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公民文化建设研究

2011-12-24 17:18王学俭张翔宇
理论导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公民马克思主义

王学俭,张翔宇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73000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公民文化建设研究

王学俭,张翔宇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730000)

公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经环节。公民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实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宏观背景下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公民文化。

政治文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公民文化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党和国家所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必须重视公民文化的建设,只有塑造出与时代发展相同步的公民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真正完整。同时,在充分重视公民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成公民文化的塑造,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一、公民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公民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前者是民主政治的灵魂,后者是国家发展的指引,如何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其整合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因此,充分而准确地了解两者的概念内涵和相互关系,是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一)公民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1.公民文化。关于公民文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解答,但是其基本内涵所具有的内容则是大体为人们所认同的。在公民文化的研究上,阿尔蒙德和维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一书为公民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建立在沟通和说服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它是一致性和多样性共存的文化,它是允许变革,但必须有节制地进行的文化”。[1]从根本上讲,公民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形态,在微观上表现为个人的观点与态度,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的倾向与氛围。对于公民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公民文化注重参与。公民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公民是以一种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政治过程之中,公民有参与的意识,并且有参与的行为,而且民主的社会必须重视对公民参与的保证。第二,公民文化注重平等。公民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对特权和等级。公民文化强调的平等,包括机会的平等和人格的平等,每个人都应当在一个平等的状态下去追求幸福,而且法律应该保护这样的平等。第三,公民文化注重自由。自由是人们亘古以来不懈的追求,自由也是公民文化所坚持的价值方向。公民文化是自由的政治文化,具有开放的内在诉求,主张人们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享受权利,实现幸福。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大报告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让马克思主义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内涵,必须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只有被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物质力量,为人们改造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努力和创造。因此,只有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才能更好地领会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对于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指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和普及,这两者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各项工作才能稳步推进;也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地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在新的历史阶段上才能够有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勇气。

(二)公民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合

公民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科学地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公民文化建设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概括起来,公民文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公民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依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方面拓展途径,只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为人民群众所熟悉和认同。公民文化建设其实可以看作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也就是说公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公民文化的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公民文化的建设过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解放。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公民文化建设就是精神财富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文化中的自由、平等、参与等理念,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幸福与尊严,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紧密结合和内在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公民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向。公民文化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公民文化的建设中,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对于公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公民文化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学术界也有很多的探讨,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是公民文化建设能够取得实效和促进发展的关键。在进行公民文化的建设中,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公民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定准目标和坚持方向,因此,公民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指引,而不能盲目照搬和套用西方的价值观点和发展模式。公民文化建设应该在建设的过程中渗透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观点,使公民文化的建设过程成为马克思主义不断传播和发展的过程。

二、公民文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曾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来进行公民文化建设研究,对于在社会主义大背景下进行公民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一)公民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公民文化建设既是一个理论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我国的公民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的指导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就不断地经受着实践的考验,并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指导作用已经为社会发展的现实所证明,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具备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品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因此,公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样才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方向。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毫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不仅仅要看是否创造了足够的物质财富,而且还要看精神层面是否也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公民文化建设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以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为标准。综上,基于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公民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

(二)公民文化建设要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为前提

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其他的理论和思想。人类精神的花园本就应该是灿烂和多样的。问题是在多样文化的前提下,能够有互相促进的和谐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思想领域却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西方的价值观念也对现实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十分重要。公民文化建设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为前提。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带来了精神生活的多元化,但是在有多元价值取向的同时,必须有一元价值导向的支撑。公民文化强调多元和包容,其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了人民能够平等自由地生活创造条件。但是,公民文化的建设并不是要另辟蹊径,而是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促进各种社会思潮的协调与和谐。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稳固,有利于保证人民思想的统一。

(三)公民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为根本

公民文化建设在于在整个社会形成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人们可以在这样的生活中充分享有自己的权利,追求自己的自由。任何国家都必须有一种共同享有的价值理念为整个社会所遵从,这样社会才能处在和谐和安定的状态下。就我国的公民文化而言,应该注重在建设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不断地拓展实现方式和实现途径,因此公民文化建设中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渗透就成为了必然选择。因为公民文化建设本就在于文化理念的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所认知和感受,从而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指导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及,马克思主义只有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真切认知,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理论功效。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不能缺失了公民文化建设这一重要阵地,应该立足于公民文化建设的拓展,将大众化工作落到实处。公民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作为根本,是由公民文化建设的任务所决定的。公民文化所要形成的基本理念中,应该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大众价值的内涵支撑。

