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的关键是坚持群众路线

2011-12-25 00:49
中国记者 2011年10期
关键词:走转改群众观点文风

本刊特约评论员

作者: 许洪祥,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当前,一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如火如荼地进行。

然而,仔细推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应是一次活动,而应是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常态。中宣部等五部门之所以发动和部署这场活动,并强调建立长效机制,很大程度在于我们过去或多或少偏离了这个常态,甚至忘掉了这种状态。根本问题在于,不乏有些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工作的根本性质有所误读乃至认识空白。因此,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所在。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工作的目的是服务群众,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来自群众,新闻工作的根基在群众。因此,“走转改”的关键在于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确立群众观点,培养群众感情,坚持群众路线。

只有确立群众观点,才能正确对待“走转改”。认识决定行动。“走转改”要真正内化为自觉行动并保持常态,来源于新闻工作者内心强烈的认同感。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闻报道和写作的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新闻从群众中来,又要回到群众中去。群众不仅给我们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创作的灵感,也给我们深刻的教益和人生的启迪。走基层是为更好地接触群众、了解群众,转作风是为更好地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改文风是为更好地反映群众、服务群众,无论是走,还是转,抑或是改,都应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开展的,我们应始终树立一个观点:人民至上。离开人民群众,“走转改”就失去意义,离开人民群众,“走转改”就无法扎根深入。

只有培养群众感情,才能自觉深入基层。下基层不是简单地坐着“四个轮子”往农村、往工厂、往社区转一转,蜻蜓点水,做表面文章。不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生存状态,不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不真心实意地反映群众意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称不上是真正深入群众,也就无法在媒体上更多反映基层之声、百姓之声、劳动一线之声。只有增强与群众深厚的感情,主动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疾苦、真诚帮助群众,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自觉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才能长期深入基层。否则,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无法进入群众的内心世界的,久而久之必然脱离群众。

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实现“转”和“改”。作风往哪里转?文风往哪里改?答案都在人民群众。群众既是学会做人的课堂、学习办事的课堂,也是增长知识的课堂、砥砺人生的课堂。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我们常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蹲在田间地头找感觉”。因此,只有从人民群众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用人民群众的思路,解决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我们的报道、文章才能有底蕴、有风采、有力量、有看头,才能体现群众意愿,引起群众共鸣,鼓舞群众斗志,才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转”和“改”也才能落到实处。

相信,当“走转改”不再成为一种“追求”,“走转改”就真正实现了预期目的。

猜你喜欢
走转改群众观点文风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现代语录
牢记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