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快捷利用的虚拟企业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1-12-29 00:00:00汤英汉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9期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市场变化加快,虚拟企业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企业的产生是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结果。产生虚拟企业的动因是交易成本-效益所致,还是另有原因?文章分析了当前国内外虚拟企业形成的种种学说,认为这些理论都是从传统的企业理论出发,与虚拟企业产生的实际过程不相符,理论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文章认为虚拟企业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其产生的真正动因是企业对资源快捷利用。
  关键词:虚拟企业;成本-效益;资源快捷利用;动力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市场变化加快,竞争日益激烈,顾客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单个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已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大规模、大批量、单功能的刚性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这种市场需要,虚拟企业应运而生。虚拟企业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虚拟企业的产生一般认为是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结果。赖内·麦克斯(M. Lynne Markus)等人把虚拟组织定义为有着明确目标、通过互联网络把顾客和供应商加以联结的企业组织。那虚拟企业产生的原因如何呢?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学者多有研究,但大多数人认为:成本-效益是虚拟企业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与现代的虚拟企业产生过程却是不相符的。本文试图找到虚拟企业最为直接的原因。
  
  一、虚拟企业形成原因综述
  
  虚拟企业产生的动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从目前国内外文献研究来看,主要有下面几个主要说法。
  交易成本是虚拟企业产生动因。根据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在开展某些活动时相对于市场安排具有较低的成本,这种成本称为生产费用,而通过内部管理开展某些活动比通过市场交易更经济时,这项活动就由企业承担,因此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出现会降低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果的价格,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虚拟企业产生也正是企业在网络条件下为节约交易成本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虚拟企业是通过企业的虚拟化对本来对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资源,却能通过企业虚拟化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目前许多学者对此持有相同或相似的观点。
  价值链说。该理论认为,在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来自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称为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虚拟后就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真正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中,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权衡价值链的每一环节,保留和控制自己处于优势的环节,对劣势环节,则可虚拟出去,让给最好的专业公司去做,从而获得本企业最大的效益,于是产生了现代虚拟企业。价值链说主要的观点在于企业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并通过其他企业的辅助作用,实现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其实质依然的节约企业成本。
  核心能力(竞争力)说。核心能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在技术方面,核心能力主要是对多种技术和功能进行调整和整合。在组织方面,核心能力强调组织的整个协调。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难以模仿和长期性的特点。核心能力是企业技术、智力、产品、管理和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集中反映,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础。传统市场上的企业生存都是依靠其核心能力的大小参与市场竞争的,而单个企业不可能具备市场上所有的能力,因此,现代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利用其他企业的核心能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利益,于是通过现代便捷的网络资源实现联合,进而形成现代虚拟企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虚拟企业产生于企业间的协同,特别是知识的协同。虚拟企业的知识资源存在于虚拟企业价值活动的各个环节,当虚拟企业将经过转移和整合而获得的知识资源运用到的各项活动中时,即会产生协同效应,而所有的知识资源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合力”,即为虚拟企业整体的知识协同效应。虚拟企业从“共赢”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进行联盟,盟主与成员企业之间交互和协商,分析了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多边协商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一个对盟主及成员均有利的联盟结构。通过共同的策略的不同的实现方式,各自完成自己的优势项目,这种联盟在网络的作用下形成了虚拟企业。
  从以上几个虚拟企业的理论中不难看出,不论是交易费用理论、价值链说还是核心能力和知识协同说,关于虚拟企业大多数理论都认为虚拟企业的成因是源于企业对“成本-收益”的考虑,即虚拟企业和传统企业一样是一个赤裸裸的利益追求者,产生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土壤。在传统企业的概念下,企业的目标是十分单一的,只是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但是,现代的虚拟企业已经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实际上,还承担着许多社会责任和特定经济、社会环境功能。因此,从传统的企业视角去理解现代企业——虚拟企业,从某种意义的来说是对现代虚拟企业的曲解。因此,上述理论只是从传统的视角去理解虚拟企业,不能准确地把握虚拟企业产生的真正原因。虚拟企业是现代企业的新的发展形式,有着与传统企业不一样的内涵。因此,要分析虚拟企业产生的真正原因,还要从虚拟企业产生的过程和目的中去寻找。
  
