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亦楠
(上海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上海 200003)
长三角区域创新集聚的比较分析
许亦楠
(上海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上海 200003)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前列。长三角作为东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还存在产业层级有待提高、城市发展定位与分工不合理、自主创新水平需要提升等问题。因此,长三角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区域创新集聚、培育区域创新合力,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长三角;区域创新;创新绩效
“十二五”开局之年,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区域交流趋于密切。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区域内各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分工不甚合理,区域整体优势发挥受限;产业层级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同构和同质化竞争呈强化趋势,产业水平和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区域创新集聚优势及国际竞争力仍显不足等。这些都给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上海提出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进一步完善合作协调机制,推进长三角城市间双边、多边合作,将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典范。
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苏浙沪三省市纷纷对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长三角区域主要产业面临新一轮转型,主要城市都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比如,上海提出建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创新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发挥自主创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南京、无锡、宁波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苏州、杭州要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由于发展环境相似、地方政府推动、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区域经济发展容易引起产业同构和同质化竞争,过度的同质化将导致恶性竞争、区域经济效率降低等负面影响。因此,长三角区域城市既需要在同一平台上形成合力、协同发展,同时更要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优势,错位竞争。
近年来,在长三角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环渤海经济圈、珠三角等都在谋求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拥有北京、天津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好、后劲足的城市,北京正加快软件产业基地、移动通信产业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端领域产业链;天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二五”期间,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要形成空间集聚、产业集群的空间一体化格局,重点推进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加快高技术产品升级换代,初步建成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可见,当前全国主要经济圈的产业发展方向存在趋同现象,这就增加了提升长三角创新水平和建设创新机制的紧迫性。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否发挥区域创新优势,是更快更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使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重要支撑条件,同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反过来也能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环渤海、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等也在积极谋求区域经济进一步合作发展,其与长三角产业升级发展和区域创新方面存在竞争,且长三角区域内部也存在产业发展规划趋同引致的竞争,需要在区域内部发挥产业集聚和创新集聚的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国内经济发展中占据领先地位。
创新在应对产业同质化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掌握创新的领先地位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同质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创新能力的异质性可以导致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发展,即便在相同的政策引导和相近的发展环境中,创新领先地区也可以获得更快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取得领先位置。本文通过与我国主要省市及长三角周边城市的比较,直观解释长三角创新情况,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8个主要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情况。
一个地区的创新绩效可以反映产业创新情况。由于知识、外商投资、国际贸易、人力资本对创新都具有溢出效应,专利申请数能反映地区创新水平,因此选择2005-2008年专利申请数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R&D)、实际利用外资额、进口额、高校和中等学校在读人数为解释变量,根据区域创新生产函数,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8省市、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绩效,比较不同的空间层级中创新水平以及不同地区间的创新关联性。
本文利用局域相关LISA分析,用四分位图、集聚图、显著图、Morans’I散点图来表现空间关系。四分位图反映创新分布情况,代表创新活跃程度;集聚图反映创新活动的分散还是集中;显著图反映不同地区间创新活动的相互影响程度,即关联性;Morans’I散点图则以直观方式表现不同地区创新关联程度的分布。
图1 长三角16城市四分位图
图2 长三角16城市集聚图
图3 长三角16城市显著图
图4 长三角16城市Morans’I散点图
1.创新活跃程度不尽相同。从长三角16城市四分位图(图1)进行空间观察,在图例显示的四个由低到高的创新层级中,上海、苏州、宁波、杭州位于第四层级,创新活力最高;南京、绍兴、无锡、南通位于第三层级,创新活力位居第二;嘉兴、台州、镇江、常州位于第二层级,创新活力位居第三;湖州、舟山、扬州、泰州位于第一层级,创新活力最低。图1表明,长三角16城市中创新行为活跃程度不尽相同,平均进入四个层级,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创新行为差距较大,而且不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
2.创新行为较为分散。观察局域Morans’I散点图(图4),Morans’I统计值为0.1052,表明16城市在创新行为上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散点图中16城市分布在四个象限中,第一象限(HH)中包括上海、南通、苏州、绍兴、宁波和台州,表明是正的空间相关,且高创新水平地区集聚;第二象限(LH)包括常州、嘉兴和湖州,表明是负的空间相关;第三象限(LL)包括扬州、泰州和镇江,表明是正的空间相关,且低创新水平地区集聚;第四象限(HL)包括南京、无锡和杭州,表明是负的空间相关,舟山位于第二、三象限的交界处。第二象限、第四象限中负的空间相关是指城市的创新水平具有非相似性,没有产生正的相互效应,城市间的创新发展相互影响程度较低。图4表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创新行为分布较为分散,创新行为的关联度差异明显,说明长三角的创新行为存在相关性,但关联程度不紧密。
