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排瑶、瑶排、八排瑶等称谓之辨析*

2011-12-24 07:51徐祖明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连阳连山风土

徐祖明

排、排瑶、瑶排、八排瑶等称谓之辨析*

徐祖明

粤北连南排瑶的几个称谓:排、排瑶、瑶排、八排瑶等,在解说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通过梳理和辨析,认为“排”由动词“排年”、“编排”演变为名词“村庄”、“村寨”,后来又指基层行政组织;“瑶排”、“排瑶”、“八排”、“八排瑶”语义明确,理解一致;“瑶排”、“排瑶”最早的出处是李来章的《风土记》,“八排”最早出现于明末朱若迄文;“八排瑶”最早出现于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它与“排瑶”相通、与“八排”不同,但它们在使用上有交错代替的现象。

排;排瑶;瑶排;八排瑶;辨析

Abstract:The northern part of Guangdong with a few South Pai Yao Title:row,row Yao,Yao row,eight rows and Yao,there is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use of certain differences.By combing and discrimination,that the“row”from the verb“schedule on”,“arrangement”evolved into the term“village”,“village”and later refers to the basic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Yao Pai”,“Pai Yao”,“eight row of the”semantic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the first source is the Li chapters of the“endemic in mind”;“Eight Pai Yao”first appeared in the Qing·Dajun“Guangdong new language”,it“Pai Yao”connected with“eight row of”different,but they are staggered instead of in the use of the phenomenon.

Key words:scheduling;Pai Yao;Yao row;eight rows Yao;Analysis

连南排瑶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之一——瑶族的一个分支,由于它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有关它的称谓:排、排瑶、瑶排、八排瑶等,解说上众说纷纭,使用上含混模糊。本文力求对有关解说进行梳理,对这些称谓作出较为合理的界定,就教于方家,以正视听。

一、有关“排”的解说

“排”这一称谓 (或概念)在排瑶研究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意义。而在有关“排、排瑶”之类称谓的解说中,对“排”的探讨和解释也较为详备和深入,但仍有阙疑之处。

(一)李默之说:不是简单的“村寨”、“村落”的意思,而是明封建王朝基层行政组织形式

李默先生在《瑶史拾零七则》[1]一文中,首先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外学者如胡耐安、凌锡华、日本竹村卓二等,“对八排瑶的‘排’字,都解作‘村寨’、‘村落’”,是“陈陈相因”,并提出他自己的观点:

“排”不是简单的“村寨”、“村落”的意思,而是明封建王朝基层行政组织形式。这里,他没有完全否定“排”具有“村寨”、“村落”之意,而是增加和着重强调了“排”更有“基层行政组织形式”的意义。

接着,他在后文论述了“排”这一含义的根由和演变过程:由动词“排年、编排”逐渐演变为名词,如“编为一甲,分作十排”,“编为东西八大排”等。

此说很有参考价值,但尚有疑惑之处。其一, “排年”、 “排年轮充之制”出现于何时,与“排”被安排为“行政组织形式”是否都为明代。对此李默的依据之一是《八排文化》[2]所称,而按《八排文化》所指去查《连山县志》[3],没有“明成化二年官兵剿瑶事时,首次明确提到‘八排瑶’的名称”之说。即使是里面提到了“八排瑶”,也不能证明“排”就“是明封建王朝基层行政组织形式”。其二,作者前面说它“排年轮充之制”“已不是限于连阳地区,而是明代的基层统治的一种行政制度”,作为一个朝代的行政制度,应该是普遍实行之。而他后面又说“乳源牛婆峒民瑶,已编入里甲与齐民一体;板瑶、箭瑶因居住分散,丁粮又少,则照其原编总甲之旧。连山境内之过山瑶,亦沿其总甲之制。”也就是说,其它绝大多数地方,没有沿用或保留“明封建王朝”的这一“行政组织形式”,即使是连阳附近周围瑶区也没有实行这种“排年轮充之制”,只有连阳才一直保留下来而实行之,且形成“八排”之气势。假若如此,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李说里面还有将后时代出现的史记和史实来证明自己对以往之事的推断,没有把历时与共时区别开来。其中有的是引述论著作者之言,也看作是所记之事发生的年代。如,引《天下郡国利病书》[4]中的三段文字,都有这一问题。

