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性体质是伪科学

2011-12-25 06:09周婕
民生周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酸碱性伪科学酸碱

酸碱性体质是伪科学

2010年某省公务员考卷里,有一道常识选择题:“人们在剧烈的体育运动后,会感到腰腿或全身肌肉酸痛,疲惫不堪,有的还感到饥渴难耐,这主要是因为体内的酸碱平衡不能正常维持,体液偏酸而使疲劳症状加重。此时应该多食用牛奶、豆制品、蔬菜水果”。

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乳类、大豆和菌类食物等,在体内最终的代谢产物常呈碱性。食品的酸碱性与其本身的PH值无关(味道酸的食品不一定是酸性食品),主要由食品经过消化、吸收、代谢,最后在人体内变成酸性或碱性物质来界定。产生酸性物质的称为酸性食品,如动物的内脏、肌肉、植物种子(五谷类)。产生碱性物质的称为碱性食品,如蔬菜、瓜豆类、茶类等。

人类的酸碱性体质是近年来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有一本叫做《找对病源,碱回命》的书对该学说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学说认为,体质的酸化是百病之源,无论癌症,还是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到7.45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以下,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而酸性体质都是由于多吃了“酸性食物”导致体质酸化引起的。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食物酸碱性划分是伪科学

实际上一种食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随意指定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有时会自相矛盾,导致同一种食物既被认为是“酸性食物”又被认为是“碱性食物”,难以自圆其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书中指出:“‘食物酸碱平衡论’称,谷类、肉类、鱼和蛋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事实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预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碱性的作用。”

食物对人体酸碱性的影响微乎其微

事实上,食物区分酸碱性毫无意义,人体体液的酸碱度也不会因为某种食品发生明显的改变。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各种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食物都应该适量、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什么酸碱性。

据专家介绍,人体内的PH值总是稳定在7.35到7.45之间;如果PH值低于7.2,就已经是严重的酸中毒,当PH值低于7,人就无法存活。

人体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能精密地控制酸碱平衡,肾脏可以通过尿液排掉多余的有机酸,呼吸会快速排掉很多酸性成分,同时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永远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因为 胃酸含0.2%到0.4%盐酸;当食物从胃进入肠道,又会被碱性的肠液影响,变成碱性的。酸碱度不同的食物无法改变人体体液的酸碱度。

以号称“中国最早提出酸性体质概念”的梁双林的理论为例,他强调身体的PH值应该一直处于7.4才好。事实上,正常人血液的PH值就是7.4左右。而且,并不是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偏碱性才好。人体中有几个器官,必须偏酸性才算健康。第一个是胃,另外一个是皮肤,健康皮肤的PH值应该是5.5,弱酸性的皮肤较不容易滋生细菌。女性阴道理想的环境也是酸性的,一旦PH值大于4.5,就会引发炎症。除此之外,正常人的尿液也是呈酸性的。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体内的酸性物质通过尿液排出去,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

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腹泻或服用利尿剂等有代谢疾病的人容易酸中毒,而严重呕吐或肾脏控制酸碱不平衡的人容易碱中毒。除药物或疾病干扰外,呼吸和代谢也会引起正常人体内酸碱变化。放慢呼吸或不呼吸,会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增多,降低血液的PH值,这是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易患酸中毒的重要原因;呼吸过于频繁或深呼吸过多,体内二氧化碳减少,PH值加大,肝硬化或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就容易碱中毒。

“酸碱体质说”之所以大行其道,其实是保健品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不断鼓吹的结果,希望读者不要盲目相信,科学饮食才是健康的根本。

(本刊记者周婕综合整理)

□ 编辑 李立群 □ 美编 庞 佳

猜你喜欢
酸碱性伪科学酸碱
自制酸碱指示剂
“半小时才燃脂”是伪科学
酸碱体质与酸碱食物
酸碱环境对TiO2吸附替硝唑的影响
判断电解质水溶液酸碱性的简单模型
Ni-W-Fe-P四元合金镀层在酸碱盐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华盛顿大学开“反胡说八道”课
第十单元酸和碱
伪科学的属性、特征和判断标准
坚决反对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