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金霞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构建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模式的思考
钟金霞*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为提高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长沙市2个社区的300多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依次有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社会支持等。社区服务在养老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养老不仅收费低廉,而且使老人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受城市空巢老人的欢迎。
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养老
“空巢”家庭,是以“鸟儿长大,离巢飞去,鸟巢空留”为比喻,意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1]目前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10.8%,至少有2340多万老年人独守空巢。到2010年,城市老年家庭中的“空巢率”将达到80%以上,到202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达到1.85亿。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2],而且每年仍以3.3%的速度递增,中国正式进入了“老龄时代”。社会出现了许多“2+4家庭”,即夫妻双方要照顾4位老人。下一世纪,空巢家庭将会成为社会面临的突出的老龄问题。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成为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3]。关爱空巢老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近年来国内对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目前仅有城市空巢老人幸福度、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等研究,而对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支持对其的影响及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对策,国内尚未有调研性报道。[1]为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2009年7-8月,笔者对长沙市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措施提供实证依据。
为了解社区养老的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笔者多次对砂子塘与状元坡两个社区进行了短期调查。本文调查的两个社区只是代表了长沙市社区的几种类型,而且选择的社区个案存在于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人口素质也可能相对较高的中心城区,选择的社区规模较大、覆盖人口相对较多、覆盖面相对较广,这些都具有社区养老研究的代表性。尽管个案研究存在特殊性,但也能够反映出社区养老比较同质的一面,毕竟社区养老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和普遍规律性的。
调查对象入选标准:空巢老人,无子女或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符合上述条件者300名,男192名、女108名,年龄60-95岁,平均78.2岁。为提高研究的对比性,另选择50名非空巢老人,年龄在65岁以上。
调查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生活质量状况,采用SF-36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活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各维度采用记分方法,范围为0-100分,一般情况下,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该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第2部分为社会支持状况,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评分范围分别为1-20分、8-32分及3-12分,3个维度之和为社会支持总分,评分范围为12-64分,评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本研究采用调查方法,入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详细讲解问卷内容并逐一询问,待被调查者充分理解后自行回答,调查员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卷300份,有效回收率85.7%。
本研究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表1和表2显示,男性空巢老人在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女性空巢老人(P<0.05)。小于65岁的空巢老人在生活质量总分及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显著高于高龄的空巢老人(P<0.05)。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空巢老人在生活质量总分及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方面显著高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空巢老人(P<0.01)。配偶健在的空巢老人在生活质量总分及四个纬度上显著高于丧偶或未婚的空巢老人(P<0.01)。子女关系好的空巢老人在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上显著高于与子女关系差的空巢老人(P<0.05)。经济状况好的空巢老人在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上显著高于经济状况差的空巢老人(P<0.05)。
表3显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正相关(均P<0.01),社会功能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正相关(P<0.05,P <0.01)。上述结果提示良好的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效应。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和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P<0.05,P <0.01);活力和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05)。提示生活质量低的空巢老人对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更高。
表1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比较(±S)
表1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比较(±S)
* 为 P <0.05,**为 P <0.01
性别 年龄 职业男(n=150) 女(n=150) <65岁(n=117)≥65岁(n=183)体力劳动(n=215)脑力劳动(n=85)驱体功能 57.74 ±10.98** 52.74 ±12.21 53.09 ±12.85 53.46 ±12.14 58.36 ±11.74*54.79 ±12.46心理功能 68.94 ±9.88** 60.56 ±10.29 68.11 ±11.67** 62.92 ±12.01 65.04 ±9.81* 63.76 ±10.47社会功能 67.21 ±10.34** 62.38 ±7.89 66.89 ±10.13** 61.36 ±10.75 63.58 ±9.23* 67.32 ±9.42物质生活 48.65 ±9.61 47.95 ±8.97 48.37 ±9.24 44.53 ±9.83 43.83 ±9.41 52.75 ±9.04总分 242.54 ±40.81 223.63 ±39.36 236.46 ±43.89 222.27 ±44.73 230.81 ±40.19 238.62 ±41.39
表2 不同婚姻状况、子女关系、经济状况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比较(±S)
表2 不同婚姻状况、子女关系、经济状况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比较(±S)
* 为 P <0.05,**为 P <0.01
婚姻状况 子女关系 经济状况配偶健在(n=192) 丧偶未婚(n=108) 密切(n=168) 一般和不密切(n=132) >500元/月/(n=115) <500元/月/人(n=185)躯体功能 53.02 ±13.47** 47.91 ±12.07 56.87 ±9.54** 51.44 ±10.25 55.78 ±10.64*52.56 ±10.85心理功能 69.16 ±12.24** 62.17 ±12.49 68.43 ±11.26 63.47 ±11.58 60.72 ±10.65** 66.14 ±10.03社会功能 64.73 ±8.99** 57.69 ±12.11 63.40 ±9.52* 60.78 ±10.38 63.36 ±9.27* 59.33 ±11.76物质生活 48.39 ±8.51** 44.78 ±10.04 45.62 ±8.84 45.28 ±9.16 49.26 ±8.53 43.75 ±8.95总分 235.30 ±43.21 212.55 ±46.68 234.32 ±39.16 220.98 ±41.37 230.12 ±39.09 220.78 ±41.59