应该说,“排瑶”之“排”与“排年”、“编排”之“排”有渊源关系,也有由动词转为名词之情形,这是一个历时发展过程。“排”作为名词之用不在明而在清,且初始就是单指“村寨”、“村落”,当被社会广泛接受采用后,才纳入到行政结构的序列之中,这其中有一个渐变演化的过程。这种情形类似于当今社会普遍使用“村”的状况,“村”的使用,开始就是指称某某村,后来村有了基层组织单位的含义,到现在,“村”不仅是自然村的指称,又是行政建制单位,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

(二)(清初)李来章之说:以竹木为寨栅,谓之排

李来章在《连阳八排风土记》[5]中认为:“八排者,瑶僚所居也。以竹木为寨栅,谓之排也。”

李来章作为当时宰连知县是通过实地考察而撰写《连阳八排风土记》,他对“排”的解说则是从瑶寨村落房屋的建筑材料方面立论的,虽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其主观判断是显而易见的。

(三)(民)凌锡华之说:排者,派也

凌锡华在《连山县志》卷5中说:“排者,派也;冲者,种也。”

廖炯然在《连阳瑶民概况》[6]中也持此观点,他说: “其聚居名称大曰排,小曰冲,又曰寨。排,即派也。冲即种也,冲隶于排,犹言某派之种也。”

他们都没有解释“派”为何意。即使是按照《排瑶历史文化》[7]作者所言,“排”、“派”是谐音,但仍未解释出“派”的意义。把“排”与“冲”(“派”与“种”)当作逻辑里的“属种关系”去理解,也不能明了“派”为何意。“排者,派也”等于没有作出解释。

(四)胡耐安之说:八排的村落称为排

胡耐安先生认为:“八排的村落称为排”[8]。胡先生还进一步解释说:“瑶排之称,就是由他们房屋行列,望去一排排的不相紊乱。”

胡先生是较早持“村落”之说者。而且他还侧重于从房屋形态上分析和解释“排”称谓的缘起、根由。

(五)练铭志等人之说:由地形称谓转而为村

练铭志、马建钊、李筱文在《排瑶历史文化》[9]一书中,对《风土记》 “以竹木为寨栅”之说、《连山县志》的谐音之说与胡耐安的房屋行列成排之说提出了质疑:

据调查,瑶排周围以石壁墙和种植荆棘类植物作为屏障者多,以竹木为栅者甚少。所谓“排”系以竹木为寨栅得名,似不确。《连山县志》以“派”“种”谐音解释“排”“冲”,似嫌牵强和证据不足。殿说颇有见地,从者亦众,然其说似仍欠周详。因为房屋之排列整齐非排瑶独然,曲江、乳源和乐昌三县接壤之过山瑶亦如此。(原注④:江应梁:《瑶人之房屋及工具》,《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1938年)若“排”果以房屋排列整齐得名,何故独以“排”称此而不称彼?看来此说亦值得考虑。

当地有“八排二十四冲”一说。“排”、“冲”二字地位相同而意义相近,均有村寨之义。冲,原指两山间的平地,而人们都将位于其间的村称作“冲”。冲遂由状地形而转为村寨名。湘粤一带称村为“冲”者甚多,著名的如湖南的韶山冲;粤北连阳四属一带所在亦多,如大坪冲、平安冲、耳环冲、冷水冲、猪婆冲等。

“冲”的解释似对释“排”有启迪意义。村之称“排”,盖亦与其所处地形有关。粤中粤西一带汉族称山腰间或山边一块较大的坡地为“排”。对于建在其上的村则称××排村,简称××排,于是“排”便如同“冲”那样,由地形称谓转而为村。其实,这种命名法并不陌生。除上述“冲”外,还有“围”。解放前,某些汉族客家人仍恪守聚族而居的习惯,血缘相近的人家彼此相邻,并出于防备匪盗的原因,全村各户紧紧相挨,围成一个圆,各户的大门均朝里开,仅留一二门(亦称门楼)与外部相通。人们根据其村的结构特点称之为“围村”,简称“围”。围便由村的结构特征转而成为村的代义词。人们熟知的“客家围”,即客家村之意。称村为“排”的虽不多见,但亦在数不少。粤中、粤西一带,如新兴县的大岭排、上排、下排、田排,罗定县的大排,高要县的大坑排、大五排、新排,云浮县的高排、桐油排,信宜县的罗排、金龙排等等。无独有偶,粤北、桂东北和湘南等地亦有此类地名。如阳山县的石梨排,湖南宜章的杉树排,广西贺县的大岭排、马峰排、磨刀排、牛栏排、刘屋排、赖屋排、杨屋排、黄屋排、佛子排、黄竹排等等。看来,以“排”称村之俗并非限于粤中、粤西一带,似有较大的地域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名一看便知,其始居民族为汉族。再观八排位置,除横坑位于山顶之外,其余均在半山以上较开阔的地带,符合“排”的地理特征。其中八排之一的火烧坪 (又作火烧排)最为典型。火烧坪,瑶语称tai44tu55jong44(大都样),大都,意为山顶下一块平地。至此大致可以肯定,所谓“排”,与“冲”一样系由汉族称其村寨所处的地形转化演变而来。此称出现于何时,目前无法考证。“排瑶”一词见于时人记述是明末崇祯十三年 (公元1640年)六月,“排”之出现当在此之前,恐与八排聚落的出现有关。