3.创新集聚不明显。观察LISA集聚图(图2),图例表明集聚程度从第一层级逐渐向下减弱,集聚图显示出HH程度的高创新水平省市集聚,即高创新水平城市被高创新水平的城市包围,图中南通显示为高创新水平城市、并被其他高创新水平城市包围,嘉兴和舟山则作为低创新水平地区被高创新城市包围。集聚图反映出,长三角16城市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创新集聚不明显,表明“十二五”期间建设以上海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任重而道远。
4.创新相关性较弱。观察LISA显著图(图3),图例表明研究对象在P值为0.05~0.0001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不同水平下显示出相关性。显著图显示,南通、嘉兴在P=0.05上显著相关,舟山在P=0.01上显著相关,其他城市都没有显示出来,表明长三角城市的创新行为相关性不明显。
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8省市是我国经济发达、创新活力高的省市,分布于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分析它们的创新情况,对于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5 8省市四分位图
图6 8省市集聚图
图7 8省市显著图
图8 8省市Morans’I散点图
1.创新行为较为活跃。从8省市四分位图(图5)进行空间观察,在图例显示的四个由低到高的创新行为中,8个省市都显示位于最高的第四层级,说明8省市都是创新行为最活跃的地区,表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大量创新行为发生的地区。
2.创新行为密切关联。观察局域Morans’I散点图(图8),Morans’I统计值为0.9378,表明8省市在创新上具有正自相关关系,省域创新的相似值在空间上呈现集群现象,散点图中8省市都位于第一象限中,表现为正自相关关系,即较高创新水平的省(市)相对的与其他较高创新能力的省(市)靠近。
3.创新集聚明显。观察LISA集聚图(图6),图例表明集聚程度从第一层级逐渐向下减弱,集聚图显示出HH程度的高创新水平省市集聚,即高创新水平省(市)被高创新水平的省(市)包围,表明主要经济圈都属于创新水平较高的地区。
4.创新相关性有差别。观察LISA显著图(图7),图例表明研究对象在P值为0.05~0.0001上分别通过显著性检验,显示出相关性。北京、天津、山东、广东在P=0.05上显著相关,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在P=0.01上显著相关,表明长三角邻近省市的创新行为相关性不如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创新行为相关性显著,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苏、上海、浙江的创新相关性稍弱。
首先,长三角16城市创新情况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创新行为的集聚和关联不明显,16城市在创新活跃程度上平均地划分为四部分,各城市间差异较大,集聚图和显著图中高创新地区和低创新地区有所区分,但城市间的创新集聚不明显,上海与周边城市的创新关联度较低、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而8省市创新情况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主要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圈在创新行为上显著相关,并且具有区域间的创新集聚,长三角和其他主要区域的创新关联度都较高,其中长三角三省市的省域创新关联度比16城市间的关联度高。
其次,8省市和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情况比较表明,在国内主要产业同质化发展情况下,作为推动产业发展重要因素的创新能力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情况不尽相同。长三角和其他主要产业发展较快的经济圈间存在明显的创新集聚和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某区域的创新行为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一定影响,主要经济区域的创新行为相互影响;而长三角16城市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主要成员,在创新行为上没有明显的集聚和显著的相关性。上海虽然是区域内部创新行为活跃的城市,但与其他创新活跃的城市间没有进一步的相互影响。
再次,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着眼点分析说明,区域外部创新关联明显,区域内部创新关联较弱。区域内和上海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城市不多,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一方面面临区域内外的产业同质化竞争,一方面又要依托长三角区域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成功实现转型,就需要整合区域资源,形成新的创新合力,合理安排产业链,既要成为长三角区域内产业发展的主导城市,又要通过产业创新形成溢出效应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总体而言,产业结构和产品的同质化与创新能力的异质化,是长三角当前面临的现实情况,主要城市在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方面存在同质化倾向,创新作为区域主要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还没有真正形成集聚优势,需要提升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创新合力。区域间的创新发展存在空间关联和相互影响,区域内的创新发展空间关联度较低。面对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同构、但创新关联度低的情况,区域合作发展必须整合区域内资源、扩大发展空间。上海要立足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契机,其创新发展既要依托于区域、又要领先于区域内其他省份,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
1.构建区域创新合作机制。长三角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机制,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较早改革开放、吸引外商投资较多的区域,外商投资、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极大地影响了技术发展方式,技术引进与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现在这种方式的不利之处渐渐显现,比如区域创新集聚水平较低。要加快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建设,建议以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搭建区域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主要城市在构建创新机制中的作用,比如利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等良好契机,促进区域创新机制发展。
2.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需要政府合理推动,区域创新水平提升也是如此。建议发挥市场对创新水平提升的推动作用,优化配置各种创新要素,区域内产业分工合理布局,完善市场机制,让有限的资源流向关键企业和关键领域,形成区域技术创新链;以企业为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作用,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支持各种类型企业的技术交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推动主要城市的区域创新合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现在主要城市间的合作发展。长三角16城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而区域创新集聚能推动创新发展,推动主要城市的创新合作有利于区域创新水平的整体提升。受基础条件和政策规划等影响,当前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城市的产业选择具有同质化倾向。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带来产业集聚。建议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集群中的创新带动作用,在创新产业链形成、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服务提升等方面积极推动。其他城市在共享区域创新资源时,要着力培育自身特色产业、对接产业升级,形成城市间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加强区域城市在重大项目上的创新合作。
10.3969/j.issn.1674-8905.2011.08.004
周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