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转移化解我国竞争优势断档

2011-12-29 00:00:00原磊尹冰清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7期


  产业转移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是在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资源环境消耗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从而达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目前,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考虑,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最佳目的地应该是我国的中部地区,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而从长远来看,非洲地区也有可能成为承接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一、我国面临着竞争优势断档的风险
  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现代化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基础等高级生产要素,表现为在技术、设计、品牌等方面独特的优势,这种独特优势能够为企业获得超过平均价格水平的溢价,并且难以模仿。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等低级生产要素之上的竞争优势是非常脆弱的。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单一企业、地区还是整个发展中国家,都很可能在更低成本的竞争对手面前迅速衰落(波特,2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低廉劳动力价格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形成的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目前,中国已逐步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要最终跻身于高收入国家之列,会经历一个转型期。在这个时期,随着工资成本、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传统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必然会受到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
  要想实现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目标,必须创新竞争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和附加价值高的产业,但在发展这些产业的过程中,我国将不得不面临与一些经济技术实力超强的发达国家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十分残酷的。在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如果应对不当,就会面临较大的竞争优势“断档”风险。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时难以形成,一些有着竞争优势的产业在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下失去竞争力,形成“真空”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更为重大的风险在于,传统的优势产业在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的同时,新的竞争优势没有形成,使在经济出现短暂回升之后,面临竞争优势转型病,造成经济衰退。
  二、产业转移是化解我国竞争优势断档的有效途径
  (一)产业转移能够重塑我国企业低成本优势
  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仍将主要是一些传统产业,既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单从东部地区来看,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但考虑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梯度,以及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2009年东部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大概为42457元/年,而中部和西部分别为31651元/年和35704元/年,这意味着如果将产业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能够节约25%左右的人工成本。
  (二)产业转移有利于东部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来源和经济安全的保障,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水平。西方发达国家将先进制造业作为控制全球分工体系的战略制高点,形成了以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化分工体系。“十五”期间,我国正式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随后,国家“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业,而这也促进了全国很多省市纷纷将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发展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然而,先进制造基地需要在产业高度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企业高度国际化的区域才有可能实现。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真正能够称得上先进制造基地的区域也很少,并且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等高度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在科技水平、人才集聚、地理位置、产业配套、国际化经营等方面比中西部地区有着明显的优势,未来最有可能真正形成先进制造基地的区域仍然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地区。
  三、中部地区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
  (一)中部地区有着良好的生产要素条件
  第一,中部地区①在区位上更接近东部发达省份,而且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中部地区省份在人口规模上虽然不及广东、山东等人口大省,却高于绝大部分西部地区省份,而且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看,中部地区低于东部和西部(详见表1)。
  第二,中部地区具有土地资源优势。中部地区土地价格不仅低于东部地区,甚至低于西部地区(详见表2)。
  第三,中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初级生产要素仅仅能够决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价值链低端环节产业的竞争力,而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却能够决定高技术产业或者价值链高端环节产业的竞争力(详见表3)。
  (二)中部地区有着较好产业基础
  中部地区的产业基础明显好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承担了全国大概1/5的工业生产活动和从业人员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中,山西、内蒙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为集中地区,河南是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最高的地区,中部地区煤炭、有色金属等产品的产量在全国占有很高的比重。同时,湖北等又是农药、硫酸等基础化工产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中部地区基础化工行业在全国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部成为近年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目前,中部地区除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以外,所有其他产业的投资增速均快于东部和西部,成为了我国经济规模增长最快的区域。下一阶段,中部地区会继续成为我国东部产业转移的首选目标区域。河南、湖南、安徽等人口大省有着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纺织、家电、轻工等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这些省份应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形成这些产业的竞争优势。湖北、江西有着处于全国前列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人力资本条件较好,同时,机械、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这就为其承担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西部地区应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资源型产业集约发展
  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品种多、储量大、分布集中,依托于这些资源所建立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一直是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正是在这些资源型产业的基础上,西部地区建立了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制造业投资增速不仅落后于中部地区,而且落后于东部。西部地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0%左右,但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却占到全国的64%左右。西部地区的生态十分脆弱,如果不加以重点保护,则可能对全国的生态环境产生难以逆转的影响。
  本部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落后,产业发展基础较差,而且在劳动力充足程度、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知识水平等方面与中部地区有着明显差距。因此,除非获得国家特殊政策支持,否则西部大部分地区在与中部地区竞争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时,难以取得优势。西部地区应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推动资源型产业的集约发展,强化自身作为全国矿产能源基地的地位。
  五、产业跨国转移是未来我国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产业结构应当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区域梯度性,并且能够解决大量低层次劳动力就业。在不会造成严重环境损害和大量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几乎任何一种技术水平的产业在中国都能够找到适合其存在的空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的产业转移将主要是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进行。然而,随着我国生产要素的成本结构发生进一步变化,产业跨国转移将成为维持未来产业转移的主流。
  
  (一)东南亚地区是近期最有条件承接中国产业转移的地区
  东南亚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而且从区位来看,与我国地理位置比较接近,文化风俗更为相似。其中,越南、泰国等国家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成本较低,而且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应成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点考虑区域。但这些国家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也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企业在投资中应注意规避风险。目前,越南、泰国成为了东南亚国家中外资流入较为活跃的国家,2008年越南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协议总金额超过700亿美元,而泰国吸引外资总额在100—200亿美元之间。
  (二)非洲可能会成为我国未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非洲经济落后,大多数国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因此,现阶段而言,非洲不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合适地点。然而,随着非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依靠出口资源产品和农产品的非洲经济必然面临着转型,而纺织、轻工等产业是非洲最有可能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考虑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非洲转移,使其在促进非洲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企业竞争优势。
  中、非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二者的全方位合作能够促进双方经济的双赢发展。非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但产业基础较差,无法对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进行高加工度的制造,并且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十分落后,影响了非洲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中国虽然具有大规模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是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要素成本约束、市场规模约束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新的原材料和能源来源,以及开发新的市场。近期,中、非之间可以通过设备转让、合作开发、技术交流、股权合作、金融合作等方式,提高非洲国家对自然资源和农产品的加工制造能力,提高中国经济在非洲的影响力,从而也能够为未来中国向非洲的产业转移奠定基础。
  
  注:
  ①本文采取了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三类大的区域。其中,东部地区包括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9个省份(自治区),分别是山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0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是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TCuaGZp2jJeGJ/Bzq7cZ+Q==、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这与目前普遍采用的东、中、西部、东北四分法的划分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①杜传忠、曹艳乔、李大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思路及对策》,《东岳论丛》 2010年第5期。
  ②金碚、吕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2期。
  ③聂槟:《试析东南亚各国投资环境及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9期。
  ④税成志:《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⑤王勤:《全球化时代的东南亚经济》,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及其风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产业竞争优势转型战略与全球分工模式的演变”(批准号09&ZD035)〕
  (原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尹冰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中法财务金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