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经纬
“富得流油”的反思
文/李经纬
黑色的石油漂浮在渤海海面,鱼类在黏稠的浮油中溺死,继去年的大连漏油之后,国内海洋石油采掘巨头中海油与它的合作伙伴康菲公司重蹈覆辙。(7月14日《南方日报》)。
漏油事故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发生,但中海油与康菲公司隐瞒不报,直至事发半个多月后被媒体曝光。而他们仍企图淡化事件的严重性,屡屡躲避民众和媒体的追问,并继续生产。中海油以及康菲公司对民意的蔑视、对媒体的傲慢以及社会公德意识的淡薄,使此次事件备受关注。中海油往日良好的形象也在民众心中黯然失色。为什么他们敢如此胆大妄为?之后公布的20万元的赔偿金额,更是令人大跌眼镜。此次事故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隐藏的忧患,值得有关方面认真思考并采取措施予以防范。
首先,现行法律法规亟待更新和问责机制有待完善。对于此次责任事故的认定,国家海洋局表示,根据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责任主体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面临最高20万元的行政执法处罚以及生态索赔。20万,这对于富得“流油”的中海油而言,无异于九牛一毛。而相对于环境损失而言,更是难以匹配。据了解,国外对漏油事故的处罚则严厉得多,去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原油泄漏事件,罚金最高可达210亿美元。相形之下我们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更新以适应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从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的漠视亦可以看出央企问责制度之缺失。毕竟,即便牺牲环境等公众利益,有关官员也往往可以寻出各种借口开脱,进而保下乌纱。
其次,急须唤醒企业社会公德及自律意识。正如之前提到,此次漏油事故,凸现出中海油以及其合作伙伴对社会公德意识的淡薄和无视,从开始的隐瞒不报,到网友的微博曝光,后躲避媒体以及民众的追问,我们不禁要问,作为知名央企,中海油的公信力何在?社会公德心何在?事故可能会被逐渐遗忘,但事故背后对公德、信誉、安全危机的拷问,却是中海油及整个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编辑:卢劲杉 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