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的国家驱动力分析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2011-12-25 12:09章仁俊张学洪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

章仁俊,张学洪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低碳发展的国家驱动力分析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章仁俊,张学洪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经济水平、政治背景、气候变化不同,一国低碳减排的驱动力也不同。低碳经济关乎新一轮国家竞争力,美欧之间关于低碳问题领导权之争,也透出两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竞争。目前,低碳问题更是上升到了道德层面,成为了一种价值判断。面对国内外压力,尤其是道德上的约束,中国理性的选择应是积极参与、适应规则。

低碳;驱动力;能源安全;科技进步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辨析

低碳经济是一种通过减少大气碳库中二氧化碳排放,达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经济模式,自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后,就被各国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企业界、学术界等广泛引用,2009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上更是把低碳经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无论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还是“可持续发展”都是在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生态退化等背景下提出的,三者既有相同也存在差异。相较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关注的是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循环经济强调的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替代传统的单向线性生产模式,是仿生态理论的实践应用,其经济学前提是突破自然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低碳经济不但没有碳资源稀缺的问题,还要减少大气碳库中碳含量。通过已有的文献来看,循环经济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本国,而低碳经济的实现是建立在全球合作基础之上的。相较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既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退步。低碳经济直接说出了具体问题,给人们的行动指明了方向,更具有操作性,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进步。就理念而言,可持续发展明显是一种更为全面的、更为深刻的、更为整体的发展主张,除了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外还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反映了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就此而言,低碳经济却是退步了。[1]就产生背景来讲,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都是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全过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低碳经济是新阶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催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达国家低碳减排的驱动力分析

1.英国减排的驱动力分析

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其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因如下:第一,全球暖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对英国冲击巨大。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英国南部地区海平面百年来不断上升,大大增加了沿海地区洪涝灾害的风险,一个世纪前还是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现在已经频繁到10~25年一次。第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失业、私人贷款、房屋按揭拖欠给金融业带来了巨额坏账,零售业和建筑业增长滞后,农业发展潜力有限,英国经济发展迟缓。以技术创新和新能源开发为特征的低碳经济能够给英国创造巨大的国内需求,吸引外来投资,并能大大缓解高失业率问题。第三,英国本土化石资源稀缺,能源的不完全自给引发国家安全。据统计,英国只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0.3%,天然气探明储量的0.2%,煤炭探明储量的0.05%,如表1所示。英国气候和能源安全特使莫里塞提认为,大多数军事装备对柴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性很大,消耗也相当可观。比如海军舰队和空军飞机,英国目前还负担得起这种高消耗,但到2050年就很可能无法再负担,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2.美国减排的国家动因

2001年3月,小布什政府单方面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能源结构问题。美国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煤炭大国,国内超过一半的电能是由煤炭提供的,相较于其它能源,煤炭虽然碳密度较高,但便宜而且可靠,不像石油那样容易受到世界局势的影响。第二,尽管美国工业能效较高,但其主要的问题在居民消费。中国70%能耗放在工业和制造业,而美国70%的二氧化碳排放跟居民相关,无论是降低美国人的生活标准,还是改变美国人的高消费方式都会遭受巨大的国内舆论压力。第三,全球暖化对每个国家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与一个国家的土地面积、地理位置、生态基础有关。岛国与低洼海岸国家、小国、生态脆弱国家的承受度较低。美国作为一个大国,气候区域与生物区系都具有多层次性,气候变暖对美国的影响度较低。第四,政治背景。共和党人对能源业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布什家族与石化行业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布什的祖父早年就是靠石油、军火起家,老布什也是石油资本家。小布什竞选总统期间,煤炭、电力、石油行业为其提供了巨额选举资金,小布什“投桃送李”也就不足为奇。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像《京都议定书》这样的国际条约的批准必须要得到参议院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支持,政府首脑的更替或者态度并不是美国拒绝《京都议定书》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安全利益才是关键性因素。因为,军队才是美国最大的化石燃料使用者。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评估,如果军方因为碳减排的需要而削减10%的燃料消耗的话,对陆军而言,将会导致每年减少32.8万公里的坦克训练,并因此较大幅度降低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部署速度;对海军而言,将会因碳减排而每年削减2000个航海日的训练和行动;对空军而言,将会被迫每年减少21万飞行小时的训练和行动,这将对美国安全造成毁灭性的影响。[2]

