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山东省按照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了能源审计。审计发现,企业节能工作虽已开展多年,但节能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节能标准执行不严格、节能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不规范、节能目标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依然比较普遍和突出。为此组织专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系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共性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系统性方法,引导企业建立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节能机制。为此,山东省开始探索在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这一节能新机制。
一、主要做法
(一)制订标准
2007年5月,开始能源管理体系研究,组织专家对重点企业节能管理状况进行调研、剖析,对国外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及现代管理体系模式进行研究,吸收国内外能源管理研究成果,形成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10月,成立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起草班子,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改、部分企业试行之后,于2008年6月30日发布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DB37/T1013-2008)地方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二)开展试点
从2008年8月开始,从钢铁、化工、煤炭、电力等6个不同行业选择了8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省里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帮助企业进行培训指导、编写文件、建立体系。2009年5月,在8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运行一段时期后,组织专家对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了现场评价。7月,召开了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家认监委、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美国能源基金会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我省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做法。
(三)改进推广
2009年8月以后,山东省根据专家意见,把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集中到工业企业,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修订为更加适用于工业企业特点的《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出台了《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组织成立了3个咨询专家组对企业进行指导和培训,2010年把体系建设扩大到44家企业。2011年又在德州市开展了创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示范市活动,首批16家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启动。
(四)建立支撑
在试点和推广过程中,山东制订了《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审核评价指南》和《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等配套标准,编写出版了《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省财政安排专款给予支持,形成了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支撑体系。
二、取得的效果
(一)节能效果明显
试点和首批推广企业能源消耗都有较大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对第一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济钢、济南二机床、协庄煤矿、张钢等4家企业进行了调查,体系运行一年带来节能量10.12万吨标准煤。已经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52家企业,预计每年可节能65.7万吨标准煤。
(二)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发生了4个变化:一是普遍建立了节能遵法贯标机制,做到了主动收集和自觉贯彻节能法规、标准。二是普遍建立了能源利用全过程控制机制,做到了对能源利用的各个过程和环节进行策划设计、运行控制、监测分析和持续改进。三是普遍建立了节能技术进步机制,做到了主动追踪、获取和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实现了节能技术进步常态化。四是普遍建立了节能文化促进机制,企业节能制度逐步完善,员工节能意识逐步提高,自觉节能习惯逐步养成。
(三)产生了积极的联动效应
在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开展了另外两项工作:一是培养能源管理师,截至目前已有2019人取得能源管理师资格。二是引导钢铁、化工等行业的一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三项工作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机制、人才和技术三个层面形成了节能合力。
三、几点体会
能源管理体系是综合性、系统性的节能管理机制,是新形势下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是建立企业节能长效机制的好抓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应当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专家指导的原则,应注重实效,防止流于形式。
抓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抓能源管理师队伍、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结合起来,“三管齐下”,效果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