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430300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雷文丽
【摘要】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喉癌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环境与体位护理、气道护理、鼻饲护理及出院健康教育等系统性、针对性的综合护理。结果 34例行气管切开的患者,经过精心护理,术后恢复良好,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喉癌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预防或减轻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喉癌; 气管切开; 护理
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而气管切开是患者维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治疗方法。由于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的完整性,腺体分泌增多,易发生堵塞与坠落,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减少并发症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本院34例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喉癌患者34例,均于术中行气管切开喉癌切除术。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49.8±5.4)岁,鳞状细胞癌28例,腺癌6例。
2 结果
34例患者中,行部分喉切除术25例,喉全切除术9例,术后患者均成功拔管,未见伤口及皮下感染,发音及呼吸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周~3个月恢复吞咽功能,1例发生咽瘘,经换药及支持治疗后治愈,未见其他并发症。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介绍本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效果,使其了解到气管切开的必要性,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失语等不便及相应的预防与护理措施,使患者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制定适当的沟通方式,事先准备笔本或指导患者用简单的手语及动作以表达其想法与需求,从而最大限度消除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2 病房环境与体位 病房室内温度应维持在20 ℃左右,湿度70%以上,保持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尽量减少探视与陪护,限制人员的流动,避免交叉感染。每天紫外线照射病房2次,每次1 h,病房地板、桌面等用84消毒液擦拭,每天2~4次。术后第1天取半坐卧位,颈部制动,抬高头部30°~45°,头颈与上半身应时刻位于同一水平线上,避免切口过度牵拉影响愈合或套管脱出发生呼吸困难。同时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引流管通畅及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防止感染。
3.3 气道护理 随时检查并调整气管套管的松紧度,以保持气道通畅。通常每4~6小时清洗消毒1次套管,若分泌物较多,则每隔 1小时清洗消毒1次[2]。消毒时间应合理安排,避免影响患者休息。切口周围的纱布垫要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更换2~3次,必要时随时更换。根据吸痰指征适时吸痰,防止气道堵塞,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面色,若出现脸色苍白、口唇青紫,应暂停操作,同时加大氧流量。根据患者情况,采用气管滴入或雾化的形式进行持续气道湿化,稀释痰液,以利于其排出,减少痰痂形成与避免合并肺部感染[3]。
3.4 鼻饲护理 于术后1周左右通过鼻饲管给予高能量、富含蛋白质、高维生素等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饮食不可过稠,并于进食前温开水重新胃管,以防鼻饲管堵塞[4]。食物的温度适宜,进食速度应缓慢,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 ml,每4小时一次,并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感。鼻饲后嘱患者取半卧位30 min并轻拍背部,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如无明显误咽现象,可在术后第15天左右拔除胃管[5]。
3.5 健康教育 嘱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搭配饮食,少量多餐,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对于带套管出院的患者,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简单的护理,掌握清洗、消毒与安装套管的方法,必要时可自备吸痰器进行吸痰[6]。一旦发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来院就诊。
4 体会
通过对34例行气管切开喉癌切除术患者系统性、规范性的护理,笔者认识到,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尊重、关心、体贴患者,从患者心理需求出发,提供给他们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使其生理、心理达到最佳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预防或减少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廖美英,韦审.喉癌术后的呼吸道管理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5:1792-1793.
[2] 龙和开.129例老年气管切开的临床分析和护理.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0,2:55.
[3] 兰美娟,景志勇.长期气管切开患者并发气管狭窄的因素分析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06.
[4] 冯雪连,麦绍群.喉癌病人的临床护理.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0):1259.
[5] 单鸿放.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医药导报,2010,5(15):85,89.
[6] 黄和雪,张荣,蓝莹,等.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中国医药导报,2010,5(29):75-76.
(收稿日期:2011-06-08)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