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应对

2011-12-29 00:00:00徐艳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1期


  摘要:在全球流动性泛滥背景下如何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本文剖析了输入性通胀和内源性通胀引发我国现阶段通胀的机理;分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美两国的不同影响;提出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优化外汇储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增长机制,提高国民收入、调控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等防治通胀的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 流动性泛滥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近期美联储宣布将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是美国政府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启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与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QE1)应对金融危机不同,QE2的推出,带来的是全球的流动性泛滥,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首当其冲,面临着美国持续量化宽松带来的通胀和资本流入难题。从2010年7月份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中国现阶段已经进入了经济滞涨期,经济运行速度总体水平在下降,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高烧逐渐退却,只有投资短期内仍维持在高位。在经济下行的同时,CPI却居高不下,维持在4%以上的常态,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经济面临着通胀威胁。
  (一)输入性通胀
  QE2带来的美元贬值和全球货币超发是引发我国输入性通胀的根源。美元贬值致使外部资源类商品、农产品价格上涨,出口产品成本上升;资本的逐利性使贬值的美元不断流向中国,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进一步加大了这种资本的注入,抬高了资产的价格,催生了资产泡沫;同时,为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和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相匹配,基础货币投放也被动加大,这些都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7月以来,购进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上涨,国际油价、铁矿石价格和粮食价格屡创新高,中国现阶段输入性通货膨胀将难以避免。
  (二)内源性通胀
  经济结构失调是引发我国通胀的根本症结所在。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仍是以高能耗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大量的廉价出口消耗了国内的资源,推高了国内的物价;资源类商品依赖进口,外部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物价涨幅;中国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推出的刺激经济复苏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导致国内银行信贷投放加大,重复建设增加,大大增加了货币流动性;同时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收入分配失衡,社会财富总量不足等难以支撑过快的城市化进程,这些进一步加剧了通胀。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对中美经济的影响
  QE2的推出是美国政府进一步刺激经济复苏的手段,通过QE2大量、持续地注入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同时通过美元的贬值促进出口增长,减轻外债。QE2对美国经济复苏的效果尚有待时间来证明,但目前美元的再次泛滥,将对我国带来汇率波动、资产泡沫等冲击。
  (一)QE2并不推动美国的物价上涨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QE2导致的货币滥发应造成本国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但实际上,美国滥发货币的行为只引发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对美国本身的物价影响并不大,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形成美国物价能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美国居民对货币政策不敏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种:QE2增发的货币被美国政府以各种社会福利(如奥巴马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式返还到民众手中;不仅如此,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由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共同分担了,而增发美元所带来的铸币税却只有美国独自享受;另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对美国的廉价出口压低了美国的商品价格,从供给方面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的空间。
  因此,美国政府通过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不至于造成国内物价波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减轻了外债负担。从美国自身情况看,QE2短期内可以舒缓国内的矛盾,而且毋需担心通胀。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深层次的矛盾,仅仅寄希望于通过持续注入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二)QE2引发了中国输入性通胀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也和美国一样采取了增发货币的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在中国却导致了通胀压力,造成这种和美国截然相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银行信贷过快增长,加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不利于支持进口,难以通过进口来平抑国内的物价,因此,政府一增发货币,其不良效应立刻就反映在国内商品价格上;更为重要的是,增发的货币并没有以社会福利的形式直接返还给人民以形成收入增长,而是大都投向了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很多投资项目投资周期较长,短期内收益不明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复性建设,只有少部分用于改善国计民生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上,导致民众形成了“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剧烈”的普遍认知。
  从经济结构看,中国如果不改变目前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摆脱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元储备的依赖,就难以规避美国政府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不断盘剥中国财富的陷阱。
  三、中国防治通胀的对策
  美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近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走势强劲,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商品的进口成本,有助于调节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缓解外汇流入和外汇储备过快积累的压力,在短期内有助于抑制通胀,但是较低的汇率传递效应使这种缓解效果十分有限。笔者认为现阶段需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来应对通胀:
  (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我国现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产生通胀的根本原因。要治理通胀,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当务之急。具体应做到:建立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流动性从虚拟经济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流动,使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出口和投资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的主要模式,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二)优化外汇储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出口增速加快,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它所带来的基础货币大量投放是滋生通胀的隐患,且目前的外汇储备过于依赖美元,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外汇风险将进一步凸显。因此,优化外汇储备对当前治理通胀尤为重要。当前我们应尽快将一部分美元虚拟资产转为资源类储备等,降低外汇储备的风险;同时进口我国急需的机器装备、核心技术,缓释资源品等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推行货币国际化,使“汇率自调节机制”对人民币也能更多公平生效,使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占据重要一席。
  (三)完善增长机制,提高国民收入
  经济的高增长必将伴随着高通胀。目前困扰中国的是一些低利率政策国家同中国间的国家间购买力水平的失衡所引起的输入型通胀。由于中国虚拟经济不发达,一些低利率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因虚拟经济繁荣的缘故和中国有相当大的落差,这种“国家间购买力水平失衡”本来有汇率自调机制来消除,但人民币目前尚不能自由兑换,这种失衡在中国无法通过汇率自然调节。仅仅要求国民在心理上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是不够的,这需要中国政府制定收入增长计划和机制,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使国家间购买力水平差距逐步减小,提高通胀的承受能力。
  (四)调控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
  中国现行的“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已经成为个别地方政府获取廉价土地、谋求GDP高增长的手段。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及相关的资源从农村无序转移到了城镇,严重影响到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进一步影响了物价;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步伐过快,一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及时跟上,导致住房、交通、水、电、热、气等供求失衡,进而推高房价和物价。因此,矫正城镇化的误区,统筹好城镇化的进程,也是治理通胀的关键。
  由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变,通胀治理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当前应以稳健货币政策替代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在实行有差别的政策性物价调整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通过“国强”与“民富”并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杨文悦. 关于通货膨胀预期及其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2)
  ②欧阳志刚,史焕平.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胀的随机冲击效应[J].经济研究,2010(7)
  ③胡敏. 在通胀预期中重视“管”更要“理”[J].财会研究,2010(22)
  ④商文涛. 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防止物价全面快速上涨[J].中国金融,2010(3)
  (徐艳,1973年生,江西南昌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