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

2011-12-25 12:09廖小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文明指标

廖小平,孙 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两型社会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

廖小平,孙 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两型社会”具有生态文明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征,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模式。工业文明时代发展起来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两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作出科学评价,伴随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评价指标也将逐步被改进、被生态化。“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将成为符合评价“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实质的发展必然性的科学的指标体系。

两型社会;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自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后,“两型社会”从战略、政策走向实践,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模式。但是,在当前文明转型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社会是具有生态文明本质的“两型社会”,学界和政府都还缺乏广泛的共识和衡量标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是一种未实现的或正在追求的文明形态。“两型社会”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本质,如同生态文明一样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那么,对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进行评价,还能沿用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吗?答案是否定的。而且,“两型社会”也远远不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评价“两型社会”,不仅不能再沿用工业社会中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这两个方面,而应该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系统、全面地来设定衡量“两型社会”的科学尺度。也就是说,随着文明形态的变换以及中国社会的转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将随之演进。

一、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即以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的是经济规模、速度和效率。GDP曾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指标,甚至用来判断一个国家或政府治理的成败。可以说,“GDP崇拜”成为一种普遍情结[1]。这种普遍情结的流行,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内在需求。就其流行的历史背景而言,主要是因为二战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向经济的倾斜,以及工业社会生产力的空前蓬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P277)。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才盲目地、“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道路。就其内在需求而言,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政治资本的积累是大多数个人和组织的最根本的行为动机。另外,政府的政绩评估体系也放大了这种需求。这导致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忽视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保护,走上了所谓“先发展后治理”实即“先破坏后治理”的歪路。

随着文明形态转变,GDP指标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如今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更证明了唯GDP是从的不科学性和毁灭性。其缺陷和对构建“两型社会”的不良影响通常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首先,GDP指标不能反映自然资源消耗,加剧能源和资源危机。从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可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我国GDP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消费量也在不断增长。“2004年,全世界能源消费强度(单位GDP产出消耗的能源量)为2.5吨油当量/万美元GDP,而中国为8.4吨油当量/万美元GDP,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6倍,美国的4倍多,日英德法等国的近8倍。世界人均GDP为6 444美元,中国人均为1 272美元,尚不足世界人均GDP的20%。”[3]由于我国工业比重大,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相比发达国家,工业对GDP的贡献更多地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也即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使用的基础之上。可以肯定,按照GDP持续8%的增长目标,“我国能源消费量的上升速度将会加快,能源供应的压力可能比我们原先预计的大,而且可能会来得更快”[4]。

其次,GDP指标不能反映生态环境破坏,更易激发生态危机。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都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排除在核算框架之外,这一方面导致自然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没有被计量,另一方面导致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被忽视。从表一和表三的数据可知,在我国GDP增长的同时,废水、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也在逐年增加。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每年高额的环境污染治理投入预示着,生态危机正在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表三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单位:万吨(废水、工业固体废物:亿吨)

再次,GDP指标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进而诱发社会危机。GDP不能涵盖经济福利的全部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当代人和未来时代人的福利变化,这是学术界的普遍共识[5]。从表一和表四的数据可知,随着我国GDP的总量的增加,自2000年超过0.4的警戒线后,我国的基尼系数变得越来越大,也就是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2010年7月)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7[6]。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公平、和谐的绊脚石,是激发社会矛盾的罪魁祸首。正如有学者指出,“在经济方面捷报频传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大量增加”[7]。

表四 我国基尼系数估计结果[8]

目前,我国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要求,但在实践中,GDP指标仍是许多政府评价社会发展水平的逻辑起点,以GDP论英雄的现象仍然很普遍。这种以GDP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但却必然付出巨大的生态和环境代价,经济所得将难以抵偿生态和环境所失。因此,以片面的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经过时,不能再将之视为“两型社会”建设中评价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

二、对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

从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指标体系的缺陷和不良反应来看,用其作为“两型社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显然不适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因此,官员、学者都开始了一条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之路。

1.“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改进现有GDP指标体系,对“两型社会”的经济发展及其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评价,各级政府、学者都提出了关于“两型社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简新林和叶林把“两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主要从资源节约指数和环境友好指数两个方面来反映“两型社会”的建设水平[9]。2008年4月,湖南省统计局在两湖地区“两型社会”研讨会中,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10]、协调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建立了29个监测考核指标。同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发改委制订了“两型社会”指引下的长株潭城市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和人文建设4个方面共43个指标,其中重点在环境资源方面,指标达22个[11]。朱顺娟和郑伯红则把“两型社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一级指标有5个:经济发展指标、科技进步指标、社会和谐指标、资源利用指标、环境友好指标。其中资源利用与环境友好指标是“两型社会”的核心指标,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社会和谐指标是基础指标;二级指标共有30个。不难看出,这些指标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开始摆脱以往对GDP盲目崇拜的情结,把资源、环境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并意图对“两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作出全面的衡量[12]。

