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湖景区以奇特的高原风光和浓郁的藏族风俗为景观特色;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等三大优势;提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协调作用、整体全面促销,突出区域整体形象、实行多种优惠政策,突破资金短缺限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交通的瓶颈制约等合理开发青海湖旅游景区的思路。
关键词:青海湖 景区开发 思路
一、青海湖景区的基本概况
青海湖景区地跨青海省海北、海南两州,湖区和外围辐射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景区以高原湖泊风光、绮丽的草原、雪山、沙漠景物和浓郁的藏族风俗风情为景观特色,是一个面积大、类型全、组合好、品味高、海拔高、景色奇、文化古和极富科学内涵的旅游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环湖赛的举办及青海湖周边景区的开发,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作为青海省目前最大的旅游景区和王牌景区,2009年青海湖景区共接待游客近57万人次,创历年来游客接待数量新高。景区作为青海旅游构建“一圈三线”旅游发展格局中的重要轴心和支撑,对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领高原旅游名省建设进步具有双重影响力。
二、青海湖旅游景区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青海湖作为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地处号称“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之上。2005年,青海湖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200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旅游名片”和“2008年度最受关注旅游目的地”,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等诸多殊荣。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位于青海湖西北角、布哈河入湖处的鸟岛,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佳的观鸟基地之一。
景区生活着汉、藏、回、蒙古等众多民族,是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地方。这里有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海郡城(丝绸之路中道南线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伏埃城、尕海古城等遗址。这里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途经之路,青海农牧区分界岭日月山相传为文成公主进藏时遗弃的日月宝镜而化,这些文化对游人充满了神秘色彩,也为今天人们进行古文化研究和古文化旅游提供了基础。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支脉、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等丰富的文物古迹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等。此外,从2002年举办至今的环湖赛已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
(二)区位优势
青海湖景区虽然地处高原腹地,远离东部,但区位优势依然比较明显。景区邻近西宁,位于青藏线上,既可纳入环西宁旅游圈中,又可融入青藏旅游线路,拥有其他景区所不具备的良好区位条件。景区以其巨大的空间尺度和游客容量,具有目的地型旅游区的资源环境条件,旅游开发产生的经济辐射作用和对整个青海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其它景区。以青海湖为中心,西可辐射和带动玉树、果洛藏族风情游览区、东与西宁、海东景区联为一体,沿环湖公路可达海北鸟岛、原子城、金银滩、沙岛旅游区,向西经过昆仑文化游览区、祁连山旅游区直达敦煌。
在西部地区的大旅游网络中,青藏铁路顶级旅游带已成为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青海湖正好处于青海、西藏两个热区的交汇点上,恰恰可以依托青藏铁路这条西部旅游发展的重要轴线,发挥进藏中转站和过渡区的作用;同时,它又是滇—青(云南—西藏—青海),陕—青(西安—兰州—青海)和川—青(成都—九寨沟—青海)等跨省旅游枢纽干线上的重要景区。
(三)后发优势
青海湖景区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这意味着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相对较少,并有利于借鉴其它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从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来规划未来的旅游业,避免旅游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少走弯路,力求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合理开发青海湖旅游景区的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协调作用
青海湖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单个旅游景区开发的问题,而是关系到青海省一个大范围生态区域开发的问题。因此,对青海湖景区的开发,要从青海湖的自然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角度统筹考虑。要实现青海湖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贯彻政府主导型战略和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优势互补的旅游开发原则,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以保护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为前提,不断提升青海湖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知名度,将景区努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高原特色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体育旅游目的地。
(二)整体全面促销,突出区域整体形象
旅游特色形象是一个旅游地脱颖而出,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从旅游业注意力经济的角度考虑,旅游者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崔凤军,2002)。青海湖景区整体旅游形象,就是要从大旅游、大市场的范围着眼,采取联合促销、兵团作战,全面推广青海湖旅游区整体形象。可以借鉴云南省宣传旅游整体形象的经验,由政府、企业、各级主管部门以及外事、外宣、招商、宗教、媒体等部门从不同层面进行联合促销,多种形式并举,手段与方法不断创新。有针对性的参加国外、国内的旅游展销会、博览会、整体展示景区整体形象;寻找有影响的媒体用广告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制作多品种、多语种的旅游音像制品,以不同媒介传递各种信息;完善区域旅游网站,积极利用国家旅游局官方网、青海旅游网等,开展网上促销活动,不断更新、充实,扩大覆盖面,打造区域旅游形象。
(三)实行多种优惠政策,打破资金短缺限制
可尝试争取国家给与景区某种形式的特殊开发区待遇,比照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示范区、生态建设保护区等所给与的优惠条件,实行向旅游倾斜的产业扶持政策,明确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扶持效应。通过政府预算,加大对治理和改善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专项资助。同时积极探索旅游投、融资的有效方式,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元投资机制,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形成依靠社会、依托市场、多元化、多形式的环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交通瓶颈制约
青海湖景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级市(县)、镇是旅游发展的重点,它们综合实力的差异及由此而形成的等级层次为景区旅游发展的空间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轮廓。青海湖景区开发的关键就是要依托城镇重点开发、逐渐推进,整体提高,以增强这些市(县)、镇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景区旅游开发的主要增长点。西海镇作为环青海湖旅游的重要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应重点规划,在建设上给予重点支持。要以服务青海湖旅游为主线,打造“原子城—金银滩”观光休闲基地的西海镇——三角城镇,“151”文化体验与运动休闲基地、“鸟岛”生态观光基地、“刚察”生态休闲基地。同时,在保护好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景区景点服务水平。
青海湖景区相对青海其他地区而言交通条件相对较好,但对其高品位的开发中交通服务的瓶颈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景区景点间路线较长,路况较差,因此必须加快公路主干线与景区的连接道路和景区游览道路的建设,以缩短旅游者的旅途时间,减少疲劳度。同时大力发展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上全方位的综合运输网。提升青海湖与周边小城镇之间的交通连接,有效实现青海湖与周边日月山、倒淌河等景区的互动,提升青海湖景区整体旅游质量。
参考文献:
①郭来喜主编.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2020).青海人民出版社.
②JICA.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环西宁圈综合旅游开发规划调查.2006(5)
③杨前进. 青海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1)83-87.
④冯维波等. 环西宁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8)
⑤冯之浚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73-216.
⑥沈传立等. 提升青海旅游形象,加快青海旅游业发展[J].青海经济研究,2003(2):13-15
⑦王顺道,张朝阳. 发展环青海湖旅游圈的思考[J]. 青海金融,2008(12)24-28
⑧青海旅游网
(赵丽华,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