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泉
领导干部定力素质的培养
杨玉泉
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除了组织教育培养和科学健全的体制机制等条件外,领导干部自己还要强身健体,在增强自身定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领导干部的定力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的坚定力、服务人民的执着力、为官做事的公正力、拒腐防变的自控力、心理状态的调试力、发展创新的理性力等六个方面。
领导干部;定力;素养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都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掌握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决策权,具体组织和指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思路、工作安排、工作进展、工作成效具有重要影响。领导干部能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既关系到领导干部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除了组织教育培养和科学健全的体制机制等条件外,领导干部自己还要强身健体,在增强自身定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
定力是一种意志力、掌控力。领导干部的定力就是领导干部在做官、做事、做人过程中把握自我、规范品行的意志力和掌控力。领导干部有了这种定力,才能在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边界作出正确抉择,不越界、不违规、不触底线,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保持住自己的操守,从而避免人生轨迹跑偏,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损失。领导干部的定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理想信念的坚定力。所谓坚定力,就是对理想信念的不移、不变、不摇的意志力、内在力。领导干部既要着眼于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又要立足于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把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辩证的统一起来。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胡锦涛同志也指出:“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现在我们所处的世界,日新月异、千姿百态,存在着种种诱惑,不可能做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在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根本原则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才能经得起严峻考验,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如共产党员杨善洲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二十多年绿化荒山,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六十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人间正道是沧桑,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要看这个理想信念是不是入脑入心,是不是在诱惑面前不变,是不是在曲折面前不动摇。因此,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真学、真信、真懂,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同时在各种考验面前和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不为所惑,不为困难所吓倒,以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去从事党的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第二,服务人民的执着力。所谓执着,就是追求不舍,坚持不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无论何时何地,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在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优秀领导干部,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取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忠实履行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在为人民服务上下真功夫,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种“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座右铭、价值标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权力是把“双刃剑”,领导干部要牢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工作,为人民谋利益,严格履行职责,秉公执权,就可以有效推进工作,造福于民;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既会损害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也会葬送自己。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努力成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模范,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进程中,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为官做事的公正力。所谓公正力,就是领导干部对做人、做事正直、正义、公平、公道的掌控力。公正是领导干部为人之要,公正是领导干部处事之基,公正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公正是领导干部的职业品质。领导干部为官做事公正,首先心术要正。古人云:“欲修其身正,必先正其心。”领导干部要常修为官之德,常养浩然之气,牢固确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思想,动机纯正、着眼事业、敢于负责,不玩弄权术、不搞小动作、不算计别人,心胸开阔、善意待人、率先垂范。只有这样,才能立威、立言、立行、立信,才能在人生和事业的旅途上走好。其次行为要正。在工作上坚持原则,依法依规,不用感情代替政策,不拿原则作交易,不看脸色办事,不看背景办事,不看人情办事。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经常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主动接受监督,听真话、察实情、纳良策,把握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为人民服务的境界;在用人上坚持标准,公正公开,选贤任能,使坚持科学发展、实绩突出、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做到出以公心、注重公论、维护公正、坚持公道、提高公信。
第四,拒腐防变的自控力。所谓自控力,就是领导干部对名利、地位、金钱、美色的自我克制、控制的能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每个领导干部的前途和命运。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有些领导干部丧失原则,走向腐败,受到惩处,除客观原因外,还在于自身缺乏免疫力、自控力。领导干部提高拒腐防变的自控力,必须要常怀敬畏之心。贞观期间,唐太宗对王公大臣说:“人要知道畏惧,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什么话都敢讲,什么事都敢做,什么饭都敢吃,什么人都敢交。其实质就是缺乏敬畏之心,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对民心的敬畏,对规则的敬畏,对法纪的敬畏。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一系列法规和文件的陆续颁布,我国已构建起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因此,党员干部要强化党纪国法意识。自觉用党纪条规、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从反面典型案例中汲取深刻教训,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做到见钱想党性,不违原则;见钱想廉政,不坏形象;见钱想后果,不陷深渊。注意慎独、慎微、慎初,自觉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领导干部提高拒腐防变的自控力,必须要保持淡定心态。领导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腐败案件看,腐化变质者并非家庭生活困难、经济状况窘迫。这些人之所以还要干那些权钱交易的事,主要是因为私欲膨胀,不计后果地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和钱财。还有些领导干部与富有的商人、老板作比较,产生不平衡、攀比心态,把权力作为私有化了的商品进行交易,换取金钱。还有些领导干部把个人凌驾于组织和制度之上,用人“一言堂”、财务“一支笔”、决策“一人定”,缺乏民主的工作作风,对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心存抵触。权力失去监督和制约,必然产生腐败。因此只有常思党纪国法,保持淡定、平常心态,才不会被各种不良现象腐蚀,切实增强抵御诱惑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第五,心理状态的调试力。所谓调试力,就是领导干部在纷繁复杂环境和各种压力中及时调整自己,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冲突,使之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要求。领导干部承担的社会责任大,承受的压力大,不可避免地也会碰到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切实有效地解决领导干部心理问题,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促进事业发展。从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宏观角度看,要重视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关注领导干部健康需求,建立领导干部心理素质预警制度,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领导干部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强化干部教育引导,增强干部心理健康免疫力。除此之外,领导干部自身也要积极努力,坦然面对,想方设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为人做事应首省吾身,轻名利,重奉献。面对顺境逆境沉得住气,宏图在胸,意志如钢,以积极、乐观、大气的人生态度面对成败得失,随时化解不良情绪。注重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素质能力,不断升华情感。面对进、退、留、转和不同的工作局面,能够迅速有效地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努力驾驭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展现自己独自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效能。
第六,发展创新的理性力。所谓理性力,就是领导干部在推动发展改革创新过程中的实事求是、照辩证法办事的自觉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错综复杂,领导干部只有增强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才能从复杂的现象中去洞察事物的本质,科学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把握战略机遇,作出正确决策,谋划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自觉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首先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自觉尊重客观规律,切实把握客观规律,正确利用客观规律,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切实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其次要辩证地看问题,防止形而上学。不要“先入为主”,不要感情用事,不要以点代面,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历史地看问题,要以系统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事物。不能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必须开创性地工作。三是要有大局观念和战略眼光。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宏观视野,既要向内看,又要向外看;既要向近看,又要向远看,要谋划全局、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讲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所讲的政绩,是为实现这样的发展而创造的政绩。而一些领导干部只重自己“政绩”、轻百姓疾苦,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尊重规律,乱上项目、乱铺摊子,做表面文章,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违背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领导干部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要把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理性有机统一起来,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努力把改革创新意识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D25
A
1004-700X(2011)06-0069-03
(作者系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教授)