在“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从2005年建设“两型社会”开始,我国的GDP每万元能耗从1.276吨标准煤下降到1.077吨标准煤,单位GDP的能耗在逐年下降[13]。十一五期间,也就是构建“两型社会”的五年,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如化学需氧含量、二氧化硫,也都在减少。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南的“两型社会”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湖南的GDP每万元能耗从2005年的1.40吨标准煤降到了2009年的1.202吨,2010年前三季度同比也下降了2.4%[13]。正是因为我们开始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才有如此进展。可见,“两型社会”和工业社会在价值追求上存在巨大差异,“两型社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相对于唯GDP是从的评价指标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但是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中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2006年至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目标为20%左右,而到2009年为止能耗降低率只到15.6%,离五年目标尚欠5.2%左右,而2010年1~3季度能耗降低率只有2.4%。可见,2010的能源消耗降低目标尚欠的5.2%可能难以实现。这也说明了一点,“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我们建设“两型社会”确实具有指导意义和约束作用,但是,这种指标体系往往过分追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个方面,难以保证生态因素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甚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只是流于形式,出现了为达节能减排指标而拉闸限电的怪现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固然是“两型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但是,将“两型社会”建设程度的衡量指标仅仅限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两个方面,可能会导致机械地、过窄地理解“两型社会”内涵的现象出现。上述“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没有全面地反映和体现“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本质。“两型社会”是区别于以往经济社会形态、追求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形态。建设“两型社会”的核心是通过资源有效、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指引,扩展“两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2.绿色GDP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们的生态意识也开始逐渐形成。从20世纪末的几十年起,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了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全球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各国共同的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让很多人都意识到传统的经济核算(GDP)指标的严重缺陷。因此,许多学者、组织开始探索考虑资源、环境要素的经济发展指标——EDP,即绿色GDP。通常,大家都接受这样一个EDP的描述:“将环境投入成本(Unp)从原来核算的经济产出GDP中扣除,获得了经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产出这样一个新的经济总量指标,替代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其计算关系可以表示为:

绿色GDP=经济总产出-中间投入-环境投入”[14]

但有学者指出,这种EDP的概念只看到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的因素,而忽视了外部经济因素。因此,必须“拓展传统的绿色GDP指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之成为一个能够涵盖全部社会福利的广义绿色GDP指标,即国民福利总值(Gross National Welfare,简GNW)。

绿色GDP=现行GDP+外部经济因素-外部不经济因素”[15]

不管是狭义的绿色GDP,还是广义的绿色GDP,都认识到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实质。绿色GDP的进步性主要就是克服了传统GDP指标对资源、环境的忽视,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纳入了经济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然而,绿色GDP只是对传统GDP指标的“绿化”,它所衡量和评价的是某地区、国家除去资源、环境成本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如果评价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程度存在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那么绿色GDP只是该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好比经济发展只是衡量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考察对象之一。因此,绿色GDP和“两型社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它可以用来评价“两型社会”的经济水平,而不能被当做是评价“两型社会”的唯一指标。否则,我们又将陷入一种对绿色GDP的盲目崇拜。不仅如此,绿色GDP的核算本身也存在许多难题。例如,外部影响的量化和货币化存在困难;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的处理问题,等等。可见,目前各界对绿色GDP的核算研究还只是停留在核算思路层面和理论准备阶段,其广泛运用还有待于核算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两型社会”的文明,不是农业文明,也不是工业文明,而是生态文明[9]。衡量“两型社会”的指标不能是土地,不能仅仅是经济增长,也不能是单纯地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两个方面,而是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即一种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1.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逻辑

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16]。也就是说,人类文明遵循着这样的历史演进轨迹:渔猎社会的原始文明——农业社会的农耕文明——工业社会的工业文明——生态社会的生态文明。在不同的文明形态中,人们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和标准是不相同的。在原始文明时代,拥有动物植物的数量被用来衡量社会财产的多少;在农业文明时代,土地是社会财产的标志;在工业文明时代,资本尤其是货币资本被当成是衡量社会财富的最主要甚至唯一标准;而在生态文明时代,价值的多元化将带来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

