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次产业就业状况的分形分析

2011-12-29 00:00:00唐鸿铃孙鑫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24期


   目前,中国就业形势面临三大压力: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长期存在;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农村仍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由于各产业就业人数及相对比重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可以视为一个按照时间序列发展演变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因此,本文利用非线性分形分析理论的R/S分析,对我国各产业就业状况的发展趋势进行实证研究。
   一、三次产业的就业状况分析
   以1978年为界,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虽不同,但就业总人数呈上升趋势,1952年20729万人,1978年40153万人,2009年77995万人。同时,三次产业就业人数都在上升(见图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速最慢,并于1991年出现了转折,1952—1991年从17317万人增长为39098万人;而后逐年下降,2009年减少为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平缓上升,1952年1531万人,1978年6945万人,2009年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速最快,1952年1881万人,1978年4890万人,2009年26603万人。2009年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呈现出了近乎三足鼎立的局面。
   1952—2009年第一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具有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第一产业中的农村劳动力如果不能被第二、三产业所吸纳,其不会因为第一产业产出的增加、生产率的提高而转出,而是会继续留在内部。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平稳中上升,增长速度缓慢;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较快的势头。1952—1970年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状况基本相当,1971—1993年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与相对比重略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与相对比重于1994年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领域(见图2)。
   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是: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是上升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上述一般规律,产业结构从1952年的50.5∶20.9∶28.6、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9年的10.3∶46.3∶43.4;就业结构由1952年的83.5∶7.4∶9.1、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为2009年的38.1∶27.8∶34.1。
   二、分形分析的R/S分析
   英国水文学者Hurst在研究尼罗河水文数据过程时,用重标极差(R/S)分析方法来建立Hurst指数,作为判断时间序列数据遵从随机游走还是有偏的随机游走过程的指标。Mandelbrot和Feder将Hurst指数引入分形,并建立分析模型。
   对于任意时间序列{ui}(i=1~N),选取时间间隔n,其中2≤n≤N,可得到一个时间片段。
   若存在常数H,使,则H为Hurst指数。根据计算所得(n,R(n)/S(n))值,在双对数坐标系ln(n)—lnR(n)/S(n)中,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即可得到Hurst指数H。若0<H<0.5,表明时间序列为反持续性,即就业人数及相对比重变化的未来总体趋势将与过去相反;若0.5<H<1,表明时间序列具有持续性,即未来的就业人数及相对比重变化将与过去的变化趋势一致,H值越接近1,持续性就越强;H=0.5,则说明序列数据是独立的,各就业人数及相对比重完全独立,相互没有依赖,数量变化是随机性的。
   Hurst指数能很好地揭示出时间序列中的趋势性成分,并代表趋势性成分的强度。根据上述步骤,在R语言环境中对1952—2009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及相对比重进行R/S分析,第一产业的H指数分别为0.8887、0.7870,第二产业为0.8996、0.8157,第三产业为0.7849、0.7658,即各产业就业人数及相对比重都存在明显的分形特征,且各H指数均趋近于1,即未来的变化将与过去的趋势一致,并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Hur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相对比重将逐渐下降,但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拉动作用不会显著上升,我国仍然会面临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的巨大压力;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相对比重将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但由于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就业人数增速会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与相对比重会不断上升且增速最快,是就业的主要增长极。
   三、结语
   (一)产业结构升级将带来就业结构的优化
   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将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十二五”规划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一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使农业产生重大变革,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继续进行,并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二是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由于服务业对就业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其相对比重将大大提高。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带来就业人数的变动
   一是人口年龄结构将带来劳动力增速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显著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目前,我国已迈入老龄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总就业人数的增速也将逐年下降。二是人口城乡分布将带来就业人员产业间的流动。未来五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4个百分点,2009年占总人口53.41%的乡村人口继续向城镇流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三是人口素质的提高将带来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民工荒”中的“技工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障碍,“十二五”规划提出,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等。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将促使其就业能力增强,从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
  
  参考文献:
   ①刘江. 中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实证分析——基于1952—2006年数据[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6—61
   ②赵晶,王乃昂,杨淑华.兰州城市化气候效应的R/S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2):122—123.
   ③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http://news.sina.com.cn/c/2011—03—17/0556221298
  64.shtml.
   (唐鸿铃,1976年生,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孙鑫,1982年生,贵州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