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创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
——以中共创建时期《新青年》书报广告为视点

2011-12-24 10:29徐信华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1年11期
关键词:书报新青年大众化

● 徐信华

中共创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
——以中共创建时期《新青年》书报广告为视点

● 徐信华

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共创建时期的《新青年》,经历过一个思想转变的历程,这一历程在其书报广告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通过统计、分析这一时期内的《新青年》书报广告,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新青年》书报广告的演变表明了其作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阵地对广告的选择标准;真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艰难历程;展现了当时国人的思想演变路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和新载体。

中共创建时期;《新青年》;书报广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中共创建时期界定以及研究样本的确定

关于中共创建时期的界定,实际上就是要明确中共创建史研究的时间范围问题,也就是明确中共创建史的上限和下限问题。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限的问题,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这前面的部分扯远了嫌太长,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1]这一论断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很多党史著作就是以此作为划分党史上限的依据。

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下限问题,学界有不同看法。一说认为,下限应该设在中国共产党“二大”,以权威机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为代表;一说认为,下限应该设在中国共产党“三大”,最近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为代表。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下限“还是定在中共‘三大’比较科学。中共‘一大’虽然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但从创建的角度讲,党这时还不算完备。因为党还缺乏具体的民主革命纲领和革命策略,而党的具体的民主革命纲领和革命策略,正是在党的‘二大’和‘三大’上解决的。所以只有到了党的‘三大’中国共产党才算比较完备地创建了。”[2]这一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文以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三大”为创建史时期上、下限,从而选定研究样本。

然而研究样本的选择一方面要以创建时期为时间参考,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新青年》杂志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形,不至于生硬地将《新青年》发展的连续性斩断,从而使得研究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编辑部思想分歧越来越大。陈独秀等转向了共产主义,胡适等则坚持自由主义的立场,编辑部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1920年七八月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决定将《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改组成为上海发起组的公开宣传刊物。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新青年》又成为了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并在出版了第9卷第4号、第5号、第6号后停刊。1923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重新出版《新青年》,这“是继‘新青年’月刊出版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3],出于“节省人力财力及精审内容计,改为季刊,数量上虽云锐减,质量上誓当猛增,补前此衍期之过”[4]。该刊名为季刊,但实际上经常因故脱期,所以自1923年6月创刊至1924年12月休刊,前后仅出4期。[5]因此本文选择的研究样本为《新青年》月刊第7、8、9卷所载广告。而之所以将不属于中共创建时期的第7卷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要描画《新青年》书报广告演变,必须有前后对照和比较。对研究样本的这种选择,既坚持了《新青年》自身发展的阶段特征,也符合中共创建时期的划分标准。

二、中共创建时期《新青年》书报广告之统计分析

中共创建时期,《新青年》杂志出版了第7、8、9卷,每卷出满6期,其所刊登的书报广告反映了中国进步思想界的基本面貌以及变迁的基本走向,体现了这一时期《新青年》在中国思想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中共创建时期《新青年》第7、8、9卷书报广告总体统计

《新青年》第7卷出版6期,刊载151条广告,其中有126条是书报广告,13条是各个报社刊登的启事、说明等广告。每期书报广告条数如下:第一号为20条、第二号为36条、第三号为26条、第四号为18条、第五号为19条、第六号为20条;《新青年》第8卷刊登书报广告73条,报社启事等25条。具体每期刊登书报广告条数如下:第一号为15条、第二号为20条、第三号为14条、第四号为17条、第五号为20条、第六号为12条,合计为98条;《新青年》第9卷刊载书报广告106条,其中有29条报社启事类,77条是书报要目广告。具体每期刊登书报广告条数如下:第一号为16条、第二号为15条、第三号为12条、第四号为11条、第五号为26条、第六号为26条,合计为106条。

