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

2011-12-29 00:00:00王乾马鸿波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24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也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发展壮大青海高原现代农业,必须立足实际,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通过机制创新,建设有特色的现代农业。
   一、青海省建设现代农业的优势
   (一)具备一定的投资能力和较好的生产条件
   “十一五”期间青海全社会农牧业累计投资335.98亿元,资金的有力投入,促进了农牧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资金投入的转变,农牧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促进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化升级。
   至2010年,全省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7.43万栋、新增设施面积6774万平方米;建成牲畜暖棚3.3万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47个。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力地带动了一大批特色产业的发展,2010年马铃薯、油料、蔬菜面积较2005年均有较大增长;薄皮核桃等小杂果16万亩;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牛羊肉、蔬菜等特色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78%。
   (二)科技推广能力较强,产业化水平较高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累计推广各类农牧业实用技术175项,取得科技成果225项,其中获得省部级奖励的23项。具有本地特色的油菜杂交育种和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杂交油菜、牦牛复壮、藏羊品种选育、全膜双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得到普遍应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0.2%,牲畜改良及本品种选育面提高到205.6万头(只);累计举办各类农牧业技术培训班5.12万期,建成了一支能力较强的农牧业技术员队伍。
   全省州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省级50家。省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5亿元,出口创汇8220万美元,农畜产品加工业转化率由2005年的17%提高到27%。
   (三)生产能力较高,标准化体系基本确立
   2010年,全省实现农牧业增加值跨过百亿大关,年均增幅11.32%。粮食总产量达到106.29万吨;油料、蔬菜、肉奶蛋类总产比2005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实现了农牧民口粮基本自给,羊肉、牛奶、油菜自给有余,蔬菜自给率提高到98%,猪肉自给率提高到70%。
   截至2010年,全省已创建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区18个,建设蔬菜标准园6个,认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47个,创建省级农牧民示范合作社10家。全省认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91个,面积达到133万亩,经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72种。一批地方名优特色产品初步形成,全省4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1家获得“青海省著名商标”。
   (四)生态化生产显现,传统牧业开始转型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实施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退牧还草等重大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治理区牧草产量平均增长20%以上,植被覆盖度增加10%以上。畜均标准化暖棚、草地围栏、储备饲草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2008年开始,开展以组建牧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实施转人减畜,优化牲畜品种和畜群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本着促进草畜平衡,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宗旨,总结推广了一批成功经验,从机制体制上闯出了一条适合青海特点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畜牧业建设已经成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二、青海省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路
   (一)强化环境意识,建设生态农业
   由于盲目开发和过度使用,近年来青海农牧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工业污染等生态问题突出。解决好生态问题,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任务。因此,建设有特色的青海现代农业,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的理念,促进生态与农业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青海发展生态农产品的条件得天独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充分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以生态、绿色为突破口,按照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营销,在农业的各个环节融入生态的理念和要素,最大限度地做好生态文章,提升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要努力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绿色、有机、安全健康的高原生态农产品品牌。当前,尤其需要建立和完善高原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检验和市场准入等制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把好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管理关。
   (二)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设施农业
   青海省生态环境恶劣,耕地少质量差,而且土壤贫瘠,中低产田面积大,生产水平不稳。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耕地少、地块小而分散、水利设施严重不足的制约,极大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青海建设设施农业,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靠园区引领。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科学规划和建设农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二要搞好区域布局。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和要素构成,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三要突出高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积极调整品种品质结构,抓好蔬菜、食用菌、特色果品等“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四要促产业延伸。以优势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扶持技术起点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使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收益。
   (三)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优化种植结构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前提,要立足高原冷凉气候,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基地建设。推进优质油菜、脱毒马铃薯、优质蚕豆、花卉、中藏药材、特色蔬菜等商品化生产;扩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日光节能温室等设施农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促进特色农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努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效益。
   要充分挖掘高原生态农牧业的资源禀赋优势,重视发挥传统农牧业的合理精华,吸收引进现代高新技术,扩延多功能产业,提高科技含量,促进现代农牧业要素的生成和发展。按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统筹兼顾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通过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地区现代农牧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重点,尽快使潜在资源优势变为现实发展优势。
   (四)实施整体推进,完善保障机制
   1、健全以城促乡机制,推动城市资源进入农业
   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要素市场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的水平,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2、建立产业互动机制,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联系
   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是一个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青海在农业多功能开发上取得一定进展,观光休闲农业逐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始起步。今后应进一步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
   3、建立联动机制,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应针对青海农民实际,注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积极发展种养殖业专业农户,培育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经纪人及服务组织,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参考文献:
   ①杨沛英.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及其排解路径[A].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7)
   ②柯福艳. 统筹城乡背景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长效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5)
   ③实现青海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养殖网,2007—09—29
   ④强卫. 发展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基于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农业调研的思考.人民日报,2009年6月5日
   (王乾,安徽宿州人,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马鸿波,山东枣庄人,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