此说最为详细,但也有可疑之点如下:

1.冲,原指两山间的平地,而人们都将位于其间的村称作“冲”。

2.粤中粤西一带汉族称山腰间或山边一块较大的坡地为“排”。对于建在其上的村则称××排村,简称××排,于是“排”便如同“冲”那样,由地形称谓转而为村。

这两个说法根据不足。对于“冲”的地形说,惟有《辞源》[10]有一义项:“⑦指山间的平地。如:韶山冲。”《辞源》此说亦可存疑,它是否只为解释“韶山冲”之类村名而赋予的一条义项,最多也只能看做一家之言,不足为立论的依据。

对“排”诸多辞书则都无此类解说。

再者,据它所述,他处名排者,既少且分散,呈零星状。而连南竟一地集中了八个大排、众多小排。用其它地区以排为名的村庄,来说明连南排瑶之“排”,不禁要问,他处排者是否就是因建在半山坡地才名之?其实,全国范围内的山区村寨多数都建在这种地势地形之中,如果按作者的观点:“若‘排’果以房屋排列整齐得名,何故独以‘排’称此而不称彼?”那么,“若果以村寨建在半山坡地得名,何故独以‘排’称此而不称彼”?

(六)黄志辉之说:居室组合形式、较大的聚居处[11]

黄志辉在他校注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以下简称《风土记》)的《前言》中说:

所谓排,瑶民自称为yong,汉语意译为“村寨”,指的是居室组合的形式,自是较大的聚居处。瑶民村寨多在半山,或者就在山巅之上,房舍依山构建,一行行层叠而上,故称为“排”。至于“坑”、“冲”、“坞”,瑶民依次称为hiang、zungh、wuh,指的是地理环境或生产条件:“坑”是山间的溪涧;“冲”是溪涧流经的地段;“坞”则是山与山的交界处和结合部,也即山沟或沟壑。瑶民定居,必须在这些水源充足的地方。因此,“坑”、“冲”和“坞”,就是排以外一些比较分散的排瑶居民点,也是瑶民聚居的基本标志。

溯本求源,各“排”遗存着以血缘为纽带而聚居的特点。“坑”、“冲”、“坞”原是各排生产的地段,后来人口增长,成了“排”的分支。可见,“八排二十四冲”之说,大体上概括了排瑶同一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可信的。

黄说较有道理。他指出了“排”的称谓来由,从历时性上考察“排”与“冲”的先后关系,未取“冲”为平地之说。《排瑶历史文化》的作者没有注意到黄说,把“排”与“冲”放在共时性上考察,得出大者为“排”,小者为“冲”的结论,显然不合历史性。但黄说亦缺少必要的佐证材料,是否就是先“排”后“冲”。假设为先“冲”后“排”呢?可以设想,最早的一群或一批瑶民迁徙到深山老林之中,先在比较容易安营扎寨的地方落下脚来,或水边,或平地,后来渐觉不安全 (有来自自然界的野兽侵扰、来自社会的官兵剿杀威逼、他们内部的矛盾冲突分化等),或是发展之需要,于是向山中、山上转移,转移之中就有集中、聚居。这是其一。其二,先期来到连阳的瑶民,不可能是大批 (大部队)到达,应是分批量、分时段的,由少到多,聚居点也应是由小到大,由平处到山中,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当聚居成“八大排”时,应是一个很有规模的迁移和发展之结果。当然,随着八大排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生产、生活诸方面又会出现新的变化,于是又有向山下水边或较平坦之地的转移派生繁衍 (或者原来就有一些“冲”仍在原处,没有向山间转移,不可能整齐划一)。由此就有一个由小到大又产生小、由分散到集中又扩散的曲折变化、犬牙交错的发展过程。当然,这也只能是一种推想。但不能排除这一可能性。

