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莉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13)
以创新驱动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江苏民营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汤 莉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13)
“十一五”期间,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成绩显著: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社会贡献持续加大,但仍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过于集中、发展层次不高和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建议优化发展环境、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创新驱动步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以创新驱动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十一五”以来,江苏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措施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克难奋进,推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加快跨上新台阶,民营经济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
“十一五”时期,全省积极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改进服务,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秩序良好的发展环境,民营经济持续壮大,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呈现蓬勃向上、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经历了不平凡的5年。
“十一五”期间,全省民营经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特别是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紧紧围绕“保增长、促转型”的总体要求,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全省民营经济已逐步由早期分散粗放型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式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实力较快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05年的8241亿元,增长到2010年21615.4亿元,4年实现翻番。特别是个私经济灵活机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年一个新台阶。2004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006.8亿元,2005年达到近6000亿元,2008年更是跃上了万亿元的台阶,2010年超过1万5千亿元,达到了16453.10亿元。
2010年,全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1615 .4亿元,同比增长13.0%。2005年以来,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3.9%,比GDP年均增幅高0.4个百分点。个私经济以年均14.5%的速度增长,增速高于同期民营经济增加值0.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GDP增长 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快速增长,使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5.1%,提高到2010年的52.8%,占据“半壁江山”,对全省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持续扩大,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其比重呈上升态势。
分产业看,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完成的增加值分别为822.8亿元、11738.9亿元和9053.7亿元,占全部民营经济的比重分别为3.8%、54.3%和41.9%。第二产业仍是民营经济占比最大的产业领域,但第三产业发展加速。2010年与2005年比较,第二产业占比下降5.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提高5.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从两次普查私营企业的二、三产业分布对比看,从事第二产业私营企业的单位数、从业人数、资产及收入份额逐步降低,而从事第三产业私营企业的各项指标稳步提升(表1)。
表1 2004年、2008年普查年度江苏私营企业二、三产业分布情况
当前,全省民间投资已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力量之一,对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其完成投资14881.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5.5%,增幅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52.9%上升到2010年的64.2%,提高11.3个百分点。其中,作为民间投资第一主体的私营个体投资完成8433.1亿元,增长22.7%,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36.4%,比2005年提高6.4个百分点。同时,民营资本投资已从单纯的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投资方式向以提高技术含量、跨行业投资为特点的集约型投资方式转变,由此促进民营企业的产业转型、产品更新和技术升级。
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步伐趋快,所占比重和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0年,全省民营经济上缴税金3201亿元,同比增长28.1%,高于全省税收增幅6.2个百分点,占全税务部门直接征收总额的51.9%,比2005年提高5.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财力,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民营经济提供就业岗位也大幅增加,2010年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2004.4万人,比上年增长12.8%。
5年来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也面临新矛盾和新问题。
苏南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苏北,苏北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等方面仍相对落后,区域发展差距较为悬殊。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发展还很不平衡,个私企业主要集中在苏南,特别是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苏州、南京和无锡。2010年,苏南5市私营企业54.8万户,占其全省总数52.6%。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民营经济注册资本金分布上也相当明显,其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2010年其在苏州一个市的注册资本金就相当于苏北5市的总量之和。
目前,绝大部分投资领域均对民营企业开放,但民营企业仍然挤不进相当一部分高回报的行业。当前民营经济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集中了79.4%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表1显示,其在第三产业中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全省第一、二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尚未形成对第三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也未能对其提供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二是目前第三产业某些部门还存在较大的行业进入障碍,私营企业只能进入一些传统行业,而其他一些现代性第三产业,如通讯业、航空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等则较难进入。传统行业大多趋于饱和,竞争激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很多源自于改制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其改制后依然受制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布局和产业选择,往往经营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民营企业仍主要集聚在传统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服务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且规模性企业少,产业集聚度不高。不少民营企业仍从事附加值低、能耗高的行业,专业化、协作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发展能力不强,企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矛盾较为突出。
融资难是影响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虽然随着金融市场改革深化,优质民营企业融资难有较大改善,但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从间接融资来看,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会导致综合借贷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大量民企的企业制度不够成熟规范,信息不透明,大银行很难解决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出于风险防范不愿提供融资服务。同时,证券市场对私营企业的开放度低,民营经济利用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空间十分狭小,能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募集资金的私营企业极少。中长期发展资金匮乏,使得民营企业较难做强做大。另外,产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文化缺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家族制管理粗放,劳动力素质不高,人力资源投资不足等也都制约民营企业发展。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明确要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这为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2010年10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了以创新为基本动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强化竞争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实现由粗放分散发展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变、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产业低端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由传统运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量的扩张带动向质的提升带动转变的“五个转变”,在继续保持、巩固、发展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优势的同时,将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专、精、优、特作为主攻方向,实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规模发展、外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五个发展”。这样,为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当前应在新起点上谋划民营经济“十二五”新一轮发展,促进民营经济率先实现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强省,江苏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民营经济作为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比重和地位越来越高,在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必将担任重要角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在民营经济,出亮点也在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将迎来很大动力和更多机会。
“十二五”时期江苏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创新驱动、优化结构、外向拓展、做强做精、转型升级”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扎实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走科技创新、强强合作的发展新路,着力促进民营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民营经济的“五个发展”。
“十二五”时期江苏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民营经济增幅保持高于全省经济增长水平;“十二五”期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力争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全省民营经济“十二五”发展奋斗目标,应着重抓好以下4个方面工作:
政府社会整合各类力量,优化发展环境,继续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监督和管理,在市场准入、生产要素分配、投资核准、融资服务、享受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让民营企业享受与其他企业一样的同等待遇,为其发展创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在人员流动、就业选择、职业培训、劳保福利等方面,为劳动者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进一步规范商会、行业协会等行为,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为私营企业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服务。鼓励一批私营资本通过收购农村信用社等方式组建一批私营中小型金融机构,尽快构建“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展,国有、外资、私营银行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加紧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除政府出资兴办担保机构外,应允许建立国有和民营合资合作的担保基金,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可允许建立民营独资的担保机构,以解决私营企业尤其是私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完善中小企业板市场各项制度,积极改进提升创业板,逐步完善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减少审批环节,提升市场效率,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
及时调整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切实把企业发展引导到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上来。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要以科技进步、资源节约为优化目标,充分发挥产业引导作用,大力推进全省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要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通过科技市场、技术入股和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等方式和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挂靠联合,扩大规模,延伸链条,壮大实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保证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基本途径与关键环节,也是保证企业生存乃至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引导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摒弃家族式管理模式,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提升企业职工的归属感;严格遵章守法,切实保护员工合法权益,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实提供统计资料,鼓励和监督企业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把管理提高到十分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
10.3969/j.issn.1674-8905.2011.08.005
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