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晓,洪亮,范淑萍,陈应龙,宋焕斌,2
(1.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2.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3.云南财经大学,昆明650221)
探讨矿业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王红晓1,洪亮1,范淑萍1,陈应龙2,3,宋焕斌1,2
(1.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2.昆明理工大学,昆明650093;3.云南财经大学,昆明650221)
目前,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但与此同时,矿业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本文将重点探讨矿业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期能够深入认识矿业城市发展现状,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矿业城市;问题;机遇
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朱训对矿业城市的定义,矿业城市是指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或开发起来的城市,它们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矿业开发提供矿产品或矿加工制品.但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只重视矿业的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分析矿业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矿业城市逐渐都将面临资源储量锐减,采掘业日趋萎缩;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收入平常;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地方财力不足,经济转型困难等问题.
矿业城市的发展通常依靠本地区赋存的矿产资源,由于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工艺技术的提高,开采量的剧增,矿产资源储备必将锐减,采掘业终将不断萎缩.据统计,有440多座矿山,其中,煤炭257个,有色金属矿山56个,黑色金属矿山46个,非金属矿山81个即将闭坑或面临闭坑的威胁.锡都个旧,矿区累计探获有色金属储量800万吨,由于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矿产资源的开发,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加快了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的步伐,至今,共开采矿石2.5亿吨,掘进进尺5000多公里,累计生产有色金属227万吨,目前,地表砂矿已基本枯竭,生产区深部及周边找矿空间越来越小,根据个旧现有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本地资源仅仅可以维持3年左右.
矿业城市中,由于职工大多在相关的矿产企业就业,这种就业结构造成了对矿业产业的高度依赖,随着矿业的衰退、枯竭,大量职工将失去就业岗位.加之,矿业城市多数职工劳动技能单一,文化程度较低,再就业能力相对较差;同时,部分矿城在建设初期缺少完善的发展规划,地理环境闭塞,远离市场,区位条件较差,随着矿业的衰退,为矿区生产服务的企业陷入了困境,吸纳劳动力能力不足.再者,由于长期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城市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从而带来了新增劳动力失业.
2000 年,中央政府出台了11号文件,允许“资源枯竭型”矿业企业关闭破产,由政府为其核销呆坏账,并为这些企业的分流职工提供优惠的保障,这在推动矿业企业改革的同时,也诱导了大量企业选择关闭破产,在破产带来的利益重新分配下,下岗失业人员增加,而离岗职工又不能按时足额领到政府许诺给的经济补偿与救助,从而使下岗职工的生活水平下降.
近年来,由于煤、油的紧张,煤、钢铁、有色金属等资源类产品和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大幅上升.但矿业城市获得的产业增长收益主要发生在流通环节,价格上涨并未给居民人均收入带来明显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的云南省,2007年、2008年、2009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1496元、13250元、14424元,而同时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分别占到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3%、84%、84%.
由于矿业城市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基础上,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土地和水资源,而且,不可避免地排放大量的废气,污染了城市的空气,特别是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尽管我国已加强了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但矿业城市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据统计,在1938年至l939年间,锡都个旧矿区矿工由于饮用不洁水源而患肠胃和伤寒、赤痢者占病人总数的l5.7%,由于空气污染而患尘肺、矽肺、肺癌、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者1898人,占病人总数的l2.7%.[1]在1985年,仅云南锡业公司(前身为个旧锡务公司)排放废水达l4.32万吨,废水中含有砷、铅、镉、铜、汞、六价铬、锌、硫化物、氟化物等有害物质.[2]据2000年调查分析,个旧土壤中镓、锑、铅和砷含量分别高达220ppmm、32ppmm、900ppmm、240ppmm,分别是世界土壤元素含量的约7倍、6倍、36倍和40倍.[3]由于个旧矿区的土壤受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又被植被所吸收和富集,产生了生物地球化学效应,也不利于个旧植被的生长发育.[4]
受国家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地域职能分工及投资政策的影响,矿业城市大多以矿产资源的发掘而兴建或发展起来,而且,多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初级原材料的加工输出的生产性机构为主,没有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综合性发展相结合的有机产业机构系统,采矿业、矿产品的加工业通常情况下是城市的支柱产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矿业城市发展了非矿产业,但在一些老工业基地,如卓新、大同等城市,其工业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仍主要依赖矿业.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不仅会使本地区经济过分受制于资源价格的影响,降低了城市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容易产生结构性风险,而当产业老化或衰亡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较大危害,甚至拖垮整个区域经济.再者,会造成城市发展后劲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的辐射和聚集能力,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如,云南省,由于产业结构的单一,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重化工业大多是资源加工型、产业上游型企业,市场变化受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影响较大,而且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有限,加之一些重要资源较为短缺,如铝土矿、铜、富铁矿等都不能自给,昆钢、云铜原料的一半以上,云铝的全部原料,都依赖进口.在这种状况下,一旦资源供给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产业甚至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容易受制于国际市场.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有色金属产品及钢铁等冶金产品价格大幅下挫,云南工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增速明显下滑.