(七)翾忠良之说:象征一种意愿:像林木生长成排与林木水运放排一样

翾忠良在《排瑶文化系列之二·排瑶栅砦 古朴久远》(《清远日报》2005年11月8日)一文中认为:

排瑶居住的村寨称瑶排如油岭排、南岗排。“瑶排”和“排瑶”名称的来源,应追溯到他们的祖先在“五溪”时的生活。沅水上游,高山大岭,森林茂密,“山林”成了瑶民的终身伙伴。山林成长离不开“一排一排”,山林成材,通过沅水向下游流放,也离不开一个“排”字。他们仰慕养活他们的一排排山林,一排排木材;他们渴望似山林那样一排排成长,一排排繁衍、生息;他们把自己称作排瑶,把居住的山寨称作“瑶排”,带到了连阳地区,分成“八排”。这样“瑶排”和“排瑶”便成了一个独有的特定的名词。

此说认为“排瑶”或“瑶排”之“排”,是与山中树木成排生长、砍伐运送时在水流中放排有着密切关联,瑶民在此环境中就培养出希望他们能够像树木那样成排地生活、成长,便以排命名。而且,似乎包含着他们在未来粤北山区定居以前,就已有“排”的概念,后来带到了连阳地区。

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的主观任意性,其它少数民族也有迁徙的历史,其它地区也有发排运送树木,为何独瑶排以此为名,他人就不取呢?另外,同处连山的过山瑶为什么就不称“瑶排”或“排瑶”?难道只有这些八排瑶的瑶民才面对成排之林木、有过以排放木之经验?

再者,“排瑶”、“瑶排”等等,是他称而非自称,这就与瑶民自身愿望没有多大联系。

以上诸家所述集中于两点,其一,探讨“排”取名的根据和缘由,即为什么要叫“排”,而不叫其它。其二,解释“排”所包含的意义有二:一是村寨,指它的自然形态,二是封建社会设立的一种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我们认为,“排”作为他称 (主要是汉人所称,现在他们也自称),应与排瑶所居房屋排列形状密切相关,与其地理位置的关联度不大,这是其一;其二,“排”与“村”的用法一样,开始使用“排”是指其村寨、村庄,后来就与封建社会的政权行政建制单位联系起来。这个“后来”的时间,应为清代而非明朝,根据就是凌锡华的《连山县志》。

二、有关“排瑶”与“瑶排”的解说

(一)“排瑶”、“瑶排”的含义

1、《排瑶历史文化》对“排瑶”的解释

既然其村寨被称作“排”,那么,称所居之瑶为“排瑶”似属常理,亦借此以区别于过山瑶。居排之瑶为排瑶,排瑶所居之排当可称瑶排,以别于汉排。

2、《排瑶历史文化》的解释已为人们所认可。但需要补充的是“排瑶”不仅是与过山瑶相区别,而且也与其它所有不居于名为“排”的瑶民相区别。瑶排不仅区别于汉排,它还区别于不是排瑶所居的所有的村寨 (村庄)。

上说似乎犯了逻辑上的循环定义的错误,但惟有如此,才能区别于它。

(二)“排瑶”、“瑶排”称谓的出处

1、李来章在《风土记》中已有“排瑶”与“瑶排”之表述: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主成分涵盖了商业、金融、办公、生活服务、住宅等信息,除了提取商业区之外,还能够反映居住区的分布。因为居住区其实是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比较完善的区域,这与第一主成分表达的特征相似。合理选择主成分得分的阈值,将有助于识别居住区及其分布特征。还可以尝试将主成分作为特征变量,对样本进行聚类或者判别分析,进一步识别功能区以及城市总体布局,这也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排瑶”:《卷二·形势·平安冲》篇:“康熙三十年,庚午,排瑶 (字下划线为笔者所加,后同)猖獗,劫杀良溪,居人苦之,时知县事者,为刘允元。”

“瑶排”:《卷三·风俗·节序》篇:“七月初七日。谓之‘七月香节’……此节瑶排最重,有事于外者,必归其家。”另,《卷三·风俗·节序》篇:“每岁至冬月,始输粮,不当差枕 (黄志辉断句,并认为“枕”可能是“税”之误。李默、房先清《连南八排瑶族研究资料》[12]将“枕”断为下句始字)。近瑶排民户,田业多有债,准亦有当买税寄民户,俱累原业。”

