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 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2011年7月5日上午9点36分,北京市轨道交通四号线动物园站上行电扶梯发生溜梯事故。究竟是谁该承担事故责任?电梯厂商、地铁公司、公众、政府管理部门等各方角色都该做哪些反思?
地铁逆行事故的人文追问
7月5日北京地铁四号线发生的扶梯逆行事故,酿成了1死30伤的惨剧,在事故中死亡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这一事件牵动着无数公众敏感的神经。媒体调查发现,在2009年北京地铁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故,而出事电梯也和半年前深圳地铁扶梯逆行事故的电梯一样,皆由奥的斯(OTIS)公司生产。事故发生后,北京地铁站内其他“奥的斯”品牌的电梯都已停运待查。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地铁已经成为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基本运输方式,甚至一些不具备配套管理水平的中型城市也在纷纷开建地铁工程,被媒体报道称作“地铁大跃进”。地铁逆行事故发生后,终日在地铁站穿梭往来的公众当然会有仿佛身临其境的心悸之感,人们不禁追问这一事故发生的真实原因,而且,人们并不满足于技术层面的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恕诚先生早前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对北京地铁安全隐患已经深表忧虑。可以说,能够被旁观者发现的问题,并不是核心的技术问题。地铁站建设的细节设计,疏散通道的设置,供电系统和信号系统的运营保障,以及地铁设施的养护周期的安排,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而这些技术安排的背后,是地铁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士对生命的态度。人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这不应只是宣传标识,官样文字,而应当是深植于内心的信念与信仰。在大城市的地铁站,人员高度密集,情势复杂多变,不可知因素极多,应对风险的能力先天不足,是城市安全的一个脆弱环节。生死之间瞬息万变,这本应是高悬在相关部门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是,缓慢的反应速度,怠惰的学习机制,机械的处理流程,彼此缺乏联动呼应的各个关联环节,一再体现出僵硬、冷漠和消极的精神态度。事关乘客生命的安危,甚至牵涉群体安全和社会秩序,这种“后瞻性”的态度是可怕的。试问,事故怎能没有责任者?在媒体和公众指出的一系列明显的漏洞面前,他们的心、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生命伦理在哪里?公众盼望他们有一个认真、高效、积极防卫的工作态度,而人所共有的对生命的关怀之情,对死亡的痛切之感,才是好的管理和维护背后支撑性的动力来源。倘若不去唤醒人们心中的这份良善、真诚和责任感,仅仅纠缠技术层面,又何谈真正的生命安全?
没有良知和痛感的机器,再强大也会危机四伏,甚至成为夺命凶器。地铁作为机器,它的良知和痛感是由人赋予的。毕竟,设计它、管理它、维护它的,都是和普通乘客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人性,能够保障机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人性。最可怕的是人也变成冰冷的机器。在最底层的技术层面,有种种复杂细碎的考量;在最深层的人文层面,有对生命最基本的信念和信仰;在这两者之间,是人们共同生活并且互相依存的制度层面。在那里,有对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具体安顿和安排。来自制度层面的对脱缰和堕落的人性的制约与惩戒,对良善价值和敬慎态度的鼓励和回报,会提升和守护人的良知与痛感。所以,人文的追问还要回归制度层面,地铁逆行事故背后,不要有制度的逆行,良知和痛感永远是最基本与直观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