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材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

2011-12-29 00:00:00刘明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24期


   北京市共有建材企业约35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91家,从业职工12.5万人,资产总计930亿元。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46亿元、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80亿元、利税56亿元、出口创汇2.9亿美元。全年生产水泥1037.7万吨、商品混凝土3500万立方米、卫生陶瓷167万件、中密度纤维板20万立方米、技术玻璃1383万平方米。
   “十二五”时期,北京建材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建材企业数量众多,尤其是小型企业多,布局分散,行业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二是面临资源获取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三是环境约束日趋严格,环保投入不断加大,行业进入门槛不断提高。四是外省市建材产品大量涌入,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一是北京以建设世界城市为目标,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轨道交通、周边城市高铁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加大。二是北京住房消费进入新阶段,高品质住房将成为新阶段住房消费的主流,对各种高档建材、装饰装修功能性材料提出了新的消费需求。三是保障性住房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建材产品下乡新政策为价廉物美的建材产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四是北京科技资源丰富,有利于建材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
   “十二五”时期北京建材行业发展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城市为目标,创新发展思维,转变发展模式,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绿色建材,开发建材高端产品,全面提升北京建材行业发展水平。
   一、打造建材企业总部基地
   支持金隅集团、北新建材、江河幕墙等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在综合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措施上给予重点支持。特别是在整合、兼并、重组等方面进行大力帮促,进一步提高北京建材产业的集中度,以适应抗击风险的能力。鼓励骨干企业在首都建设总部基地,从京津唐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统筹规划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增强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对水泥行业的产能实行总量控制,全年总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左右。根据国家和北京水泥综合能耗标准要求,凡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进行技术改造或关停并转;全部淘汰1000吨/天生产线,置换产能,新建一条5000 吨/天生产线。调整搅拌站的布局,加强对混凝土搅拌站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搅拌站的资质审批程序,控制搅拌站数量,对没有资质的搅拌站要加以清理。关停或转产平板玻璃集团和秦昌公司的玻璃生产线。
   三、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面向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和产品,如污水污泥、有毒有害物质、建筑垃圾等的处理,以及利用窑头、窑尾废气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完善和推广高效节能的工艺新装备和新技术,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新型立磨,吨水泥综合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推广应用加气混凝土、干混砂浆和预拌砂浆。发展中空玻璃的塑钢门窗、玻璃钢门窗和热隔断铝合金门窗等节能型门窗。
   发挥水泥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特殊作用,在保证水泥质量的前提下,继续使用粉煤灰、矿渣、废石粉等作水泥的混合材;大力推进利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利用脱硫石膏替代天然石膏。建立密云人工砂生产基地,鼓励利用尾矿扩大人工砂生产。
   四、发展新型高端建材,优化产业布局,服务首都建设需要
   瞄准高端需求,大力发展面向建筑节能保温、吸声减噪的材料和产品,如高性能玻纤及制品、吸声隔音材料、绝热保温材料等。发展面向门窗幕墙的材料和产品,如高性能节能保温窗、新型复合门窗、多功能幕墙等。发展面向人体健康的生态建材产品,如木塑制品、防霉抑菌涂料、低辐射纳米玻璃、自洁型洁具、环保型人造板等。积极推进北京金晶、新立基、北玻集团等玻璃深加工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新型建材产业布局,重点加快房山新型墙体保温隔热材料基地、顺义节能新型门窗及玻璃幕墙企业集群、密云新型建材基地的发展。
  
   (刘明,1971年生,江西樟树人,北京市经信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