2、凌锡华《连山县志》也有“排瑶”和“瑶排”两概念:卷十四曰“瑶排”,卷中有“排瑶”用语。

3、《排瑶历史文化》认为,“‘排瑶’一词见于时人记述是明末崇祯十三年 (公元1640年)六月”。[13]据它对此句的注释,“见朱若迄:《剿瑶详两广文》,载《连山县志·瑶排篇》附录《历代绥瑶政策下篇》。”但查朱文,里面没有“排瑶”一词,那么,《排瑶历史文化》凭何有如此之说。

4、李默先生更把时间提前到明初,他在《瑶史拾零七则》用标题明确标示:“二、排瑶之名见之洪武”,所据材料也是《八排文化》采用的《连山县志》。

“排瑶”在《瑶排篇》中确有此词,但不是朱若迄文所述,而是《连山县志》作者所言。

再如《排瑶历史文化》所引证的材料:

《瑶排篇·历代绥瑶政策下篇》:“成化元年,瑶人叛。命都督同知赵辅为征夷将军,充总兵官佥都御史韩雍赞理军务讨之。十二月,韩雍大破广西大藤峡瑶,连南各排瑶皆震怒。”

以上两段文字中都有“排瑶”一词,但都是《连山县志》作者凌锡华用语,他是记述明代之事,而不是明代就有的词语,应把它们区别开来。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两部著作(《风土记》与《连山县志》)中,对“排瑶”与“瑶排”已有明确区别。在使用的数量上,《连山县志》较多。在李来章笔下,只有几个用例,而且,他一般是用“瑶”与“瑶人”,很少用“排瑶”;多用“排”或“某排”,很少用“瑶排”。在上例用“瑶排”处,都可换用“排瑶”。而“瑶人”一语,古已有之,如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外国门下·瑶人篇[14]:“瑶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且“瑶人”所指最广,包括所有的瑶族人。李来章往往是以泛称代特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这种用法不会造成混乱。

三、有关“八排”与“八排瑶”的解说

(一)“八排”的含义及其解说

1、“八排”的含义

“八排”,就是排瑶所居的八个村寨。这里的“八排”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是指单个的八个排的具体名称。

李来章所说:“八排者,瑶僚所居也”[15],此言简明得当。

2、关于“八排”名称的记载和解说

其一,李来章的《连阳八排风土记》已明确提出了这一概念。最显眼处,就是著作的题目,已醒目地标示出“八排”之概念;另外他在《连阳八排风土记·自序》中还有:“若八排之瑶,连州仅居其三;若予所治之连山,则居其五。”但李来章对“八排”这一名称的来历未做任何解释:是以前书籍就有记载或有此称谓,还是他本人的概括,抑或是时人已流行此说?

以李来章为最早提出者,香港中文大学著名学者谢剑持此意见,他没有提出还有前人。

其二,《排瑶历史文化》一书作者根据《连山县志》认为:“八排名称始见于明末,但八排的出现和形成当在此之前”。这一观点的后一句话是对的,八排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村寨应在八排这个概念之前,但作者对“八排名称始见于明末”之说未提供根据,他后文所述的内容也只能说明“明初之前”就有排瑶“抵达粤北”,“可知八排在明初已初具规模”,但不能证明“八排名称始见于明末”。

在《连山县志·历代绥瑶政策上篇·剿瑶奏疏·知县朱若迄》确有此语:“连阳之地,瑶害实繁,而八排称最。如油岭、横坑、行祥三排属州,军寮、马箭、大掌岭、火烧坪、里八峒五排属县,此为祸最烈者。”因这是引述朱若迄奏疏中的文字,而这篇奏疏是朱若迄“崇祯十五年三月X日具奏”,由此可证,朱若迄较李来章称“八排”为早。还有殷化行《经理瑶氛奏疏》:“八排毗连,各一聚落,皆在深岩邃壑之内,丰草密菁之间”。此《奏疏》是殷化行于清康熙四十年十月十日具奏,句中“八排”用语也较李来章早。

但《排瑶历史文化》对此未作引证说明,使人怀疑它的“八排名称始见于明末”之说是否可靠。

(二)有关“八排瑶”的解说

1、“八排瑶”的含义

“八排瑶”是指聚居于八排村寨的瑶民,包含八排二十四冲之瑶民;现在已成为“对聚居于今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排瑶的专称”[16]。它不仅区别了连南县内的过山瑶,而且更有别于其它地方的瑶民,如:蓝靛瑶、茶山瑶、背篓瑶、花篮瑶、白裤瑶、长衫瑶、顶板瑶、红瑶、黑裤瑶、东弄瑶、西弄瑶、东山瑶、西山瑶、平地瑶等等。