表1 2008年英国主要能源及世界占比情况简表

奥巴马上台后一改小布什政府“不作为”的消极立场,表示将“建设性”地参与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希望重塑气候谈判的领袖地位,力求将经济复苏、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统筹考虑。原因如下:第一,美国的民众、商界以及地方政府对低碳减排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内政治氛围。第二,在碳捕获和存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上的领先以及在信息技术、资本运营方面的优势。依靠这两方面优势,通过智能电网、智能燃气、智能交通等可以实现跨越式的节能减排和资源优化配置。第三,美国军方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呼吁。2007年4月,美国海军分析中心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并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混乱可能会导致国内纷争、大规模屠杀以及恐怖主义蔓延,美国的军事行动与军事设施都会因气候变化而受到影响,体现为军事装备使用寿命缩短及维护费用增加、精准度降低等;北大西洋风暴的增加会影响到美军的海上军事行动;海平面上升将危及美国驻扎在海内外沿海军事基地的安全。美国需要通过单边与多边并行的方式限制气候变化,有必要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到国家安全战略之中。[3]第四,奥巴马带有理想色彩的个人理念。在其著作《The Audacity of Hope》中,奥巴马就提到“一个控制不了能源的国家也掌握不了自己的未来”。美国能源海外依赖度较高,生产出现较大缺口(如表2所示),“受制于人”是奥巴马政府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表2 2009年美国主要能源及世界占比情况简表

3.欧盟低碳发展的动力分析

欧盟是低碳经济的最先倡导者和推动者,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路径,低碳经济已被写入欧盟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第一,在“一超多级”的国际格局下,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地位受到了来自美国和金砖四国的挑战,弱化了其国际领导权,战略上欧盟具有重塑其领导地位的激励。第二,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滨地中海和黑海,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复杂的一个洲,多半岛,冰川地形分布较广,对于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回旋余地较小。《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日前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称,近年来欧洲多个国家遭遇强降雪和低温严寒天气的“罪魁祸首”正是由全球气候变暖间接引致的。据参与研究的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专家拉姆斯多夫解释说,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时间里减少了20%,而海洋一旦缺少冰层的覆盖,就会向大气释放暖气,影响整个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着向欧洲大陆进发,造成该地区雨雪增多,气温下降。第三,进口地区局势动荡、进口源单一的特性对欧盟能源安全构成了严峻考验。作为一个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14~15%的重要经济实体,欧盟自身能源蕴藏量很低。据统计,欧盟成员国只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0.5%,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3%,煤炭探明储量的3.6%,如表3所示。油气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北海,开采条件十分恶劣,开采成本高昂。欧盟50%的能源需要进口,石油进口率高达81%,天然气进口率为54%,固体燃料进口率为38%。欧盟主要能源进口国为中东、俄罗斯和挪威。其中20%的石油和18.6%的天然气来自于中东,32.1%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来自于俄罗斯,19%的石油和25.1%的天然气来自于挪威。这种单一化的进口渠道容易使能源问题政治化,2006年和2007年两次俄罗斯和乌克兰油气之争所导致的欧盟能源供应中断就证明了这一点。[4]

表3 2009年欧盟主要能源及世界占比情况简表

综上所述,能源安全引发的国家安全隐患是各主要经济体发展低碳经济的共同驱动因素,其实质都是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尽管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美国与欧盟两大经济体的重要战略选择,但在实现路径上两者存在较大分歧。美国希望把发展清洁能源的环保政策与经济复兴相结合,重新谋取气候政治的领导权。欧盟主张设置具体的减排目标,继续使用京都模式维持其领袖地位。透过表象,两大经济体“领导权之争”背后的逻辑是两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竞争。美国的环保政策,一是强调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能源而不是改变现有生活方式(不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来实现碳减排,二是强调环保措施的多样性、灵活性。继承了洛克式的自由传统,即碳资本主义(Carboniferous Capitalism)。欧盟则希望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改变现有的依赖石化能源的发展模式,采用减排、限排、提高效率的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延续了霍布斯式的传统,即生态资本主义(E-cological Capitalism)。[5]已有的事实表明,两种不同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摩擦会在未来国际谈判中更为难以调和,由此也可以预期,未来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出现摩擦与碰撞,充满曲折。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压力

国际上,在油价攀升和全球暖化问题日益突出背景下,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表明了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该法案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清洁能源,二是能源效率,三是如何降低全球变暖的威胁,四是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突出了“新”、“绿”两大特点。由于立法者担心该法案会削弱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要求行政当局每年都要向国会提交证明中印两国温室气体排放是否严格达到该法案标准的报告,这一针对性条款背后的逻辑就是对中国碳减排施压。欧盟和美国虽然存在领导权之争,但其所强调的所有国家减排行动都应循序“三可原则”(即可报告、可检测、可核实),并意欲把中国拉入强制减排的序列,暗含着联合美国向中国施压。在哥本哈根大会最后一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借“三可原则”不点名地对中国开火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一旦发达国家低碳博弈格局从“美国-欧日”演变成“美国+欧日”,形成“低碳经济圈”,并根据中国工业出口产品设置更为苛刻的绿色壁垒,中国处境将更加艰难。[6]另一方面,低碳经济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或经济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道德层面,成为了一种价值判断。如果不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会受到道德层面的谴责,这个东西很有力量。道德看起来只是个软性的,然而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真正的力量往往是软性的。消极地面对低碳发展,只会使我国面临更为被动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今年2月,中国能源研究会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成为了全球第一能源消耗大国。尽管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之比)由“十五”期间的1.04下降到0.59,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下降4%,能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仍偏高,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我国能源储量有限,只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1.1%,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3%,如表示4所示,对外依赖度极高,同样面临着能源安全的问题。