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经历了从唯经济指数独尊的时代,到同时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综合指数的时代,再步入一个强调人文指数的时代[1]。这种变迁既说明人类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也说明了人们对社会的评价指标的变迁。社会评价指标由工业文明时代唯经济指数独尊,转变为开始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综合指数,再到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变迁是人们在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制度管理、日常行为等方面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经阶段。当前出现的绿色GDP和“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度等层面的生态化。但是生态化毕竟并不就是“两型社会”,也并不就是生态文明,而仅仅是人类步入生态文明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明形态由工业文明转变为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初级阶段的生态文明,再进入一个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都致力于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的生态文明。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必然会经历一种生态化的变迁: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指标体系——“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或绿色GDP——“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

2.“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核心价值

我们知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6]。“两型社会”生态文明本质的两个最主要特征,抑或人类致力于生态文明而做出的全部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是发展,一是和谐。发展与和谐就是生态文明所追求的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是生态文明的灵魂所在。同样地,“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和反映“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本质的尺度,其灵魂问题也是核心价值。发展与和谐既是生态文明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也是“两型社会”所要达成的最根本的目标。

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之一,也是任何时代、任何事物的内在属性和根本规律。地球的生命由最初的无机物形成有机物,由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由海生生物到陆生生物,有简单的食物链到包罗万象的复杂生态系统,都是自然进化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人类文明经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也都是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可见,不论是生命个体,还是生态系统、社会系统都要通过不断的发展来维系自身的存在和延续。发展既是个体与系统最根本的需求,发展也为个体与系统的存在和延续带来美好的、值得追求的东西,即善。个体需要发展,实现自我的价值;人类社会需要发展,实现文明的转变与进步;自然也需要发展,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把这样一种个体与系统致力于实现的价值作为自己的灵魂,作为该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才能真正用来衡量“两型社会”。

和谐的重要性亦是如此显然。个体的身心如果出现不和谐,就会发生病变;人类社会出现不和谐,就会发生成员之间的冲突,引发社会危机;生态系统出现不和谐,就会导致生态失衡,物种灭绝,甚至毁灭性的生态危机。尽管如此,不和谐因素就像人们对和谐的渴望一样一直伴随着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如自然灾害、阶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些不和谐总是让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去思考和反省,并探索一条符合文明进步的和谐之道。在前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祈求神明的庇佑,寻找一条“天人合一”之路。在工业文明背景下,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飞跃给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而当工业文明使人们面临严峻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类又开始了新的和谐之路——生态文明。同样地,和谐也是自然界的一条运行法则,自始至终贯穿于生态系统的失衡与恢复的过程。“两型社会”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对现有工业文明下的不和谐因素进行变革,让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重新步入和谐的状态,推动生态文明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作为评价“两型社会”建设水平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必然地要将和谐作为自身的价值内核。

3.“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基本层面

发展与和谐作为“两型社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价值,又是怎样体现于评价指标体系中?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发展与和谐这两个重要价值诉求的具体内容。从发展的生态文明内涵来看,发展不仅包括社会成员的发展、社会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生态系统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从和谐的生态文明内涵来看,和谐既是指个体与个体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又是指生态系统的内部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两型社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层面,就必须涵盖发展与和谐所蕴藏的生态文明内涵。有学者将区域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生态健康、管理科学5个方面,以专项指数的形式体现,反映建设总体进程,满足政府高层决策、宏观调控的需求”[17]。相对于“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作为核心,或者用二者直接来衡量“两型社会”建设水平,这样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和系统,更能反映“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实质。但是,它忽视了任何文明所不能忽视的人自身的发展。我们认为,“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始终贯穿着发展与和谐的核心价值的六个方面。

(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和谐的经济发展,发展是根本。就本质与含义而论,生态文明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性文明[18]。这意味着“两型社会”的经济发展再也不能沿用工业社会的破坏性传统,而必须开辟一条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知本、资本、人本、生态的基础之上的发展路径。经济增长不仅是效率的提高,更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简而言之,就是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克服传统的以GDP为中心,“以物为本”的发展思路,真正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19]。

(2)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和谐是目的。“两型社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核心价值的和谐具有广袤的外延,它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社会和谐也不仅仅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体与个体、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也包括这种和谐对自然的影响。