2、“八排瑶”概念的提出

其一,清·李来章在《连阳八排风土记·自序》中有:“若八排之瑶,连州仅居其三;若予所治之连山,则居其五。”这里是用“八排之瑶”指称“八排瑶”,应该说它相对“八排瑶”还是有区别,但“八排瑶”这一概念已呼之欲出了。

其二,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七·人语·瑶人》:“连山有八排瑶,性最犷悍,其臀微有肉尾,脚皮厚寸许,飞行林壁,自号‘瑶公’,而呼连人为百姓,自称瑶丁曰‘八百粟’,言其多矣。”[17]

其三,《八排文化》一书作者认为:“据《连山县志》记载,明成化二年官兵剿瑶事时,首次明确提到‘八排瑶’的名称”。如果此说成立,那最早称“八排瑶”的,应在“明成化二年”,何人称之尚未作交代。但,经查,《连山县志》里就没有这一记载,则“首次明确提到‘八排瑶’的名称”之说不实。

以上三点,从严格意义说,清屈大均所述为“八排瑶”之说最早者,李来章的“八排之瑶”尚不是完全的“八排瑶”,《八排文化》所述不实,不能成立。

再者,“八排”与“八排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八排”指瑶寨,“八排瑶”指瑶民。李来章在《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对“八排”的称说是很明确的。凌锡华在《连山县志》对“八排”与“八排瑶”的区分也是严格的。

但在今天一般使用中,就出现了“八排”、“八排瑶”、“排瑶”、“瑶排”这几个概念混用的情况。李默与《排瑶历史文化》的作者均认为,“排瑶”是“八排瑶”的简称,此说可取。

“八排”不能看作是“八排瑶”的简称,因它们内涵不同,犹如瑶排与排瑶之区别。但在具体使用中,又可以互相取代,或者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互换不会引起混乱,不会造成语意不清或理解困难。譬如,《连阳八排风土记》这一题目中的“八排”就可看做是“八排瑶”的简称或省略。类似的情况还较普遍。究其原因,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双指,或是两可,语义上具有这种双向性。倘若久而久之,“八排”与“八排瑶”就会相通,使用上也可互换了。

应该看到,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总体上有所定,也有所不定,使用上就可以灵活处理,只要不影响语义的表达和理解,均可以节约的原则,使用中能简则简。

综上所述,与“排”有关的几个概念:瑶、排、冲,排瑶、瑶排、八排、八排瑶,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时变化和共时交错的发展过程。其中,“瑶”是一个“根”,既是人根,也是词根,人根与词根在这里就合二为一了:瑶——瑶人——排瑶——八排瑶。“排”是由“瑶”分出的一个特殊枝干,它已成为一面旗帜,离开了这面旗帜,则这支瑶人就失去了魂灵和趋归,对它进行研究也就失去了特殊意义。

[1]李默.瑶史拾零七则[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2(7).

[2]杨鹤书,李安民,陈淑濂.八排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3]凌锡华.连山县志[M].民国十七年.

[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

[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连阳八排风土记》(见《排瑶历史文化》第一页).

[6]廖迥然.连阳瑶民概况[M].新亚细亚学会,1943.

[7][9][13][16]练铭志,马建钊,李筱文.排瑶历史文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8]胡耐安.说瑶[C].边境论文集·第一册[A].台北:华冈书局,1966:569.

[10]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363.

[11]黄志辉.前言[C].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M].黄志辉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12]李默,房先清.连南八排瑶族研究资料[M].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内部发行),1966.

[1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外国门下·瑶人篇[C].黄朝中,刘耀荃.广东瑶族历史资料·上册[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10.

[1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连阳八排风土记》(见《排瑶历史文化》第一页).

[1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七·人语·瑶人[C].黄朝中,刘耀荃.广东瑶族历史资料·上册[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29.

〔责任编辑:黄润柏〕

Pai,Pai Yao,Yao Row,Eight Rows and Yao Discrimination Title

Xu Zuming

C952

A

1004-454X(2011)01-0141-007

* 本文系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粤北瑶族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号:SK09005)。

【作 者】徐祖明,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广东清远,511510。

猜你喜欢
连阳连山风土
卖书
“一碗面”何以“煮”出经济风味?——区域产业往往源于地域风土
豆粕:天气不利助力美豆九连阳,国内需求好转库存下降
豆粕:天气不利助力美豆九连阳,国内需求好转库存下降
风土和历史
风土视阈下的安部公房的异端者精神
一名老警察的新追求:记葫芦岛市公安局连山分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春山
百万古砚:四人情感临考
赵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