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振锋,张媛媛
(1.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经管部,西安710061;2.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西安710100)
陕北资源富集地区规避“资源诅咒”的对策探析
苏振锋1,张媛媛2
(1.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经管部,西安710061;2.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西安710100)
西部大开发以来,由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陕北经济迅速增长。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诅咒”的迹象。文章在分析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可能产生“资源诅咒”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资源诅咒”的对策和建议。
陕北;资源富集地区;“资源诅咒”;规避;科学发展观
2010届西部百强县,陕西入围11县,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占到了9个,分别是:榆林市神木县、府谷县、靖边县;延安市吴起县、志丹县、定边县、安塞县、黄陵县、子长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资源开采加速,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发展较快。自然资源丰富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经济发展的优势,但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或仅仅将眼光集中在资源上,就很容易转化为经济发展劣势,导致“资源诅咒”。因此,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如何规避“资源诅咒”,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1.“资源诅咒”的含义。“资源诅咒”(curse of resource)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1993年,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诅咒”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有: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型产业扩张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难以支撑持续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掠夺性开采;资源的开发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环境污染严重等。
2.陕北资源经济的现状。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榆林和延安两市,共辖3区22县,面积8.029万平方公里。陕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998年原国家计委批准在陕北榆林、延安两市建立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目前榆林共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6.2%、43.4%、99.9%和100%。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探明储量1500亿吨。全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延安市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13.8亿吨,煤炭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陕北是陕西省贫困落后地区的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推进,国家、地方和国家大型企业投入大幅度增加,加之能源市场价格攀升、需求扩大,陕北能源开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能源化工产业增长迅速,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优势产业的形成,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领头区域。2010年榆林市完成生产总值1756.67亿元,增长18.3%,增速居全省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05.46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达到400亿元,增长3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5.5亿元,增长37.7%,增速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45元和5113元,增长18.1%和23.9%,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6.24亿元,增长18.8%。[1]2010年,延安市完成生产总值885.4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105.2亿元,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4.5亿元,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0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6亿元,增长18.4%。[2]
由以上分析可知,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产业是陕北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目前在资源的开发中,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可能导致“资源诅咒”,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产业结构不合理。陕北作为全国的能源化工基地,是在国家重点投资推动下发展的,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陕北资源富集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合理,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第一、三产业发展较弱。主导产业主要为能源、原材料和重型化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煤、电、油气、化工四大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2010年榆林实现生产总值175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16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1205.77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458.74亿元,增长18.2%。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3%、68.6%和26.1%。[3]这种单一的资源密集型主导产业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导致产业分工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缺乏竞争力,经济结构存在较大矛盾,深刻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2.资源浪费严重。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在资源开发中,资源浪费较为严重。陕北石油勘探开采的技术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而且在指导思想上还存在着以抢占资源区块、形成勘探开发事实为目的的偏差。勘探时缺乏整体规划,甚至以采代探,开采时“先肥后瘦”、“吃肥弃瘦”,破坏了自然地层能量,增加了开采难度,加快了油田产能递减。[4]陕北的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煤层厚,很适宜大矿综采。有些企业为追求最大利润不惜牺牲环境和资源,超设计能力开采已成为普遍现象,而且煤炭资源回采率普遍较低。例如神东公司大柳塔矿的设计生产能力为600万吨/年,活鸡兔矿的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目前两矿实际生产能力已达2200万吨/年。大柳塔矿设计开采年限由108年缩短为37年;活鸡兔矿由96年缩短为40年。按照《煤炭工业技术规范要求》,矿井采区的回收率不应低于75%,但在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不到30%,远低于全国重点煤矿65%左右的平均水平,煤炭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3.生态问题突出。近几年,陕北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石油、煤炭、炼焦、火电等行业的高污染性与长期粗放型经营模式,造成资源浪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资源和大气污染加重,使陕北成为全国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如神木全县已经有数10条地表径流断流,黄河主要支流窟野河变成季节河。其中,全省最大的内陆湖红碱淖,6年水位下降3米,湖面年均退缩6000亩,水面缩小了近1/3。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3202户12600多人成为“生态灾民”,生活步履维艰。[5]
4.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资源的开发,造成的山体崩塌、地表塌陷、地裂缝、水源泄露等灾害日益增多,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榆林每年采空区以30-5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其中1/3是塌陷区。2008年底,榆林市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达419.41平方公里,其中塌陷88.143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过万,损毁房屋3680多间,耕地2.7万多亩,林草地近7万亩,全市湖泊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现在的79个。[5]
