效仿的榜样,所以,他们在群体中享有极高的威信,他们对群体所起的影响作用是任何正式领导所无法代替的。在管理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够注重培养“核心人物”,树立正面典型,让先进人物首先领会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并通过他们将其贯彻到群众中去,这样,就能既提高管理的民主程度,又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同意大家思想。在群体中,个体往往将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看法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当群体中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由于“社会遵从”,少数人也会逐渐改变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慢慢趋向大多数人的意见,向组织靠拢。因此,只要我们在群体中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有效地引导大家朝着集体的要求发展,不仅能够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而且也使个体有一个具有良好气氛的工作环境。三是制定可行、有效的行为规范,使个体既感到有压力,又能够轻松愉快地生活和工作。行为规范的形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组织制定;另一方面由群体自发形成。不论哪一种行为规范,都应该是群体中每一个人自觉自愿遵守的。如果有人违背了此规范,他将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指责,甚至排斥。所以,如果在群体中制定或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就能够使一个松散群体联合成一个富有战斗力的集体。
  辨证认识“社会遵从”的两面性,积极发挥其正面效应,克服其负面影响,有利于提高群体管理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