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固根据地的革命路径与毛泽东“农村中心论”的形成

2011-12-24 10:29叶福林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中心论根据地斗争

● 叶福林

东固根据地的革命路径与毛泽东“农村中心论”的形成

● 叶福林

东固革命根据地“立足中国农村,依靠广大农民,建立革命武装,发动乡村暴动”的革命路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具体应用的生动体现,而且为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开启了智慧之光。东固会师后,东固根据地的革命路径为毛泽东彻底破除城市中心论的影响,确立农村中心论的观点,初步形成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维启迪。

东固根据地;革命路径;毛泽东;农村中心论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伊始,就立足中国广大农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社会特点和自身斗争需要的革命路径。这条革命路径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而且对毛泽东形成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理论开启了智慧之光。

一、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的历程及其路径选择

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当局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白色恐怖政策。1927年8—9月,赖经邦、高克念、曾炳春等江西吉安的共产党员,遵照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有关精神和中共江西省委关于举行秋收暴动的指示,从吉安城秘密潜回家乡东固,加紧组织革命活动。9月下旬,在东固坳上村段蔚林家中,赖经邦秘密主持召开了由高克念、曾炳春等12人参加的党员大会。在会上,赖经邦强调了党的活动转入农村的重要性,提出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武装,发动农民举行暴动等问题。坳上会议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起点,会议作出了三方面“载入史册”的重要决定:一是在东固党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东龙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领导东固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二是恢复和重建农民协会,通过农民协会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三是建立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并将斗争矛头直指东固人民最痛恨的敌人——富田大土豪王初曦。会后组建了革命武装——东固工农革命军,并成功争取了以段月泉为首的绿林武装“三点会”的加入。11月12日,赖经邦和段月泉等率领60多名工农革命军成员和100余名武装暴动队员,发动了著名的“东固暴动”,由此形成了赣西南最早的农村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

东固暴动胜利后,东固工农革命军不但创建了以东固为中心的秘密割据政权,巩固和发展了这一地区的工农武装斗争;而且他们以广大乡村作为纵横驰骋的革命阵地,对周边地区的农民武装也主动支援,鼎力相助。往北,工农革命军的武装活动扩展到吉水四十都、水南、白沙和富田花岩等地,帮助他们建立秘密党小组,参加了白沙、水南暴动和捕杀反动武装红枪会的斗争。往南,扩展到了兴国枫边、西林、崇贤、大龙等地,进行了抗租、抗粮、抗税、抗债、抗息的武装斗争,参加了于都桥头武装暴动。往东,在永丰潭头、芹溪、沙溪一带秘密组织农会,帮助建立党小组,组织了芹溪、潭溪和沙溪暴动。往西,在泰和中洞的佰佐、诸贤坑、桥市等地成立了农协,制定了“三抗”、“五抗”斗争策略。到1928年春,“永丰、兴国、于都三县之交,已形成割据”[1],根据地的范围扩大到方圆四五十里。随后,他们又挥师赣江以西,游击于分宜、安福、新余等地,开辟了以延福为中心的大片红色区域。同年9月,东固与延福地区的革命武装在吉水阜田合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任团长兼党委书记。红二团成立后,随即回师赣江以东,先后攻克乐安、兴国,粉碎了敌人的“五县会剿”,打败了吉安“五市联防”的靖卫团。1929年2月,红二团帮助赣南革命武装组建了红四团,根据地区域进一步扩大。在李文林、段月泉等人的领导下,红二、四团以东固、桥头为中心,采取飘忽不定、变动不居的游击战术,在方圆约200里的范围内开展斗争、“到处播撒革命的火种”。

与同一时期其他革命武装暴动由攻打城市受挫后转入农村的发展轨迹相比,东固革命根据地的路径选择,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广大农村,通过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发动乡村暴动建立起来的,斗争矛头也是直指农村封建势力的代表——土豪劣绅,斗争区域是以赣西南广袤的农村腹地作为纵横驰骋的阵地,斗争方式是开展“变动不居、飘忽不定”的农村游击战争。所以,东固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始终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把根据地扎根在广大农村,因地制宜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他们没有经历“攻打大城市受挫后”的迫不得已,也几乎没有受到“盲动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干扰,始终稳扎稳打、健康发展并波浪式推进。