表4 2009年中国主要能源及世界占比情况简表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的。尽管我们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经济发展模式还略显粗放,低碳发展有较大困难,但是中国并不缺乏低碳减排的政治意愿。面对国内外的压力,中国理性的选择是积极参与、适应规则。针对中国具体情况,本文给出如下建议:

1.科技进步是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

低碳经济归根到底需要科技的进步,因为没有科学创新和技术突破,低碳问题的解决只能是将高能耗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一些终端清洁的能源也很有可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一方面,技术水平决定着碳生产率,如通过车身、发动机燃烧过程等方面不断的技术革新,汽车百公里油耗已从10升以上降到当前的6~8升。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新能源的开发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最为关键的是科技进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使大规模商业化推广清洁能源成为可能。如用乙醇替代石油,中国番薯、甜高粱等非粮食乙醇原料十分丰富,并且第一代技术成熟,据估算,2008年我国再生物质资源的原料大约可以替代石油3.9亿吨、煤炭2.7亿吨、天然气1.5亿吨。实现低碳的同时,立体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我国沼气原料资源量相当于830亿立方米沼气或700亿立方米天然气,具有减排1.4亿吨二氧化碳的潜力。另外,我国在生物医药、第三代通讯、三网合一、电动汽车、LED等领域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和成果,为未来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总体来讲,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还不够,还需形成一条支持创新的有效系统。

2.引导消费者行为至关重要

消费者行为是影响低碳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低碳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使人类从高碳消费行为转变为低碳消费行为的问题。低碳经济不仅要倡导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生产领域变革,也要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不合理消费模式进行摒弃。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低碳生产的路径选择,如果低碳消费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低碳生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改变消费者行为,引导消费者节能意识对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至关重要。消费者行为除了受到个人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国家政策、收入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国家可以从宏观层面来完善低碳消费的相关制度,如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降低居民高碳消费倾向,通过制定建筑节能标准,理念宣传,价格梯度等手段遏制奢侈浪费,并尽快出台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法》。

3.不能盲目寄希望于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方面,传统农业生产对石化能源依赖较小,技术进步也很难改变动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光、热、土地等自然因素的依赖比重,后工业化时代也不会自发进入低碳经济状态,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并不一定对应单位GDP能耗的减少,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验证。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其自然规律,受发展阶段制约,产业必然有其特定的结构比例,不能盲目寄希望于产业结构调整。但这并不是说产业结构调整无文章可做,如鼓励火电、冶金、建筑、化工等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等均能适度降低碳排放量。能源结构方面,受到自然资源禀赋的限制,碳密集度最高的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很难改观;受到人文资源禀赋(知识、资本等)的限制,大规模发展资金需求巨大、技术壁垒较高的太阳能、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也不现实。因此,简单地谈能源结构调整也不切实际。当然,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也可以做一些工作,但是空间有限。

不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能源结构调整都是想通过减少碳源,最终实现低碳减排的目的。然而,低碳减排还有另一种方式,即增加碳汇。有一种观点认为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实际上这里的空间也不大。中国除了土地资源紧张外,水资源也极其短缺。能种粮食的土地都被农民开荒种粮占用,即使种树也没有充裕的水资源支撑。考虑到粮食安全及最近几年旱灾多发的背景,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很难。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国际大环境使然,更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面对低碳经济我们既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低碳并不时髦,很简单,低碳就是一种习惯,一种自然而然地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另一方面,受到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低碳并非易事,低碳之难,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1]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19-26.

[2]董 勤.安全利益对美国气候变化外交政策影响分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9,(10):27-31.

[3]李海东.从边缘到中心: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J].美国研究,2009,(2):20-35.

[4]扈大威.欧盟的能源安全与公共能源外交[J].国际论坛,2008,(2):1-7.

[5]刘 慧,陈欣荃.美欧气候变化政策的比较分析[J].国际论坛,2009,(6):19-25.

[6]胡志伟,刘 勇.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省域竞争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4):69-78.

The Driven Mechanism of Carbon Reduction and China’s Coping Strategy

ZHANG Ren-jun,ZHANG Xue-hong
(Business School of Hehai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8,China)

With different basic conditions,such as economy,politics and climate,the driven mechanism for carbon reduction of a country differs from each other.Low-carbon economy can influence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a nation,and the contest for leadership between America and EU demonstrates that.The contest also reflects the competition of two different capitalism models.Faced with the pressure of home and abroad,especially the moral judgment,the sensible way for China is to perform actively on carbon reduction.

low carbon;driven mechanism;energy security;technology progress

F205

A

1000-2529(2011)04-0104-04

2011-01-20

章仁俊(1955-),女,江苏淮安人,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洪(1981-),男,天津宝坻人,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文 心)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最清洁的能源
拥抱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