(四)公民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目的

任何一种理论,假如只是固步自封,那么最终只能被历史所淘汰。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指导实践,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公民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以发展促发展,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是固步自封,阻碍理论的发展。要在公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在公民文化建设中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建设公民文化,需要在人民大众中间普及一些基本的权利观念,让人们明白自己可以在政治生活中享有法定的权利,并可以运用这些权利来参与政治活动。在这种平等自由的环境下,人们对于自身的权益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目标,因而,公民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就在促进着马克思主义的深化和发展。而且,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充分地吸收和借鉴社会发展中的新思想和新内容,和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公民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路径探析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人类在追求自由与幸福的道路上不曾止歇,一代又一代人在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就是为了能够有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和舒适的发展空间。公民文化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宏观背景,加强建设,不断发展。

(一)加强制度革新:建立完善政治制度

公民文化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力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公民文化建设的过程,既是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形成过程,也是完善的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公民文化建设,基础的一点应该是立足于制度的革新,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为公民文化的建设提供保障。与公民文化相对应的是臣民文化,我国长时间的封建历史所导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后果就是臣民心态根深蒂固。这种心态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总会或多或少地对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臣民文化心理对于公民文化的建设无疑是不利的,因而消除臣民文化的影响是建设公民文化的当务之急。完善的政治制度建设有利于在外界环境上截断臣民文化生长与发展的空间,为公民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公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外在的支撑和保障。完善的政治制度,能够保证人民的基本权益得到维护,这是公民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更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

(二)推进理念普及:促进公民教育发展

公民文化的建设要注意公民教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很重视对于人民的启蒙和宣传,因为先进的思想必须通过灌输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建设公民文化,必须对公民文化中的价值理念进行普及,首要的措施就是要推进公民教育的发展。公民文化建设涉及到很多的价值理念,比如自由、平等、参与、权利等,这些理念的普及程度,对于公民文化的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人民群众对公民理念有了一定的认知,才会形成最终的认同。因而,要加大公民理念的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能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树立起行使权力并维护权利的思想意识,不仅仅在政治系统的规范下进行生活,而且应该通过运用自身的权利,影响政治活动的开展。公民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广,一是要使民众具备足够的知识,二是要使民众具备强烈的意识。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知识积累,公民才能摆脱愚昧的状态;只有具备现代政治人所需的认识,公民才能将自己的知识储备转换为发展的力量。

(三)坚定共同信仰:稳定社会意识形态

现代民主政治是以市场经济作为根基的,市场经济促进了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和传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多样化不断发展,社会思想的多样化也在不断发展。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反映了人们的多样价值需求,能够促进民主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但是,众多的社会思潮中有些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甚至起到阻碍作用,有些思想还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产生冲击。因而,社会思潮是需要加强引领的。公民文化重视不同文化和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但是应该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因而,公民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共同信仰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把人们的力量凝聚起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推进政治参与:增强现实政治实践

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参考量,普通的公民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政府的活动,才能成为真正的政治主体。参与是人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民主的基本途径,但政治参与的引导和程序缺失必然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4]公民文化建设应该在政治参与上有足够的突破,才能算是真正将人民的权利交回了人民的手中。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基本的价值理念,而且民主政治的发展也不能缺失了现实的政治实践。只有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民众能够参与进政治活动的管理中来,社会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向前演进。公民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在于一种环境氛围的塑造,更要重视现实的政治实践。要加大政治活动的参与力度和监督力度,将广大的人民群众吸纳到政治活动的体系中来,只有这样,公民文化建设才是真正有了归宿。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21.

[4]陈永鸿.论宪政与政治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D61

A

1002-7408(2011)02-0072-03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公民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变革与发展研究”(10LZUJBWZY092)基础成果。

王学俭(1955-),男,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翔宇(1986-),男,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宇辉]

猜你喜欢
大众化公民马克思主义
论公民美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