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要求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的需要,原因在于国有资产的实物化管理与市场体制不相容,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从属于国有经济的管理体制。
在传统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中,国家根据对社会最终产品需求的预测和各类资源与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对整体资源进行安排和最终产品的分配,用物资平衡的方式进行资源的配置与管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难度很大,配置资源很难,因而计划体制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本十分复杂的企业和个人的性质、结构与关系都被大大简化。正是这种简化,计划制定者和控制者就有理由认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一类问题都由上级部门安排,企业对生产指令负责;流通领域则以指令、计划为载体进行实物转移;分配领域是低工资、平均主义、实物分配,国民收入主要流向政府;消费领域是配给制、票证制。这样做,简化了经济,减少了计划和计划控制的难度。
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残存的市场既不完全,也不真实,对国民经济活动没有多少作用,很多产品提供是直接的,没有货币化,即使货币化了,价格由国家控制,体现的是计划者的意志,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信号和需求导向,偏离、扭曲就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种常态现象,供求关系基本不起作用,即使起作用也是一种人为的安排,市场的空间很窄。这就产生三种后果:企业无市场风险;对企业的业绩考核缺乏价值指标;资产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分离,企业对资产的实物形态负责,并不关心资产的使用效果。
传统的国有经济管理的计划体制决定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是实物管理型的,而市场体制首先要求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做出变革,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主体,市场完备,包括商品市场、经理市场、资本市场都建立健全,国家对企业的控制由直接控制变为派出产权代表进入企业,体现自己的意志,国家影响企业也更多地运用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影响市场,通过市场影响企业,实现对企业的调控。因此,传统的实物化管理显然无法适应市场体制的要求,因为它不认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排斥企业对市场信号,特别是价值信号而不是数量信号的灵敏反应,反利润的激励作用,而这些是市场体制的前提。为适应市场体制,必须改变庞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变实物化管理为价值化管理,充分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选择科学的国有资本经营方式
在市场经济关系中,国有资本经营主要方式有以下五种。
一是债务重组。即与债权人协商一致,对其债务进行重新安排,包括延期偿付和削减债务。
二是企业重组。通过法定的程序,改变企业资本结构,合理解决其债务问题,以使企业能生存和发展。主要的工具有:消除某些债务;减少某些债务的本金或利息;降低利率;债权变股权;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
三是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原则,对企业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它是一种存量调整。资产重组的方式有:转让出售;企业联合,包括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吞并困难企业、相互参股等;分立剥离重组,对企业现有的资产,按其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加以分解、组合,使每一项资产都得到经济的运用;利用壳资源(即上市的资格),买壳上市、借壳上市和造壳上市,将现的资产证券化;资产置换,将本公司的资产与其他公司的资产交换,以获得协同效应或达到其他目的。
四是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和收购的合称。兼并是一个企业吸收其他企业,其他企业解散,兼并企业可以对其资产、负债取得另外的企业的股份。通过企业并购,使资金、技术、劳动力、设备等得以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减少了因产权边界所产生的交易费用,使资本更便利地进入和退出某个行业或者企业。
五是清算。清算是结束企业的程序,包括解散清算、破产清算等,对于一个已经完成使命,或者已经陷入困境、无力拯求的企业,结束是最好的选择。首先,可以停止对企业的继续投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效率更高的地方,从而提高资本的整体效益;其次,盘活企业的资产存量,减少资源的无效和低效运用;最后,减少社会社会资源的占用,对社会有利。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四钻井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