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尽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资源诅咒”的发生,让资源成为区域发展的“福祉”。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资源诅咒”现象。先进的思想观念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指南,落后的思想观念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障碍。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程度,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陕北资源富集地区的各级领导、党员群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资源诅咒”现象。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在区域发展中具有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上许多资源富集的国家、地区依托其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对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形成了以低成本优势为特征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由于长期开发资源,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推动经济增长依赖资源、提升区域地位依赖资源、干什么都不如开发资源的思维定势。而资源开发会对其他产业产生挤出效应,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衰退、社会问题突出、人的观念封闭保守,最后资源富集地区反倒成为经济滞后地区,形成了“资源诅咒”现象。因此,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变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变资本优势为产业优势、变产业优势为科技优势、变资源依赖型经济为创新驱动型经济,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促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生态补偿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保护成本,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环境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安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因此,陕北资源富集地区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形成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建设者和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提高社会各界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调动各方面从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
3.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管理制度,合理开发自然资源。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应优化资源产权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的所有权、开采权和保护权,尽可能实现资源开发上的权、责、利统一。同时建立公正透明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减小寻租行为与贪污腐败的空间。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监控资源开采权利的交易,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领域市场经济秩序,遏制权力对资源开发的扭曲作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4.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是资源富集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陕北资源富集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应立足于地区的比较优势,避免单纯以资源开采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延伸产业链,在重点行业培育竞争优势。同时把资源开发同发展高增加值的产业结合起来,在开发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把旅游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逐步扩大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比如榆林市政府以工补农,以农业产业园区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榆林针对南六县脱贫制定的“扶南”政策等,都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多元化的很好尝试。
5.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育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历史和现实表明,资源富集地区要避免“资源诅咒”,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摆脱传统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模式,走“以人为本”的道路。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运用合理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减少人才外流,培养和造就一批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人才队伍,同时,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的过程中,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人力资本提升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育人力资源的同时,还应该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坚持资源经济与知识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于资源的认识实践已经证明,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既要看到资源稀缺的一面,更要认识到资源系统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系统,人类通过科技进步加深对资源利用的潜力是广阔的。
6.积极借鉴国内外摆脱“资源诅咒”的经验和教训,探索适合本区域的模式。“资源诅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程较早,在20世纪的中后期就遭遇了“资源诅咒”问题。欧洲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并已在某些地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德国鲁尔地区煤炭和钢铁工业的转型,法国洛林地区煤炭工业的转型。据专家计算,1989年至2004年间,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6.92%,低于非资源型城市8.34%的平均水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增长又远低于未枯竭资源型城市,仅为4.56%。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数十个处在资源枯竭困境下的城市开始尝试转型。2008年3月17日,国务院公布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9年3月,公布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摆脱“资源诅咒”的政策和措施。因此,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丧失并不等于经济的衰败,国内外许多资源枯竭型地区经过经济转型,培育出新的经济比较增长优势,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借鉴这些地区的经验,做到防患于未然。
[1]胡志强.2011年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shaanxi.gov.cn/0/1/75/528/97373.htm.
[2]梁宏贤.2011年延安市政府工作报告[N].延安日报.2011-03-23.
[3]2010年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3-26.http://www.yl.gov.cn/0/1/4/79/2654/15277.htm.
[4]杨静.榆林:煤挖走了,不要留下生态叹息[EB/OL].2009-12-20.http://news.cnwest.com/conten/2009-12/20/content_2890228.htm.
[5]洪峰副省长在陕北石油开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陕政通报,2010,(146).
F127.41
A
1002-7408(2011)06-0080-03
苏振锋(1972-),男,陕西大荔人,博士,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张媛媛(1983-),女,西安人,硕士,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