表3 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n=314)
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存在差异。数据显示,空巢老人生理功能得分显著低于非空巢老人(P<0.01),躯体疼痛得分显著高于非空巢老人(P<0.05)。提示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生活单调使老人孤独寂寞,久之导致性格抑郁、行为能力降低,记忆力和判断力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性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3],最终加速空巢老人生理功能下降,因此要加强对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空巢老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好(P<0.05),可能是子女不在身边,老人能调整自己的情绪去面对现实,重建对事物认知的能力,使他们在认知功能的主观感受要好于非空巢老人,从而出现以上结果;也可能是长期的空巢家庭生活环境形成空巢老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忍耐精神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功能和社会活动能力呈下降趋势,易患各种慢性病,又缺乏人员照顾;女性空巢老人由于性格相对细腻,文化程度相对偏低,自我调整能力相对较弱,因而较男性得分低。
人到老年期,与朋友的互动频率减少,其精神慰藉越来越依赖于给他们提供情感和经济支持的家庭成员;有配偶的空巢老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由于夫妻间生活上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撑,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4]。配偶健在对子女不常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的生活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对丧偶并愿意再婚的空巢老人,子女和社会应给予支持。
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空巢老人可能更具有保健意识,工人、农民从事体力劳动及文化水平低者保健意识偏弱。因此,文化程度的高低、职业的不同、阅历的差异,均导致空巢老人对生活要求、期望和适应能力不同。
一定的经济收入是晚年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好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高,提示经济收入差制约了老年人物质、文化及医疗消费,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多种慢性病的刺激都容易使空巢老人在缺乏子女支持的同时产生孤独感,降低对生活的满意度。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兴趣爱好空巢老人的生理功能显著增加(P<0.01)。
生活质量低的空巢老人对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更高,因此应发挥社区护理工作的作用,对所服务区域内的老人阶段性进行生活质量监测,重视空巢老人的卫生服务,为他们提供必需的卫生服务项目,如免费测量血压、免费体检,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及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上门服务等。社区可建立空巢老人联谊会,促进老人间交流;鼓励邻里交往和家属探望;采取社区医护人员家庭访视等措施,完善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
按照马斯诺的需求平衡原理,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空巢老人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养老对保持代际交换和代际互助,以及保持家庭稳定和谐与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5]。但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来自家庭结构、人口迁移、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变化的挑战[6]。
近年来,我国的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家庭规模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丁克家庭”也越来越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家庭规模日益缩小,家庭结构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这已成不争的事实。[7]据国家计生委部门统计,1953年我国家庭平均人口为4.33人,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体稳定在4.23-4.33人之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识的变化,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家庭构成呈现小型化趋势。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高达28.86%,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四二一”(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四二二”(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两个孩子)家庭将逐渐成为主流,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
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但是由于子女的生活节奏强,压力越来越大,从而无暇顾及老人。老年人在家庭中受到冷遇、歧视、虐待、甚至被遗弃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年人的家庭地位低,生活质量下降。加之这几年,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一些人拜金主义严重,亲情淡漠。子女只顾自身享乐,把老年人置之脑后,不闻不问。有些家庭中成年子女还长期依赖父母,靠“剥削”父母来挥霍浪费的“啃老”现象也很严重,这些家庭伦理道德问题的出现,也严重影响了家庭养老模式的发展。
与家庭养老相比,入住养老院、敬老院等专业机构被视为一种现代养老模式。老年人入住养老院,集中供养、集中居住、日常生活有人料理,养老机构提供多方面的养老服务,然而这是一种高成本的养老模式。[8]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就需要政府、社会提供养老设施,就需要有养老机构接纳老年人。为数亿老年人提供养老场所并入住养老,不可能成为普遍的模式。
一些子女把老年人送进养老院后就很少关心和探视他们,虽然老年人生活在养老院,虽然有其他老年人相伴,但是由于思想交流仅限于老年人之间,使老年人更容易产生伤感、恐惧的心理,使得老年人们倍感孤独。老年人们需要亲情交流、更需要精神慰藉,这些都是养老机构无法提供的。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养老机构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养老院是在比较早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其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很难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养老院的设备条件普遍较差,设施简陋,缺乏无障碍设施,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老年工作专业人员极其缺乏,管理模式滞后,无法与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接轨。[9]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机构养老,而是将社会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10]以家庭居住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补充的老年居住模式适合我国国情,是一种最佳选择。之所以提出以家庭居住为核心,是因为中华民族素有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顺应养老模式的发展符合老人生理、心理的发展。老年住房条件的改善也为居家养老提供了可能性,以家庭居住为核心藉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便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优越、舒适、安全的生活与居住环境。
