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 宇 吴栋梁 周朝森
(作者分别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温州日报》党报热线编辑室主任、《温州日报》编委办主任)
7月23日晚上,一个普通的周六晚上。此时,很多人正在享受着闲适的周末时光。晚上8时30分,这份闲暇被一声巨响打断。甬台温铁路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地点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双屿下岙路段,有6节车厢脱轨。
险情就是命令!
《温州日报》作为事故发生地的地方党报,包括报社领导、编辑记者和照排印务在内的全体采编人员在第一时间紧急行动起来,以抢险的精神与速度,全面投入到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报道中来。
在事故发生后的4天时间里,推出了16个整版的专题报道,刊发报道123篇,图片85幅,很好地履行了新闻媒体的使命。
当晚20时38分,《温州日报》党报热线接到报料:“20时30分,杭州往温州方向双屿路段有两节动车车厢坠落到桥下,消防已派出多个中队赶往现场”。
读者报料包含的信息有些含糊,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向公众发布权威消息是报社首先考虑的命题。
第一个接到报社指令的记者刘宏宇,住在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城市西边。他二话没说,带上卡片机、录音笔等简易采访设备,便叫了一辆出租车赶往事故现场。在距离事发地点还有一公里多的地方,因为强雷雨积水,刘宏宇立即下车冒雨跑步进入现场。就这样,在事故发生20分钟后,《温州日报》记者成为第一个赶到现场的媒体记者。
与此同时,在报社领导的统一调配下,又有3名文字记者和4名摄影记者,从城市的各个方向赶往事故现场。
为采访到滞留在高架桥上的旅客,文字记者刘宏宇沿着山边的小路,抓着树枝藤条终于爬上了铁路桥。在桥上,他从D3115次动车的车头部进入车厢,与消防官兵和民警一起,自南向北方向逐节车厢搜索滞留旅客,大声喊话,每间厕所的门都打开看过。在第三节车厢,记者还与搜索人员一起,解救出了一对年轻夫妻和一个小女孩。最终,他在民警手电的照明下,爬到了两列动车的撞击点,才转身折返。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晚上10点左右,为了维持救援秩序,有关部门开始清场,大部分记者被要求离开。为尽量接近救援点,文字记者刘曜借来了一顶救援人员的头盔,放下采访包,用手机打字记录,和医疗人员一起,站在车厢边,记录下每一个救援的时间点、救援细节、救援人员的呐喊。这些,正是能够打动读者使人震撼的第一手材料。
这次“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报道,《温州日报》动员了32名文字与摄影记者,投入到这场“大兵团的报道战役”中来。
事故发生当晚,《温州日报》在派出第一批记者后,同时启动了“突发性事件新闻采编处置应急预案”。总编辑、值班副总编辑、以及编辑中心、采访中心、后勤保障部门各相关人员迅速进岗到位。除前往现场事故现场采访的记者,采访中心各部门立即召集所有在温州市区的记者到单位。而一些家在各县里的记者,从各种途径得知消息后,也纷纷主动连夜赶回报社。
事故发生半个小时后,《温州日报》召开第一次报道分析协调会,对采访和版面设置进行调度指挥。在会上根据现场记者传递回来的信息,大家分析这起事故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那么事故现场之外的其他采访地点也必须派出记者蹲点采访。
于是,收治伤员的市区7家医院,温州南动车站,采集血液的温州市中心血站,各种信息汇总的温州市委办信息处,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温州市五星小学等各个滞留旅客安置点以及驻温部队、公安、消防、武警等单位,都成了采访重点区域。为确保采访细致到位,每一个采访点都派出了包括摄影记者在内的2-3人。
在温州医学院附一院,记者夏晶莹一直蹲守在急诊室里,采访重伤者的病情,向轻伤者了解事发经过。因为医院距离报社很近,她在凌晨两点写完稿子后,顾不得休息,再次回到医院蹲守。
在温州市中心血站的献血大厅里,那些排着长长队伍等待献血的人群让刚进报社不久的年轻记者杨世鹏深为感动,他们中有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刚值完夜班的职员,有开保时捷的富二代,也有随女友同来献血的“老外”。带着感激,他在采访中全部用“您”来称谓,他觉得只能这样才能表达出对热心人的敬意。而那篇《至今晨4时许,500多人闻讯自发前往市中心血站——温州, 献血热潮涌动》更是一气呵成。
现场,记者不断被很多温州人在细节中展现出来的精神而感动:奔跑,只为多救一名伤员;炖品,为献血者奉上;旅舍,为家属免费开放;排队,为输血不是为了购房;私家名车,不是用来炫富,而是为接送伤员……这个城市的大度和百姓的不计得失,不经意间实现着金钱到爱心的转换。
传媒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有的知情权,而且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还具有安抚民心、引导舆论和上下沟通等功能。报道中,《温州日报》在做好动态新闻权威发布报道的同时,将报道主线定为“大爱倾城”。
《雷雨夜,全城大救援——动车追尾脱轨事故救援实录》和《大爱倾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的温州城24小时》这两篇各4000多字的长篇通讯,就是深入展现了温州人现场救援和帮助伤者的种种动人场景。《有爱相帮,生命可敬!》组合报道了全城动员救治伤员的许多动人故事;《有爱环绕,你不孤单!》组合报道了社会各界对伤员的种种关爱行动;《寻亲路上不孤单》展现了很多普通老百姓帮助一位伤员家属寻找亲人的故事……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报道靠单一的记者单兵作战是难以完成的。《温州日报》在长期的抗台(风)报道实践中,形成了立体型采编工作模式。这个工作模式概括起来有两个特色,即:构建了一个从“面——点”,再从“点——面”双向互动点面结合的工作网络。即在一线派出蹲点采访记者的同时,在后方的编辑部组织一个工作小组,由这个小组整合各路记者信息,形成综合报道,而这一模式在此次动车追尾事故的报道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事故发生当晚,《温州日报》32名记者分头前往事故现场、医院、血站等地,进行现场一线采访。编辑部又特意把一支统筹和写作能力强的记者队伍安排在后方,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微博等新通讯工具,联络、协调前方记者的采访。让前方各点的情况汇聚到后方统筹记者手里,经过“拼图”,实现“点——面”。前方记者随时根据后方提供面上的情况,在挖掘现场故事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将报道做深做透。后方记者通过各点情况,结合有关精神,合成为“全景式”新闻报道。
《温州日报》在这次报道中,充分运用了多种报道手段,既有常规的消息、通讯、特写、评论,又有与专家、政府部门的连线、现场报道、图片专版等形式,长炮短枪、十八般兵器一应俱全,为受众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立体化的报道。比如事发次日见报的《救援 !救援 !!救援 !!!》的现场新闻,从记者的视角,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报道了事发当时各方紧急救援的动人场景。针对事发时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不准确的舆论,《温州日报》瓯网也立即承担了即时权威信息的发布,前后方联动,实时对现场消息和救援动态进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