与同一时期其他具有相同性质的报刊相比较,《新青年》杂志所刊登的书报广告是较多的。如1919年8月1日创刊于上海的《建设》杂志,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华革命党主办的大型理论刊物,如今所见最后1期为192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3卷第1期。《建设》杂志第2卷从1920年2月到8月,一共6卷,共刊登了43则广告。其中商业广告为17则,其他为书报广告共26则。而同一时期的《新青年》杂志第8卷刊登了98则书报广告。在《建设》杂志上刊登书报广告的报刊杂志,几乎也都在《新青年》上刊登了同样的广告,如《民国日报》启事、《北京大学月刊》、《平民教育》、《实业旬报》、《新妇女》、《中华新报》、《新青年》第1、2、3、4、5卷合卷本等。相比之下,在数量上《新青年》要远远比《建设》刊登的书报广告多得多。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这一时期的《新青年》杂志,在进步思想界中所具有的影响力、所影响的范围等都要比一般政治性报刊来的更深、更广、更有号召力。因而由《新青年》杂志大力提倡的新思潮——马克思主义能够得以广泛地传播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二)中共创建时期《新青年》第7、8、9卷书报广告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新青年》几乎刊登了当时所有进步报刊的广告,为新思潮的传播摇旗呐喊,也为各种新思潮的比较、甄别提供了交流、论战的平台。

《新青年》第7卷一共刊登过72种书报杂志的广告。其中39种书报的广告在第7卷中只刊登过1次,16种书报杂志的广告刊登过2次,有8种书报杂志的广告曾经在第7卷中刊登过3次,有4种书报杂志广告刊登过4次,有5种书报杂志刊登过5次广告。在17种刊登过3次以上广告的书报杂志中,有3种书报是工具书,主要是英文学习用书,如《英文书翰录》登过5次广告、《青年英文学丛书》和《中英会话辞典》均登过3次广告,以招揽客户,推销英文工具书。一方面,新青年社作为一个出版机构,必须要通过一些盈利项目来维持下去,而在《新青年》上为新青年社出版的英文工具书做广告,既可以为新青年社的发展筹集一定的资金,同时也适应了青年学生渴望学习英文知识的要求;《新青年》第8卷共刊登了45种书报广告,其中刊登1次的有26种,刊登2次广告的有7种,刊登3次广告的有4种,有3种书报杂志分别刊登了4次和5次广告,而《新青年丛书》则在第8卷中刊登了6次广告;《新青年》第9卷一共刊登了38种书报广告。其中刊登1次广告的有21种,刊登2次广告的有7种,刊登3次广告的有3种,刊登4次广告的只有2种,刊登5次广告的有4种,而《学艺杂志》则刊登了7次广告。

第7卷、第8卷、第9卷所刊登的所有书报广告中,刊登3次以上广告的书报有38种。诸如《青年英文学》、《科学》、《新妇女》、《社会主义之思潮及运动》、《同济杂志》等13种杂志都刊登了3次广告;《体育周报》、《少年世界》、《平民周刊》等5种杂志则刊登4次广告;《建设》、《共产党月刊》、《解放与改造》、《民铎杂志》、《广东群报》则刊登了5次;《新青年》、《新教育》、《太平洋》等为6次;《曙光》、《东方杂志》、《少年中国》、《民国日报》、《时事新报》、《新潮》、《学艺杂志》等都刊登6次以上。其中《新青年丛书》刊登了10次;《时事新报》刊登了11次;《新潮》、《学艺杂志》则刊登了12次。

这些统计数据展示了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思想传播和思想交流争锋的历史画面。《学艺杂志》、《新潮》、《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东方杂志》、《少年中国》、《曙光》、《民铎杂志》等杂志在这一时期与《新青年》一样,都是思想界的进步刊物杂志,承担着传播新思潮的重大历史使命,否则作为先进思想的主流阵地,是不太可能在广告中为对手而大张旗鼓、摇旗呐喊的。但是随着中国社会革命形势发展的变化,各个报刊杂志的主导者对中国社会变化认识的差异,从而在随后的革命岁月中,不同的报刊杂志,选择了不同的努力方向,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既有追随《新青年》所选择的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也有追求西方民主自由道路的,这正是历史发展的真实面目。

