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弛
诗歌鉴赏,总是教师比较头疼的,尤其展现在高考之中,每次在鉴赏诗歌时总会出现教师很累,学生迷茫,不会做题的尴尬。而且凡是课本中出现的诗歌,一定不会出现在考卷中,最终诗歌欣赏的教学往往会出现会的依旧会,不会的依旧不会的教学低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在诗歌教学中进行多元化的活动式教学是打破坚冰的一个尝试。
教师的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学会鉴赏诗歌的前提。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更是学会鉴赏诗歌的关键。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则是促进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内化的保障。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鉴赏诗歌也不例外,在诗歌鉴赏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收获,并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1.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古代诗歌本来就是吟唱出来的,虽然,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很多教师已经注重在课堂中提升诵读的地位,并已让诵读以个别朗诵、男女生朗诵、整体朗诵等多种形式贯穿于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但是,这样热闹的一节课学生究竟在诵读上,在理解诗意上有怎样的提升?怎样才能将诵读不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而真正落到实处,使诗歌鉴赏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在今年的一次公开课中我做了一次关于诗歌鉴赏中加强诵读落实的尝试。在导入新课环节后,先让学生凭借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朗诵诗歌,然后在学生互相评价中总结诗歌诵读的关键点,落实节拍、节奏、重读、押韵等要点,在此基础上强调吟诵的关键在于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上,引出对诗人情感的分析与把握,最后以总结杜甫晚期诗歌及其晚期诗风作结,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课下完成探究作业。但是由于在课堂前半段的导入,以及诵读指导上展开过多,后面对诗歌感情的分析与讨论,对诗歌主题的解读不够。而且吟诵与品析没有完全融合,会造成一课两元主题的结果。其实诵读与理解诗意并不矛盾,关键是在课堂上如何将两者很好的融合,既突出学生的诵读又能使学生对诗歌主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另外,可以将诵读比赛引进到课堂之中。比如组织毛泽东诗词背诵比赛,看谁背诵的数量多而且准确,以此来促进学生诗词的积累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甚至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比如,曾经举办的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中,有的学生将书法与朗诵结合起来,有的同学把诗歌唱了出来。而在今年“浸润”中,更有学生为大家“表演”了一场《雨巷》,在撑起的油纸伞中,在《殇》悠扬的音乐中,“诗人”缓缓登场,他们以声、画、道具、动作诠释了诗意,更把在场的同学带进了那一个悠长悠长的雨巷之中。而其中的一位同学原本是对诗歌朗诵不感兴趣的,活动使他改变了对诗歌的情感,加深了他对诗歌的理解。
2.调动学生讲解诗歌的热情,发挥积少成多的作用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每节课开头留有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诗歌讲解,以加强学生的诗歌鉴赏积累和理解。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一开始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呈现,甚至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竞争,这样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以一带一地使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熟悉诗歌讲解的环节以及重点,当时机成熟了,再逐步扩大,尽量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每次讲解提前一个星期做好安排,老师对学生将要讲解的诗歌进行把关,还要控制好讲解的时间。这既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他们的督促。一个星期的最后一节课不安排讲解,由教师对一个星期的讲解进行简单回顾和总结。一般准备充分的小组,学生讲解的效果会比老师讲解更好。学生在一次次的锤炼过程中,由对有关诗歌的鉴赏照搬逐步开始了有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在讲解的过程中,更用自己对诗歌的喜爱去感染更多学生。比如,喜欢海子的同学为大家讲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后,一句“其实我认为更好的是《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引起大家下课之后的争相阅读,喜欢李清照的同学为大家推荐《乱世中的美神》。让学生去讲解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为学生与学生交流诗歌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诗歌进入到每一节课中,让课堂进入到不同的诗情画意中。
3.教学中应注重书面交流
一般的诗歌赏析课型,由于时间以及课堂容量的限制,课堂中更多体现的是师生以及生生的口头交流,这样有利于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但是不利于面向所有的学生,也不利于鉴赏探究的深入,而且当考试时需要以文字形式呈现时,学生往往会错漏百出,甚至有的学生只爱东拉西扯说一通。因此,在课堂中不仅要注重口头交流,也更要注重文字的交流。比如在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布置预习要求学生纠正字词读音以及个别句子节奏之外,还要求学生拿出纸笔,选自己喜欢的句子、个别字词、上片或者下片进行鉴赏,把鉴赏内容或鉴赏中出现的问题写出来。不懂鉴赏的,也把自己在理解诗意或其他问题提出来。这么做,主要是了解学生预习的程度,到底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还存在多少问题,同时,笔头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避免思维偷懒。十分钟之后,把这些纸条收上来,表扬鉴赏很好的同学,并把他们的鉴赏读出来,学生在交上来的纸条中有的涉及词牌的相关知识,有对词中的字词进行赏析,有对词中所勾画出的美丽的景色进行赏析,还有关注到作者在其中挥斥方遒的气势。学生的问题相对集中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老师根据学生的鉴赏稍作点评,再做补充。将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好之后,再看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有的已经在刚才的鉴赏中回答过了,没有解决的先交给学生,讨论不出结果,再由老师讲解。最后师生共同整理鉴赏方法,提出学生在鉴赏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更加注重实效,而且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学习的状态,对以后的学习更有指导意义。高考鉴赏最终要形成文字,所以,动笔这一自我梳理过程就尤为重要了。
