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2011-12-29 00:00:00韩立新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9期


  摘要:“通货膨胀”是2010年的经济热词,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课题。文章针对通货膨胀作了分析测量,透析了通货膨胀的背景原因,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具体呈现了通货膨胀的全貌。
  关键词:通货膨胀;测量;原因;治理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简而言之,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则指过多的发行。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二、通货膨胀的测量
  
  对通货膨胀没有单独性的确实测量法,因通货膨胀值取决于物价指数中各特定物品之价格比重,以及受测经济区域的范围。通用的测量法包括: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测量由“典型消费者”所购物品之价格。在许多工业国家中,该指数的年度性变化百分比为最通用的通货膨胀曲线报告。该项测量值通常用于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目)能相等或高于CPI。有时劳资合约中会包含按生活指数调整条款(cost of living escalators),表示名目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roducer Price Indexes)测量生产者收购物料的价格,与CPI于物价津贴、盈利和税负上有所不同,导致生产者之所得与消费者之付出产生差距。PPI反应于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迟。虽说其具多样化的组合,一般相信这种延迟的特性使得根据今日的PPI通货膨胀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各种论述与内容有极重要的不同。
  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测量选择性货品之批发价格变化(特别是销售税),与PPI极为类似。
  商品价格指数(commodity price index)测量选择性商品售价之变化。若使用金本位制,则其所选择的商品为黄金。美国使用复本位制,其指数包含黄金与白银两者。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为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名目GDP与经通货膨胀修正后的GDP(即不变价格GDP或实质GDP)两者间所使用的金钱之比例(参见实质与名目经济)。这是对价格水准最宏观的测量。本指数也用来计算GDP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美国联邦储备改用核心个人消费平减指数(personal consumption deflator)及其他平减指数作为制定“反通胀政策”的参考。
  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pi)(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2000年2月17日,在半年一度的国会金融政策报告(亦即humphrey-hawkins报告)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声称将主要的通货膨胀测量法自CPI改为连锁式个人消费开支价格指数。
  
  三、通货膨胀形成原因
  
  (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叫超额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是凯恩斯先提出来的,认为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拉开“膨胀性缺口”,造成物价水平的普遍而持续的上涨,即以“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商品”。
  (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受国际市场供给价格和数量的变化,农业的丰收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
  (三)结构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如果结构性通胀没能有效抑制就会变成成本推动型通胀,进而造成全面通胀。
  (四)输入型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又称斯勘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五)预期型通货膨胀
  预期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经济生活中,人们预计将要发生通货膨胀,为避免经济损失,在各种交易、合同投资中将未来的通货膨胀预先计算进去。
  
  四、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价格是一种市场信号。在一个竞争性的经济中,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他们都会根据价格信号的变动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从而使资源配置发生改变。市场机制不仅有效地调节着消费,也调节着生产。
  当通货膨胀爆发以后,作为市场信号的价格会发生扭曲,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无法从频繁变动的价格信号中对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动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也无法区分相对价格的变化和整体价格水平的变化。在此情况下,价格信号的失真意味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失灵,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生产者的生产行为都可能发生紊乱,从而使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导致经济效率的降低。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还会扭曲货币的使用。在通货膨胀率高于名义利率的情况下,货币的实际利率为负值,这时,人们会降低对货币的信任度,与持有货币相比,消费者和生产者更愿意持有消费品和存货。显然,消费者和厂商不断购进消费品和投资品,不是为了进一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和增加生产投资,而是为了避免货币贬值所造成的损失。
  显然,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如果扭曲了人们对货币的使用,就难以使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也难以使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或经济效率的降低。
  (二)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前期,对就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货膨胀是由于市场需求大于供给造成的,而需求的增大说明货币的供给充足,货币供给以及旺盛的需求都激励投资,投资增加则给社会增加了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造成了公民储蓄相对贬值,激励就业和投资。两方面都促进就业率上升。
  但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对就业率有负面影响,因为通货膨胀扭曲了价格信号,人们先前的投资和扩张计划,很可能使资源错误配置,各种类型的就业岗位就会根据不真实的需求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这是一个错误的配置方法。长远来看,会造成严重的失业。
  (三)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效应:不利于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有利于有变动收入的人;对储蓄者不利,随着物价上涨,储蓄在银行里的钱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财产等,它们本来是作为防患未然和储蓄养老的,在通胀中,它们的价值也会降低;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债务人。
  
  (四)通货膨胀对对外经济关系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因通货膨胀会引起价格上涨,在对外经济中,产品的价格优势将荡然无存,自然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抑制或压缩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它往往是在已经或将要出现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的趋势下采取的。它的典型形式是通过财政盈余压缩政府支出规模。因为财政收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而财政盈余意味着将一部分社会总需求冻结不用,从而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实现财政盈余,一方面要增加税收,另一方面要尽量压缩支出。如果增加税收的同时支出也相应地增加,就不可能有财政盈余,增加税收得以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效应,就会被增加支出的扩张社会总需求的效应所抵消。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通常以改变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二)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货币数量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都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从长远看,发展生产,增加经济中有效供给是抑制物价水平上涨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性措施。在面临通货膨胀时很多国家都注意到了压缩总需求的同时改善投资结构,集中资金优先发展占用资金不多,投产期限短,市场紧缺的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较快地增加有效供给,减轻市场需求压力,改善产业结构。
  (三)物价和收入政策
  通货膨胀时,工资和物价都会继续上升是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时有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进行限制,特别是工资增长率。这使工资增长率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需要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采取这虚张声势措施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采取措施时可以采用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方法。
  (四)国际收支政策与国际紧缩政策
  如今的通货膨胀与以往的相比具有世界性和长期性,这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当某一个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后,通过外贸等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向其他国家传播,所以采用外贸与国际收支政策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制止本国内通货膨胀,也能够遏制国际通货膨胀传播。但是,这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必须依赖国际性的紧缩政策来调整,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五)货币改革政策
  当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恶性通货膨胀时,就应该通过货币改革加以制止。人们普遍认为,物价上涨率每月在50%以上,每年在600%以上,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才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原来的货币已经失去了信用基础,通过货币改革废弃旧币,发行新币,制定保证新币币值稳定措施,是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北京中视科华传媒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