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省实施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2011-12-29 00:00:00裔子暄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0期


  中小企业是江苏经济的主体,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逐步提高,实施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提升江苏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一、江苏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自上世纪50年代熊猫集团作为江苏第一家“走出去”企业至今,江苏“走出去”企业迅速增多。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境外投资项目328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1.32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了35.3%和121.6%。具体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一)境外投资迅速增长,但总量仍然偏小
  从项目数量看,江苏省中小企业境外投资项目数从2000年的19个,增加到2010年的328个,增长了17.3倍;从投资额看,中方协议投资额从2000年的402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3158万美元,增长了281倍。虽然境外投资增长迅猛,但与全国及领先地区比,总量仍然偏小。2009年,我省批准境外投资流量仅占全国的8.8%,仅列全国第四;境外投资存量仅列全国第六。
  (二)单体规模快速扩大,但大项目仍然较少
  全省中小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平均规模,从2000年的21.2万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345万美元,增长了16.3倍。但境外投资的大项目仍然偏少,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较小。2010年,江苏大企业境外投资平均规模分别为1305.7和533.4万美元,分别是中小企的3.78和1.55倍。
  (三)涉及行业逐渐拓宽,但投向相对集中
  江苏境外投资共涉及到农林、采矿、制造、交通运输、建筑、信息服务、教育文化等60多个行业和领域。但从资金投向看,中小企业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占投资总量的80%)。
  (四)投资区域分布广泛,但周边国家较多
  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商”的足迹已经遍布亚、欧、美以及非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国家居多。2010年,中小企业对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亚洲国家为主的投资项目分别占总数的58.5%和62.3%。
  (五)投资方式趋向多元,但仍以新建为主
  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对国际通行的兼并、收购等方式运用较少。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积极尝试通过兼并收购、股权交换、技术入股等方式加快“走出去”的步伐。2010年,全省共核准海外并购项目47个,同比增长27%,中方协议投资4.7亿美元,同比增长156.2%。
  二、江苏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地域优势。江苏地处长江的源头,毗邻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上海,交通发达便利。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消费最发达地区,这为江苏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国内市场。上海作为国际化中心城市,进一步辐射江苏经济,带动江苏中小企业“走出去”发展。
  科研优势。近年来,江苏大力建设创新型省份,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科研优势明显。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8万人,已建国家和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2048个。
  体制优势。中小企业产权结构清晰,经营专业化程度较高,运转机制灵活,管理成本较低,具有与境外国际化经营主体对接的条件。
  人力资源优势。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24所,毕业生47.9万人;在校研究生12.6万人,毕业生3.0万人,这为江苏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政策扶持优势。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贯彻“走出去”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走出去”发展,省和部分市(县)设立了专项资金,并出台了多种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项目、开拓国际市场。
  (二)劣势分析
  对外投资企业规模小。2010年,超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仅有26个,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独人公司”、“夫妻店”,注册资本仅有几万美元。
  跨国投资存在盲目性。一些企业在跨国投资中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科学论证和具体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国际投资经验匮乏。不少企业建立海外企业,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大,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特别是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不善,不少海外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做出灵活反应,同时,部分海外企业未能按照当地的法律和社会习惯实行管理,仅仅成为企业在国外的延伸,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境外投资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缺乏抵押品等因素影响,在融资问题上遇到很大的困难。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国内诸多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瓶颈。
  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跨国投资企业中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总体差距较大。有些外派经营管理人员甚至不具备起码的国际金融贸易知识,不懂当地语言、法律等,导致海外业务难以顺利开拓。
  缺少有效的监管和法律保障。我国对中小企业境外投资立法迟缓,尚未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致使管理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江苏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对策
  (一)企业作为方面
  明确境外投资的重点区域。应主要投资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周边国家,并积极向发达国家“进军”。同时,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需要积极地“走”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层次。
  科学制定境外投资的战略规划。中小企业“走出去”之前,要认真做好可行性论证,对目标市场的销售前景、供需现状、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充分考虑目标市场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法律、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综合评估,确定项目投资的可行性。
  积极开展“集群式”跨国经营。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强强联合等形式,组建跨国经营“企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和成本、技术和管理优势,“集群式”向外发展,是江苏省中小企业对外经营的较好选择。
  注意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在继续大力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生物医药、软件、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产业,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产品。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并使之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三是注重技术创新,主动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尽快形成技术优势。
  实施与跨国投资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一是建立与海外发展相适应的人事制度。尽量实现人员当地化,积极选拔当地高水平人才为我所用。二是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惯例和东道国法规的财会制度,建议总公司向海外企业直接派出财务经理,接受双重领导,严格控制关键环节。三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控制制度。要正确地划分总公司与海外企业的权责,明确海外企业的目标责任,达到既能有效监控又不会丧失活力的目的。
  加强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一是加强企业家自我学习。努力熟悉国际惯例,成为具有国际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家。二是注重对本单位在职人员的培训。通过大专院校培训、派往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有关部门学习或任职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其水平。三是采用公开招聘的形式选拔符合条件的人才,优先选用对东道国文化环境等比较熟悉的留学生华侨,及具备较高本行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当地人士。
  (二)政府支持方面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部署、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制定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产业规划、指导政策和专项行动计划,明确重点领域和地区,搞好国别投资环境评估,指导企业规避风险,成功有效地“走出去”。
  明确产业导向,主动加强引导。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将“走出去”的重点应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一是先进制造业。纺织、机械、电子、家用电器、轻工等行业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技术领先,并拥有富余产能,是境外投资的首选。二是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三是矿产业。近年来,我国石油、铁矿石等多种重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加,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境外矿产投资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应成为“中小企业”境外投资的重点行业。
  强化政策扶持,主动提供服务。一是强化资金支持。建议成立“中小企业走出去扶持基金”, 积极推动相关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保险产品和再融资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海外扩张带来的资金不足问题。二是改善信息服务。建议尽快成立江苏省海外市场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咨询服务,克服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三是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手续,提高审批效率。
  
  (裔子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