(3)公民素质。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公民素质的提高是对建设“两型社会”的主体的要求。“两型社会”的实质就是生态文明,但“这样一种全新范式的文明不会自发地产生。它需要生态公民的自觉追求和积极参与。具有生态文明意识且积极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公民就是生态公民。”[20]同样的,生态公民也不会自发地产生,只能通过习俗和教授来提高人们的生态素质。公民素质指标是“两型社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最终都是为了人——每一个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4)资源节约。资源节约是“两型社会”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两型社会”这一简称所代表的意义之一。这个指标主要要求我们的生产、生活是建立在对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使用、科学利用、综合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基础之上。也即从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通过开发新能源来改变能源使用结构等三个方面来着手。

(5)环境友好。环境友好是“两型社会”的另一典型特征。这个指标主要是在环境方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提出新的约束标准。它重在关注低环境污染、有效环境治理和优良环境的充分保护。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是相辅相成的,减排主要依赖于节能,新能源的使用也会降低环境污染的可能性。

(6)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运行机制的科学性,这是和谐的基础,是发展的保障。经济是自由交换与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有机结合;政治是有效政治参与下的协商与对话;文化是人文与科技的齐头并进;社会具有尊重个人、和谐发展的橄榄型阶层结构。总的来说,管理科学是一种治理的善,是善治。

“两型社会”建设只有放在更大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中,才会是全面、完整和有高度的。“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运行机制等六个方面,对“两型社会”做出全面、系统的考察,这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是一致的。它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又符合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逻辑。因此,“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价“两型社会”建设水平的科学尺度,也是“两型社会”建设实践的重要内容。我们相信“两型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将会是孕育和绽放生态文明奇葩的优质土壤。

[1]沈杰从.“GDP崇拜”到幸福指数关怀——发展理论视野中发展观的几次深刻转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3):65-7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能源局.世界与中国的能源数据比较[EB/OL].http://nyj.ndrc.gov.cn/sjtj/t20051128_51344.htm,2005-11-28.

[4]韩智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17-21.

[5]郭凤芝,杨庆媛.GDP 指标解析[J].统计与决策,2004,(6):13-14.

[6]新华网.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EB/OL].http://search.news.cn/ziliao/view/70461.htm,2010-07-09.

[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10,(6):1-5.

[8]龚志民,胡志军.基尼系数计算的误差估计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J].统计研究,2010,(3):107-109.

[9]简新华,叶 林.论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J].学术月刊,2009,(3):65-71.

[10]湖南统计局.“两型社会”监测考核统计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R].2008,(5):1-7.

[1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湖南省发改委.崛起中建设“两型社会”的城市群区域规划[R].2008,(4):79-81.

[12]朱顺娟,郑伯红.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参考,2010,(2):62-63.

[13]国家统计局.2005-201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等指标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index.htm,2011-01-02.

[14]高雪敏.可持续发展于“绿色GDP”核算[J].中国人口,2002,(1):4-8.

[15]杨缅昆.绿色GDP核算理论问题初探[J].统计研究,2001,(2):40-43.

[16]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17]曾 刚.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与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5):33-43.

[18]春 雨.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N].光明日报,2008-07-17(7).

[19]裴广一,曹洪亮.论“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依据和时代主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0,(6):206-209.

[20]杨通进.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N].光明日报,2008-11-11(11).

On the Log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Indicator Systems of Transition China

LIAO Xiao-ping,SUN Hua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achnology,Changsha,Hunan ,China)

As the ideal social mode of our sustainabl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ly development, the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has the fundamental property and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sequentially,the transi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ll result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icator systems for“two-oriented society”construction.The GDP index produced i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ill gradually be improved and ecological.And the indicator syste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r“two-oriented society”will accord with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two-oriented society”.

two-oriented socie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dicator systems

F205

A

1000-2529(2011)04-0090-05

2011-01-20

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两型社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10ZK2028)

廖小平(1962-),男,湖南邵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 欢(1985-),男,湖南益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

表一 我国GDP增长 单位:万亿

数据来源于:http://www.stats.gov.cn/tjgb/国家统计局全国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GDP 9.59 10.24 11.67 13.65 18.23 20.94 24.66 30.07 33.53增长率 7.3% 8% 9.1% 9.5% 9.9% 10.7 11.4% 9.0% 8.7%

表二 我国主要能源消费量 单位:亿吨(天然气:亿立方米)

数据来源于:http://www.mlr.gov.cn/zwgk/tjxx/.国土资源部2009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石油 2.28 2.42 2.70 3.00 3.25 3.50 3.40 3.86 3.80煤炭 10.5 11.5 15.9 18.7 21.2 23.7 25.8 26.0 30.2天然气 274.3 291.8 350.2 415.0 500.0 556.0 673.0 740.0 887.0

(责任编校:文 泉)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文明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文明歌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