1994 年分税制改革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但也使部分省以下地方政府面临地方预算收入(含地方本级收入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以满足地方公共支出的需要,地方公共支出高度依赖预算外收入和土地出让净收入的财政状况.《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资料显示,分税制后地方本级收入由1994年前约占财政总收入的70%下降到50%以下(维持在47%左右),而地方政府的预算支出急剧增加,上升到70%左右,这产生了地方本级收入和地方预算支出间的巨大财政缺口.2001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国有土地有偿管理的通知》(国发[2OO1〗15号)规定,"除法律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提供的用地外,其他建设需要使用国有土地的,必须依法实行有偿使用",而国有存量土地的收益权归地方政府所有,因而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缺口,不断扩大有偿用地的范围,由于土地出让收益长期以来一直是地方预算外资金,管理上列入政府性基金大类之下,并不反映在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之内,导致其规模越来越大(表1),但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和国家土地资源开发政策约束力的增强,土地转让收益将日益减少,地方财政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公共投资体制不健全,民间资本准入门槛高,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投资渠道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而矿业城市的经济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矿业城市尽快实现经济转型.
表1 2005-2008年地方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本机收入比重表
解决矿业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不可能是一撮而就的事情,需要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出发,充分剖析城市的现实,借鉴成功的城市转型经验,抓住国际、国内的有利机遇.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即将到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经济环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都给矿业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
2.1.1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化加强了国家之间的联系,为我国矿业城市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不断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投资场所,而我国矿业城市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广阔的市场,对发达国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同时,我国矿业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薄弱,设备落后等现象,由于资源加工粗放,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自然资源优势的发挥越来越受到知识资源的制约,加之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矿业生产效率低,效益差.若能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营,改造传统产业,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矿业城市的经济转型.
2.1.2 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将到来.
著名科学家钱其森院士在198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报告会上曾预言,21世纪30年代,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将会引发人类历史上第六次产业革命,美国奥巴马政府则认为新能源将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但无论什么产业来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第六次产业革命已经曙光初现,而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将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重点.伴随着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到来,第五次产业革命中的主导产业——IT产业将逐步转入成本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IT产业的技术必然会向全球扩散,由此必然带来了新的国际分工和重组,美国可能继续承担其IT产业领域的研究功能,继续保持IT产业的领先地位;日本可能承担IT产业技术开发功能,成为IT产业技术开发的主战场;欧洲和亚洲地区包括印度在内的世界其它国家,由于人力资源成本和运输成本等因素限制,不太可能成为世界IT产业制造中心,而我国具有低成本的丰富人力资源和较低的的运输成本,同时还是目前世界上IT产品最大的消费国,加之目前IT产业的制造业正在大规模地向我国积聚和扩散,将最有可能成为世界IT产业制造业的基地.更为重要的是,加入WTO后的中国市场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参与IT制造产业的国际分工.[6]因此,矿业城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抓住产业结构变革的历史机遇,尽快制定和实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规划,利用新兴产业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来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
2.1.3 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
矿业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部分发达国家的矿业区域、城镇已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重新走上了发展之路.
