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研究

2011-12-29 00:00:00贾若祥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7期


  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多发轫于三线建设时期,多服务于国防建设的需求,后通过军转民,也发展了一些民用的装备制造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指出,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基地是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目标内容之一,装备制造业将在西部下一个10年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装备制造业已经在西部省份工业产值中占据一定比重
  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在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国防化特征,是以国防科技工业为先导的,历史上曾为开发西部和国防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的装备工业积极转型,特别是通过军转民,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步壮大了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规模。2008年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59亿元,连续6年保持了30%以上的快速增长。从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占当地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据较大比重,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优势更为明显,比重高达8.69%,成为西部地区工业中的支柱产业。并且从2005年和2009年的数据比较来看,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普遍呈现上升的势头。
  (二)部分省份已经形成自身优势
  西部省份的装备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从西部地区各省份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重庆、广西、山西等省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7大装备制造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优势十分明显,其次为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西部地区相关省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秉承了其新中国成立初期军工产业、国防工业和央企的基础,并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军转民等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德阳重大电力装备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西安、重庆、包头、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和大型锻铸件加工生产基地,四川、甘肃核电装备生产基地,重庆、成都、西安、柳州汽车、新型摩托车生产基地等。
  (三)部分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在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中,有一些行业或产品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计算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工业产业工业总产值的专业化指数,可以发现西部地区不同省份7大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专业化指数差异很大,部分省份在部分装备制造业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指数,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广西在专用设备(1.14)和交通运输设备(1.46)领域具有比较优势,重庆在交通运输设备(3.41)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1.14)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四川在专用设备制造(1.17)领域具有比较优势,陕西在专用设备(1.14)和交通运输设备(1.11)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详见图1。
  (四)自主研发能力较强
  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主要是依托军工、国防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发展,目前,军民结合型的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西部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这种特殊的发展背景,为其营造了良好的自主研发环境。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整体科技力量强,人力资源数量大、素质高,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国家为了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通过大工程、大项目(首套)装备国产化的拉动,进一步推进了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部分产品已经在国际上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整体比较优势在下降
  西部地区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存在不少的劣势,比如相对偏僻的区位、有限的有效需求市场、较差的配套条件、较高的运输成本等。通过对比西部地区12个省份7大装备制造业,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省份的所有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指数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部分省份部分行业的专业化指数甚至由1以上跌落到1以下,如内蒙古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重庆的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四川的通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其专业化指数都是由2005年1以上跌落到1以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东部沿海地区在集聚高端要素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发挥,而且随着部分装备制造业大(巨)型化、成套化的趋势,不得不向港口和沿海地区集聚,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存在进一步弱化的可能。
  (二)产业集群化程度比较低
  在西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目前仍是装备制造业的主力军,此外,西部地区不少装备制造业是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军工、国防或中央骨干企业,构建产业集群还面临种种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西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由于生产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导致成套设备的研制能力不强,没有形成有机的、强大的产业链条。目前,西部各省市区装备制造业中,除四川的发电设备和机车车辆、重庆的输变电设备和汽车摩托车工业、陕西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有较强的成套供应能力外,其他产业成套能力都较差。由于集群化程度低而导致的成套能力薄弱、产业链条短是制约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产业的嵌入型特点突出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嵌入型”特点突出,与当地融合度不高,根植性不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非常突出,产业组织程度比较低。一方面,由于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许多最终产品装配厂片面追求“大而全”,搞自我配套,使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大企业的协作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小企业不专、不精,没有特色,生产的产品性能不稳定,可靠性较差,影响了成套设备的整体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企业的发展。
  (四)高级人才缺乏
  西部装备制造业人才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人才大量流失。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很长时期都难以避免。不仅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很难流入西部装备制造业企业,而且现有人才也难免流失。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大企业入驻西部各省市区,就地“跳槽”的人才又日渐增多。二是人才结构矛盾突出,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
  (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集群化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产业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多。由于特殊的发展背景,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条较短,集群化程度不高,今后应下大气力调整产业的组织结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以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中介协助为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与产业组织合理化为主线,以西部地区下一个十年开发为契机,努力建设西部地区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构建起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和其他相关产业相衔接,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区域聚集形态。通过培育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和挖掘提升价值链来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由单个企业的“节点”优势形成产业“链群”优势。
  (二)提高根植性,促进融合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发挥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就必须能够有效融入属地发展,切实改变企业发展与当地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根植性,推进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企业与属地院校等相关资源的整合,把各方面的力量和优势集中起来,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构建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高地。一是要理顺装备制造业中中央企业与属地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在财税、土地、人才、科技等方面能有所突破,破除西部地区中央企业与属地之间的种种藩篱,形成互利共赢、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借军转民的契机,积极推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
  (三)依托重大项目,推进重点发展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要依托国家相关的重大工程,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高铁建设、重大电源建设、重大资源基地建设、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等,鼓励和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推进西部重点地区装备制造业中的重点行业发展,形成面上跟进、点上突破的发展格局。依托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德阳重大电力装备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西安、重庆、包头、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和大型铸锻件加工生产基地,四川、甘肃核电装备生产基地,重庆、成都、西安、柳州汽车、新型摩托车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装备,输变电、石化、环保成套装备,轨道交通、钻井设备,大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摩托车、重大医疗仪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
  (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多元化发展
  针对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市场空间相对有限的现实,要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多元化发展。一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在保障国防安全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外资进入,通过借力发展,拓宽装备制造业的投融资渠道。二是积极参与国内国外合作,推进市场的多元化。西部地区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一方面通过合作强化西部地区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借助合作推进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市场的多元化。同时,利用向西开放推动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国际化进程。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国际化进程,拓展多元化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