另外,《共产党月刊》、《广东群报》等各刊登了5次广告,其中《共产党月刊》是新青年社支持创办的,由新青年编辑部编辑供稿;《广东群报》是中国共产党南方组织机关报;《建设》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的机关报,这三种报刊在思想上具有共同之处,与《新青年》的思想倾向也极为一致,因而《新青年》刊登其广告也就顺理成章。关于《解放与改造》,后更名为《改造》,实为研究系的政论性报刊,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但是《新青年》却前后一共刊登了8则广告,为其宣传推广。然而《新青年》、《共产党月刊》等杂志在思想、主义等重大问题上,却与其积极辩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基尔特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这又告诉我们,不要以后世所认定的单纯的思想倾向来确定《新青年》选择广告主的标准。事实上,这种交织着思想争锋和商业利益的复杂局面,需要后人在今天给以同情的理解和客观的分析,从而还历史一个真实、丰满的发展进程。

三、中共创建时期《新青年》书报广告的演变及其历史启示

《新青年》刊登进步书籍的广告,向先进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推荐新思潮书籍,其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刊物是《新青年》推荐的重点。当然,马克思主义类的书籍和报刊是《新青年》在实现思想倾向转变过程中以及实现转变之后才成为重点的。在此之前,《新青年》作为以西方式民主启蒙为追求目标的同人杂志,其中心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学、哲学等领域。这既是《新青年》自身的思想倾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前沿。

(一)中共创建时期《新青年》书报广告的演变

《新青年》广告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介绍思想进步的书籍、报纸、杂志,这些广告所推介的书籍、报纸、杂志大体上有一个从西方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历程。《新青年》的书报广告演变也大体经历从第7卷致力于推介各类西方自由、民主思潮到第8、9卷大力推介各种马克思主义倾向的书报杂志的转变。如《新青年》第8卷第1号在书中广告中向读者介绍了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刊物《新潮》第2卷第4号要目、《学艺杂志》第2卷第4号要目、《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5号要目、《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学生周刊》等。另外刊登晨报社丛书广告:“本社决定把登过本报第七版底有价值的著作,刊发单行本,作本社底丛书。现在把已经出版或付印的几部书,先登出来,请诸君赶快去买吧!上海在新青年社代卖。”[6]在第8卷第4号中又刊登《民国日报》广告特别提到副刊《觉悟》:“本报设有觉悟一栏,提倡世界新思潮。”向读者极力推荐《民国日报》以及副刊《觉悟》。《新青年》从第9卷第1号起,向读者推介《共产党》月刊,连续刊登《共产党》月刊各期的要目;从第9卷第2号起,又连续刊登《广东群报》广告,指出:广东群报“是中国南部文化运动的总枢纽,是介绍世界劳动消息的总机关,是在广州资本制度底下奋斗的一个孤独子,是广东十年来恶浊沉霾空气里面的一线曙光”[7]。

可以说,在《新青年》第8卷、第9卷的书报广告中,几乎涉及到了当时中国多数有影响的进步报刊,如《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少年中国》、《新潮》、《民铎杂志》、《妇女评论》、《新教育》、《新妇女》、《曙光杂志》、《国民》、《复旦季刊》、《太平洋》、《广东政法学报》、《新华周刊》、《新生活》等。而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报刊、杂志的广告则是其中的主要构成,占据着最大、最多的版面。如《新青年》在第8卷第1、2、3、4、5号以及第9卷第4号的封一广告和第9卷第5号、第6号书中广告中,连续推介新青年社出版发行的丛书。而这些丛书中就有诸如《社会主义史》(克卡朴著,李季译)、《工业自治》(柯尔著,高一涵译)、《欧洲和议后之经济》(坎斯著,陶孟和译)、《工团主义》(哈列著,李季译)、《阶级争斗》(考茨基著,恽代英译)等著作。而且这些丛书什么时候出版、哪些已经出版等信息也能在广告中得到。如第8卷第5号封一广告中注明:社会主义史、哲学问题、到自由之路、欧洲和议后之经济四本书已经出版;疯狂之心理、工业自治已在印刷中;工团主义和阶级斗争则即日出版。甚至之后重出的《新青年》季刊第2期也为新青年丛书刊登了封底广告,又增加了尚在印刷中的《俄罗斯研究》一书,第3、4期以及1925年4月22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一期的封底仍有新青年丛书的广告,但其中《俄罗斯研究》一书的广告却消失了,具体原因还有待考证。