二、经典作家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论述及其在中国的反响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时,提出了在工人力量比较集中的工业城市同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构想,但他们对于农民和农村问题也予以了相当的关注和重视。早在1848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中阐述过工人阶级要努力争取农民,紧紧依靠农民的思想;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他们又对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工农联盟的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证。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更加关注农民问题,深刻指出:在农民占多数的地方,无产阶级不与农民结成联盟,“农民会阻碍和断送一切工人革命,就象法国迄今所发生的那样”。[2]20世纪初,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和农村问题的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争取民主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1919年列宁向中国和东方各民族的共产主义者告诫说:“你们面临着一个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一般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的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这是一个困难而特殊的任务,同时它又是特别崇高的任务。”[3]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农民和农村问题有过不少精辟论述,但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和深刻影响下,中共早期的领导层都把革命斗争的重心放在工人力量比较集中的城市,形成了“城市中心论”。不可否认,在“城市中心论”的思想影响下,毛泽东最初也是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攻打中心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方针政策的。但当秋收起义计划受到严重挫折时,他不仅在实践上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转移到农村,领导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且在理论上创造性解决了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科学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原因。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给从事农村革命斗争的同志以重要理论武装,增强了建设农村根据地的信心和决心。“不过,这时他还没有形成全党应把工作中心放在农村的思想,也还是认为要以城市工作为中心,并且是抱着影响和配合城市工作的目的而主张在湘赣边创造根据地的。”[4]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也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他只是寻求在井冈山建立一个“军事大本营”,长期固守、保存实力、蓄势以待,以为将来“湘赣两省暴动前途建立一巩固基础”。[5]对于当时有些人不切实际的想法,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单靠边界主观的力量,妄想打出一个天下,或造成更大的割据是不可能的。”[6]可见他此时还没有以井冈山道路作为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准备。

三、东固根据地的革命路径促使毛泽东转变为“农村中心论”者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出击赣南。但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当地群众的不了解,他们一路走来,颠沛流离、屡遭挫折,“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2月1日,罗福嶂会议作出了“为安置伤兵计,为我有党有群众的休息地计,为救援井冈山计,决定前往东固”的决策。[7]

1929年2月17日,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抵达吉安东固地区,与李文林、段月泉等领导的红二、四团胜利会合。东固会师后,通过在东固一个星期的休整考察和与东固根据地领导人的经验交流,毛泽东看到了东固根据地以农村为中心革命路径的巨大潜能和广阔前景。一方面东固根据地从一开始就立足中国广大农村,以当地农民为革命主体,以土豪劣绅为打击目标,以乡村暴动为革命方式的路径选择,不仅使革命队伍得以迅速成长壮大,而且使敌人陷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包围之中;另一方面东固根据地以农村山区为回旋余地,以游击战术为斗争策略,以秘密割据为政权形式,采取“到处发动、四面点火”的波浪式前进的发展模式,也让毛泽东从迂回进攻的视角破解了中国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论”的制约瓶颈。

1929年4月5日,离开东固仅一个多月,毛泽东就在给中央的信中对“城市中心论”予以了有力批驳。他说:“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苏维埃之建立,红军之创造与扩大,亦是帮助城市斗争、促成革命潮流高涨的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沉溺于农村游击主义是最大的错误,但畏惧农民势力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领导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不得工人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8]虽然毛泽东此时还没有明确提出以农村为中心,但已指明农村革命斗争并非居于从属次要的地位,而是与城市工人运动具有同等重要并相辅相成的。

随后,通过对赣南、闽西等地情况的综合考察和深入调研,毛泽东进一步确立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理论。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9]。在这里,毛泽东强调农村革命斗争是促进革命高潮、夺取全国胜利的“最高形式”和“最重要因素”,其它方面只是次要因素或配合力量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指明了党的革命斗争应该以农村为中心,而不是以城市为中心。这个新结论已把农村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他还明确指出:“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10]。这些论述,实际上已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

综上所述,立足于中国农村,依靠广大农民,组织乡村暴动,实行土地革命,这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得以成功创建和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在中国具体应用的生动体现。东固会师后,东固根据地的革命路径给正苦苦思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毛泽东以巨大的思想灵感和智慧之光,为其彻底破除城市中心论的影响,确立农村中心论的观点,初步形成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维启迪。

[1][7]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2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281.33.

[2]马克思.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

[3]列宁.在全俄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列宁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95.

[5]中共湘赣边特委和红四军军委给湖南省委的报告(1928年7月4日)[A].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C].449.

[6]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928年10月5日)[A].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C].454.

[8]毛泽东.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A].毛泽东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5.

[9]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A].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8.

[10]毛泽东.给林彪同志的信(1935年1月5日)[A].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54.

D231

A

1009-928X(2011)11-0015-03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固革命根据地史论”(批准号:09BDJ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 特约编辑:鲁月棉

猜你喜欢
中心论根据地斗争
同步发电机理论的一个奇点与气隙中心论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的辩证架构
窗台上的妈妈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的探寻
成德同城化背景下德阳旅游特色小镇的改造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