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出路与前景——以海南苗族为例

2011-12-23 18:07陈丽云
新东方 2011年6期
关键词:苗族文化产业海南

陈丽云

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出路与前景
——以海南苗族为例

陈丽云

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地区宝贵的文化资源,挖掘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使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使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笔者通过分析海南苗族文化特点,提出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并对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出路与前景进行探讨。

民族文化;文化产业;海南苗族;发展

海南省18个市县中有6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达139万余人,占海南总人口的近20%。千百年来,世居海南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特色民族文化使海南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黎族、苗族的风土习俗,是海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宝贵资源。

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等文件,明确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奋斗目标。2010年10月海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海南省政府2011年8月1日正式公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政策》将对符合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从土地、财政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挖掘海南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全面推动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海南省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海南苗族文化的特点

海南苗族是海南第二大少数民族。历史记载表明海南苗族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从广西作为兵士征调而来,撤防后一些士兵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移居海南岛生活,成了现在的苗族,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人口约6万余人。早期的海南苗族散居在岛内的山区,过着传统的刀耕火种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海南苗族从深山迁移到新建的苗族新村,过上了定居定耕的新生活。海南苗族主要居住在海南中南部琼中、保亭、白沙等少数民族县,有自称为“苗话”的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海南各市县苗族可使用同一“苗话”进行沟通交流。

海南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

蜡染和针秀是海南苗族古老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苗族妇女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点成各种花纹,再浸入蓝靛缸染色,之后把腊溶洗掉,做成深蓝底白花纹布。在染好的蓝底白花织物上,用五颜六色的色纱线一针一线地绣上以鸡、树、蝶、马等为主,以几何图案“卍”字、“十”字等为辅的花纹,形成色彩鲜艳、别具风格的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让苗族的传统饮食文化闻名全国。“三色饭”是苗族最具特色的食品,一般是在农历“三月三”节庆之时食用,有红、黄、黑三色,也有做成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取色于新鲜植物红葵、黄姜和三角枫汁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山兰糯米中,放在特制的木蒸笼中蒸成,色彩鲜艳,清香可口。每年冬至,苗家人把蒸熟的山兰糯米经过碾压再撒上花生、芝麻做成糯米粘巴。糯米粘巴粘着新鲜甘蔗熬出的液体糖汁,香甜可口,百吃不厌。大多数苗族家庭都懂得酿酒,“山兰糯米甜酒”曾是苗族同胞过年过节、款待贵客必备的开胃酒,甘甜醇香的山兰糯米甜酒让每位品尝过的游人回味无穷、念念不忘。

苗族长期生活在大山里,草药知识很丰富,很多看似普通的小花小草,却是苗族同胞用来治疗发烧、上火、跌打接骨、皮肉外伤、止血、痔疮、感冒、凉风、咳嗽等疾病的草药。

苗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想象奇妙,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苗族奇异的婚姻习俗、生活礼节和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及民族体育,等等,使苗族文化内容更为丰富。

二、发展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意义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旦在社会中失去功能,便会逐渐消失。海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少数民族的住所、服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正逐步消失;许多传统技能和工艺缺乏传承人,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以苗族为例:海南苗族有着400多年文化历史,但是苗族逐渐被汉化。今天的苗族人耕田割胶、种桑养蚕、养蜂养花,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很多年轻人都不懂制作农具、编织竹器、蜡染刺绣、酿制米酒等传统工艺制作。再就是服饰的变化,现今的苗族同胞都身穿汉服,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少数人穿着本民族的服装。苗寨里愿做和会做民族服装以及懂得制作民族服饰工艺的人越来越少,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已经开始后继无人。

世界上诸如英国、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十分注重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开发和保护本国文化,使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合理开发,使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恢复传统民族文化活力;使人们重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实现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发挥各自的区位、资源优势,在热带高效农业、林业、旅游业和特色加工业等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海南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合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特色民族文化,构建个性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发展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对策

加快培育独具特色的海南文化,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提升品质、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切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将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发挥巨大的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海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和谐发展

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对海南省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等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整理和利用,充实旅游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以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活动和地方民族风情歌舞等历史文化传统宣传、讲解、展示为主要内容,以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旅游购物为辅,以自然景观和民族风俗参观为文化旅游路线。例如在开发中线旅游资源时,可以借鉴云南大理成熟的风景——民俗特色游,让游客在海南中部游山玩水的同时,也组织游客到当地黎村、苗寨感受黎苗文化,观看专业的民族歌舞表演,享用特色民族美食,购买民族特色旅游产品。

近几年,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已经打造成为海南特色民族节庆文化品牌。但“三月三”节庆活动应该不仅仅是“三月三”这一天的歌舞表演,而应把民族文化资源向旅游文化产业转化,向游客展示、推销特色黎、苗族民间艺术资源及美食文化。

(二)扶持特色民族传统工艺,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化

对一些濒临失传、后继无人的传统工艺,如苗族的编织竹器、蜡染刺绣、酿制米酒等给予扶持、振兴和发展。扶持传统民族工艺,可以通过组织专人学习、办培训班、以师带徒等多种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特色民族传统工艺产品经营销售,可以从家庭作坊式开始,逐渐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公司加农户、零售批发、团体会展等销售模式,使民族传统工艺产业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近年来海南传世黎锦工艺研究所组织多名具有织锦技术的黎族妇女,用传统的织锦技术手工织造黎锦,研究所负责收购和推广销售,使古老的黎族织锦技术得以流传并走向市场,同时也为黎族妇女们提供了增加经济收入的渠道。研究所还在海南省图书馆设立了“黎锦坊”黎锦展览展示大厅,致力于黎锦技艺的研究发掘和市场拓展。这一成功经验应该大力推广。

(三)统一规划少数民族风情村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软、硬件环境建设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海南要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风情小镇。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风情小镇(村落)是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海南风情小镇建设,对于提高海南旅游文化韵味,发展海南乡村特色游,振兴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软、硬件环境差是主要因素之一。政府若能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风情村寨,发展民族旅游文化,带动乡村旅游、山地运动等新型旅游服务项目,打造民族产品特色品牌,加快发展配套旅游服务,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势必促进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挖掘海南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可以为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1]王雅荣,张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推进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9).

[2]张莹.积极探索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N].贵州日报,2010-07-12.

[3]占耀宗,金颖若.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9).

[4]王建成.海南苗族历史的三部曲[N].海南日报,2004-10-11.

[5]马翀炜,马骏.文化品牌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0(1).

G124

A

1004-700X(2011)06-0036-03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苗族文化产业海南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怀念海南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