从《新青年》第7、8、9卷刊登广告的统计,以及对第8、9卷广告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从第8卷开始,马克思主义书籍、报刊、杂志的广告日益多起来,而第7卷乃至之前各卷中的书报广告则主要集中于所谓进步思潮的杂志、报刊和书籍。这反映了中国思想界的思想变迁:先进的思想者大都经历一个从学习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到逐渐选定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信仰的历史进程,也折射了中共早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与努力。

(二)中共创建时期《新青年》书报广告演变的历史启示

《新青年》书报广告的演变,展示了先进的中国人思想演变路径。在转变为无产阶级性质的刊物之后,《新青年》也刊登过非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广告,例如1920年9月1日第8卷第1号刊登《新青年》丛书广告中有罗素的《哲学问题》、《到自由之路》等丛书。[8]《新青年》第8卷第2号用了大量篇幅刊登罗素的著作和文章,向社会积极传达罗素的思想。而且《新青年》第8卷第2号是以罗素肖像作为封面,并注解说明“就快来到中国底世界的大哲学家罗素先生”[9],这表明《新青年》同仁很期待罗素的到来。不过《新青年》同人很快发现,罗素的主张并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相反会阻碍中国问题的彻底解决,于是对罗素的社会主义主张进行批判。这实际上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科学真理的曲折思想历程。

《新青年》书报广告的演变,表明了《新青年》作为传播进步思想的主流阵地,对广告的选择标准。由于有些进步报刊的刊行时间不长,在《新青年》终刊之前就已经停刊了,因而在《新青年》上刊登广告的时间较短,比如《少年中国》、《赤光》、《新潮》、《前锋》、《共产党》月刊等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是由于政治局势发展的演变,各个报刊间的思想分歧越来越大,这直接影响各报刊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广告选择上也会有所区别和倾向。对那些原来与《新青年》志趣相投但后来又转向对立的报刊,《新青年》当然就不再刊登其广告了。这实际上反映出了这一时期的《新青年》主要以思想认同作为广告选择标准的。

《新青年》书报广告的演变,还真实地反映了《新青年》自身思想倾向的发展过程,展示了以《新青年》为主流阵地的进步思想阵营,其对真理的探索、接受、传播以及中国化进而大众化,经历了曲折、反复、比较和甄别的艰难过程;同时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大众化,曾经有许多报刊杂志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因为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报刊杂志在今天还未能得到人们的正确认识,更遑论有深入、全面客观的研究和评价。这也是研究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必须要兼顾的重要问题。

《新青年》书报广告的演变,也正是对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一种真实映照。广告在20世纪初期,已经是都市生活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包括各种商品宣传和折扣、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信息都需要通过广告的形式来进行广泛的传播,从而获得公众的认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丝毫没有排斥这种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方式,而是积极地运用自己已有的平台和资源,为各种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杂志、报纸、书籍作尽可能广泛的推广,使得这些杂志、报纸、书籍为受众所接受,从而实现理论传播的目的,进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的发展。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新青年》书报广告实际上是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新的载体和新的途径。

[1]毛泽东文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2.

[2]李良明.略论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若干问题[J].江汉论坛,2006(7).

[3]新青年(季刊影印者说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4]新青年(季刊第1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5]新青年(季刊影印者说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6][8]新青年(第8卷第1号广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7]新青年(第9卷第2号广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9]新青年(第8卷第2号封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D231

A

1009-928X(2011)11-0025-04

作者系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 特约编辑:鲁月棉

猜你喜欢
书报新青年大众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读《汉书·司马迁传》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我的小手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原来,你可以让我如此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