社区养老是新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而且它又直接关系到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了更好的推进社区养老,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广。社区养老试点的选择关系到社区养老能否成功,因而如何选择试点就至关重要。一个社区要成为社区养老的试点,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规模上,选择试点的社区或者为大型商业开发商开发的社区,或者是依托大型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社区,在这样的社区进行试点,才具典型性;第二,管理上,选择试点的社区组织比较健全,管理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水平比较高;第三,资源上,选择试点的社区目前拥有社区活动室、退休人员活动室等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社区医疗机构以及拥有闲置的场地、场所;第四,上级支持,选择试点的社区能获得上级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民政部门)从政策、资金到人员的大力支持,遇到困难可以向上级汇报,及时得到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帮助和解决。只有同时具备以上要素或绝大部分要素,这样的社区才能参与试点,才不至于在试验过程中夭折。
作为老年福利事业,开展社区养老,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政府积极推动社区养老,才能使社区养老发展顺利。政府可从以下两方面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发展。第一,政策上,政府要积极支持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在规划市政建设时,应把发展社区养老事业列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和发展老年社区服务,对举办社区服务给予优惠政策(如为其免费提供场地、免费培训服务人员,减少其成本支出)[11]。第二,资金上,政府财政应拨出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社区养老试点的开办费用或启动资金,除此之外,对投资参与到社区养老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是减免税收间接为社区养老提供资金上的补贴。另外,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慈善捐助,给予社会荣誉或税收优惠政策和其他优惠项目,扩充社区养老资金。
开展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和人员必不可少。因为两者直接影响到社区养老服务运行的好坏。针对目前社区养老的组织比较单一的局面,要完善社会福利机构的相关法规制度,统一界定社会福利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来。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要培养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第一,要大力培养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积极试点社会工作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培养一支具备现代社区养老服务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工作队伍;第二,要加强培训社区养老工作者的工作力度,开办社区工作专业培训班或进修班,学习相关的培训内容,让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接受这些方面内容的专业学习、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第三,建立社区养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社区养老从业人员具有与律师、会计师、医师相同的职业特点,推行资格认证制度,有利于改变社区养老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局面,树立社区养老工作的专业权威;第四,积极培育年轻的老年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达到“老有所需,老有所用”的目的。[12]
以社区为单位的专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和机构,既可以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又可提供深层的入宅服务,空巢老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总之,以家庭居住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养老模式有利于整合家庭、社区、社会资源,满足宏观(社会)、中观(家庭)、微观(老人)的不同需求。
[1]余昌妹,吴永琴,杨晔琴,姜丽萍,祝雪花,李萍,朱晓玲.温州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15).
[2]戴静等.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
[3]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保健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
[4]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J].社会工作,2007,(3).
[5]姜向群.家庭养老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J].人口学刊,1997,(6).
[6]穆光中.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7]陈永生.对我国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6).
[8]肖童.城市养老模式中社区养老方式的概述[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8).
[9]杜翠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2006.
[10]曾昱.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2005.
[11]陈国其.“居家养老”市场化运作能走多远[J].社区,2007,(2).
[12]李红.城市空巢家庭的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2008.
[13]王德文,林维文.周天枢.福州市老年人慢性病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10).
[14]贾守梅,冯正仪,胡雁,王君俏.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04,(5).
[15]吴永琴,余昌妹,姜丽萍.温州市区空巢老人幸福度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8,(3).
[16]余昌妹,祝雪花,姜文莉,孙海琴,孙彩霞,邱莲珍.温州城乡585例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6).
[17]梁雯,袁亚兰,田俊英.社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4,(12).
[18]孙建萍.老年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A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Endowment Pattern for Urban Empty Nesters
ZHONG Jin-xi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fe condition for the urban community empty nesters,the author made a survey in two communities with over 300 old people.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empty nesters depend on lots of factors,such as,gender,age,economic conditions,martial status,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and social support etc.Community servic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old people.More and more urban empty nesters enjoy the community endowment because of its low cost and familiar environment.
city;community;empty nest;old people;endowment
R473
A
1009-5152(2011)03-0060-05
2011-09-10
钟金霞(1974- ),女,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访问学者,国防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