  二、快捷是虚拟企业形成的直接动力
  
  从上述虚拟企业动力原因研究的综述中,大多数认为:虚拟企业的产生直接目的是企业考虑成本-效益的结果,但这不是全部,或者说不是真正的原因。
  虚拟企业理论创始人普瑞斯、戈德曼、内格尔认为虚拟企业的产生动因是企业适应灵捷竞争的需要。在灵捷竞争中,虚拟企业是一种实用的组织工具。最早出现虚拟企业一词是美国的“敏捷性论坛”(Agility Forums)和英国的“欧洲敏捷性论坛”(Europe Agility Forum),也是把虚拟企业同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作为首要因素加以考虑。因此,虚拟企业不是为企业而企业的,而是为企业快速应对市场而出现的一种组织形式,这是虚拟企业出现的直接原因。
  虚拟企业出现的外部原因是经济信息化、一体化和网络化过程的快速推进,市场变化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竞争范围从小市场发展到全球化,顾客的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单个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已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传统的大规模、大批量、单功能的刚性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这种市场需要。因此,面对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传统企业在组织形式上必须采用新的企业组织模式,才能使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同时,要求企业组织更具柔性以灵活应对市场的迅速变化,那么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简化,从而可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
  因此,虚拟企业是为适应快速的市场而生,敏捷性是它的首要特征。人们普遍认为的成本-效益理论在虚拟企业形成并不是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
  
  三、资源的快速占用是虚拟企业形成的内部动力
  
  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其必须改变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而企业改变传统的组织形式最直接目的是什么?
  首先,企业在市场上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壮大。而生存的首要需求就是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传统企业只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问题,这种指导思想在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变化快速网络经济环境中显得很不适应。因为一切都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不够的,而且丧失了许多市场机遇。同时,一般虚拟企业早期都是比较弱小,很难与传统企业或成熟的企业直接进行竞争,虚拟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通过现代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将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即自身虚拟化,来快捷地利用市场有限资源,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
  
  其次,虚拟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一般不与传统企业在稀缺资源和关键资源利用上产生冲突,往往是另僻蹊径,寻找一种与传统商务模式不一样的新的商务模式,对于传统企业的联合只是“借力”。传统企业在现实的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生命力,且有自己专用资产和资源,如果虚拟企业直接想占有传统企业的资源,就可能产生正面竞争和冲突,而且,在这种竞争中虚拟企业很难占据主动或者赢得竞争的胜利。虚拟企业一般采用“利用”的原则,将传统企业进行联合或结盟,形成业务外包、特许经营、代理销售等形式,快速对市场资源的利用。
  再次,以企业资源理论和协同效应理论为基础,分析虚拟企业的优势资源,并对各类优势资源的作用情况进行评价:虚拟企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元素的各成员企业以各自的优势知识资源为条件参与的虚拟联盟。在虚拟企业平台上,通过整合运用各种优质知识资源,能够发挥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协同效应,其“合力”是构成虚拟企业整体的知识协同效应的关键。
  最后,虚拟企业对市场资源的利用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强强联合”的原则,更多时候采取的是快捷和效率的原则。一般虚拟企业为能够快速地从市场上获得自己所要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由于要快速适应市场的需要,抓住机遇,由于时间的原因,虚拟企业来不及对联合企业进行更细致的的成本核算,这时往往会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企业的虚拟的动力不是传统企业成本最小化原则。其实当前软件市场的种种兼并或联合都是快速占用资源的结果,而不是成本-效益的比较所致,这完全符合网络社会的基本规则——“快鱼吃慢鱼”。一方面,所有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市场获得廉价的资源需要;另一方面,考虑到时间效益,在找不到最优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次优也是必须的。而虚拟企业正是在优先时间的前体下,在最优和次优之间进行了一次快速的选择。
  综上所述,虚拟企业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中,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在资源快捷占有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产生的原始动因是:资源快捷利用。
  
  参考文献:
  1、LY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