4.结合课本示例,从简单的诗歌入手,让学生尝试仿写
通过在实践中对诗歌写作技巧的运用,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之后,引申到白居易等人的《长相思》,在让学生总结这些诗词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仿作。“箫声断,笛声断,声声诉尽心中怨,苍山隐岚烟。/惜流年,忆流年,流水逐梦鸟逐闲,聚散各随缘。”“帘半卷,愁半卷,冷雨敲窗心难安,流光弹指间。/情如烟,恨如烟,雁字结愁愁更满,夜阑玉笙寒。”“聚似雾,散似雾,回首前尘情已误,烟波生远树。/醉朝暮,忘朝暮,休问年少来时路,寂寞伤怀处。”等脍炙人口的诗词都异彩纷呈,而像“山朦胧,树朦胧,长空寂寞雁无踪,独数路千重。/盼相逢,怕相逢,遥怜私语伴西风,冷雨瘦梧桐”中“西风”“梧桐”“冷雨”“雁”等正是学生在对古典诗词意象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见亦难,别亦难,爱恨彷徨情何堪,清宵叹聚散。/情自单,影自单,潇湘夜雨洒珠帘,觉来尚心寒”中“难”、“堪”、“散”“单”“帘”“寒”正是学生对押韵理解之后的灵活运用。学生在相互欣赏品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付出之后的收获,在对古典诗歌的意象、平仄、韵律以及情景融合等表现手法也有了综合性的理解的同时,学生也对诗歌的学习有了新的理解:原来诗歌并不是很难。同样,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就其中的一两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提炼生活中的细节,进行仿写。“简陋的房子中一豆小小的烛火,/照亮男人修补着农具/和妻子小声谈论庄稼。/照亮女人缝着丈夫儿子的衣衫,/侧着头听着丈夫说话。/更照亮孩子在读书,/一笔一笔把自己的未来规划”。学生用精炼的文字一一呈现出生活细节来,这难道不就是诗歌吗?“我的收获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诗,写自己的想法可以感动自己,但如果想感动别人,就要看到细节,关注细节。”学生在仿写中的收获,难道不就是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用心理解吗?
5.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诗集
在学习诗歌单元的同时,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诗集。诗集要求自己设计封面;然后在封二贴上自己的照片,照片可以是卡通画,自画像,或者生活照、大头贴等;在照片下要写上作者介绍,介绍文字可长可短,风格不限,可以庄重严肃,可以诙谐幽默,可以亦庄亦谐;然后设置目录,目录要求有四个栏目,即“我所喜欢的诗歌”“我所创作的诗歌”“我所翻译的诗歌(要求附原诗)”“我所仿写的诗歌(要求附原诗)”,各个栏目底下不规定几首;诗歌长短不限制,空白之处可以画插图。诗歌单元开始之时布置,结束之时上交。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程度差异,可以让学生独立成册,也可以让三五合作,鼓励学生让自己的家长或者最敬佩的老师给自己的诗集写序。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学生共编诗集大小约21份,其中自创诗歌大约80多首,外国诗歌约20首,所喜欢的诗歌编辑数量在100多首。学生创作诗歌特别认真,因为这是他们的第一本诗集,即使诗歌不是写得很好,但已经迈出了独立创作诗歌的第一步。而且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进一步加深,在最后的总结中刘紫熹同学写道:“在这次创作中,我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字的魅力,它总是可以以短短的一个词,甚至一个字就触动你的心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诗歌创作的尝试,想必在今后的创作中对他人作品多加学习,对语言文字多加推敲,定可更加精彩。”米思易写道:“对现代诗歌的创作,使我更广泛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外诗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学到了一些诗歌创作的经验与技巧,例如仿‘新月派写诗,我学会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位一体,仿‘象征派写诗,则要注重暗示、隐喻的手法和意象。自己创作现代诗歌,不仅是继承,更是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融合,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却能激发我的爱国热情和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刘艺同学写道:“我以前从未写过诗,这学期是我对诗歌创作的最初尝试,虽然不是老师表扬的对象,但我自己已经很开心、很满意了。我在写那一首小诗时,脑海中浮现出了我曾经的生活画面,‘看着它去写。我选的是我自己喜欢的主题,写我的初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就像生活一样平淡而真实。这不仅是作业,而且是一种享受。”在学生的总结中,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在诗歌中的徜徉与跋涉,这难道不是对诗歌的综合学习与感悟、是诗歌的创新与交流吗?
另外,在完成诗集制作的过程中,排版设计、封面设计、插图设计等也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多才多艺,尝试到了设计的喜悦,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对这个创意活动很感兴趣。
当前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重心,必须建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学习之中充分体现。这样,学生才能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努力发展并完善自我内在需求。这才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归宿,这样的教学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学。希望对诗歌活动策略的探究与反思,让看似深奥而枯燥的诗歌真正走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近距离地感悟她的魅力,这应当是诗歌创作的初衷,也应当成为我们鉴赏的最终归宿。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