(1)德国的鲁尔.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教育促进产业结构转型.鲁尔区转型起始于1962年鲁尔区建立的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在波鸿鲁尔大学的带动下,目前鲁尔区拥有6所综合性大学和8所专科院校,成为欧洲大学最密集的经济区.各个大学在不同工业领域,尤其是高技术和通信产业领域,与企业开展合作,联手成立“技术转化中心”,为鲁尔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了技术成果.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整合,通过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并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使煤矿生产技术和设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保持技术和设备输出的优势.三是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进行城市改造.鉴于新建企业级城市住宅区主要向远郊延伸,鲁尔区重点完善了城市交通网络,同时,从改造昔日的矿区和厂房入手,对城市建筑景观“动大手术”.
(2)法国的洛林.具体做法:一是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体制转型.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放弃成本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将洛林钢铁公司由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制企业,国家只保留9%的股份.二是解决劳动力转岗再就业问题.主要通过建立企业园圃,培育中小企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同时,组成若干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由国家承担培训费用,根据被培训者的文化、技术基础,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国家将要发展的新产业,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进行培训.三是建立预警机制.为防止因转型引发的社会动荡,各级政府从正面宣传工业转型的必然性,并切实解决工人转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转业工人积极参与和支持工业转型.
(3)美国休斯顿.休斯顿位于美国南部的德克萨斯州,是一个以石油开发而带动整个油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城市.60年代以后,面对石油开采业整体下滑的现实,休斯顿采取“发展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完善基础产业”的方法,延伸和拓展了产业链,加速石油科研的开发,由此带动了为其服务的机械、水泥、电力、钢铁、造纸、粮食、交通运输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2.2.1 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给矿业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被正式确定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矿业城市要抓住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着力改造生产经营模式,加快结构性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职工就业问题;想法设法筹措财政资金,搞好居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2.2 国家经济环境给矿业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国际市场的部分资源型产品如化工、有色金属等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部分产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10年年初,央行在《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执行2008年末启动的四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央拉动内需的4万亿推动战略中,相当多的中央重点支持技术改造项目、生态环境恢复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位于矿业省市,这为矿业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矿业城市应抓住机遇,选准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基金支持或低息贷款,用新技术改造已衰退的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发展功能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加大科技投融资力度,推动科技进步,围绕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目标,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2.3 国家政策支持给矿业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
为解决矿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诸多问题,中央政府在2007年制定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提出要加大对矿业城市,特别是,矿业濒临枯竭的城市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尽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明确将“2010年前,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作为工作目标.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确定了44个资源枯竭城市,并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2009年,国家开发银行近日与黄石市等8个资源枯竭城市签署了《开发性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备忘录》.其中6个城市已与开发银行的融资总额达到32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设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正式启动.此外,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草拟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管理试行办法》,并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将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择机出台.试行办法明确指出,资源型城市可以统筹部分准备金用于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及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可以说,我国矿业城市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已经使不少矿业城市,特别是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的城市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因此,要实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充分认识矿业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抓住发展的机遇,一方面对城市目前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找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尽快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1]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M].(昆明)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l942:73.
[2]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卷26.冶金工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l995:441.
[3]谈树成等.云南省个旧市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l0):89.
[4]王洁.个旧矿区环境污染遥感调查及生态恢复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16.
[5]刘娟.资源大省云南的新型工业发展“路线图”[EB/OL].新华网,[2010-05-26],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005/562530.htm.
[6]孙明泉.第六次产业革命是否已曙光初现——访经济学家张其佐[EB/OL].光明日报,http://www.gmw.cn/01gmrb/2003-01/28/12-D79C51DF9BA8308848256CBB008106D2.htm.
Problem s and Opportunities the Mining Cities Might Encounte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ANG Hong-xiao1,HONG Liang1,FAN Shu-ping1,CHEN Ying-long2,3,SONG Huan-bin1,2
(1.University of Hong he,Mengzi 661100,China;2.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Kunming,Kunming 650093,China;3.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of Yunnan,Kunming 650221,China)
At present,the mining cities fac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It has become a big barrier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ety’s development.But at the same time,the mining cities also face many opportunities.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ining cities’present situation deeply,sei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fulfill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will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the mining cities might encounte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mining city;problem;opportunity
C911
A
1008-9128(2011)02-0040-05
2011-02-10
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20092C130M)
王红晓(1981-),女,河南内乡人,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组织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自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